APP下载

关于对乌兰浩特市畜间布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

2015-04-03朱海滨马彦博王瑞欣

兽医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畜间病防治病畜

朱海滨 马彦博 王瑞欣

(兴安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兴安 137405)

关于对乌兰浩特市畜间布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

朱海滨 马彦博 王瑞欣

(兴安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兴安 137405)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盟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畜牧业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随着奶业及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和羊大量被引进。由于引进渠道混杂,一些布病牛和羊被引进,造成布病在我盟人、畜间快速蔓延,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畜牧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从2010年开始,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我盟全面开展了布病溯源灭点工作,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布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14年,人间发病大幅下降,畜间血检阳性率明显降低。为全面了解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效果及现状,科学判断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下一步布病防控提出针对性意见和措施,我们对乌兰浩特市布病防控效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 调查情况

为切实搞好这次调研工作,系统掌握当前布病的疫情动态、防控效果。调研前,调研组制定了具体的调研提纲,并按照提纲内容认真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等方式,对乌兰浩特市布病的流行、牲畜免疫、牲畜监测、消毒灭源、人间患者治疗、布病知识普及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当前布病的防控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清醒认识。与此同时,在与基层干部、防疫人员及群众的座谈中,探讨了防控路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调查结果

共实地调查3个镇6个村,52个养畜户,336口人,共有21名布病患者,发病率6.25%。入户现场调查的46人中,听说过布病者42人,占调查人数的91.3%,没听说过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7%。布病防治知识主要是通过兽医防疫人员及布病患者了解;发生牲畜流产15户,牲畜流产户比例达到28.8%。牛羊患布病后70%以上继续饲养,及时淘汰的不到30%;调查养畜户共饲养牲畜3486头(只),其中牛108头,羊3066只,猪237口,狗75条,近3年购入607头只,绝大部分自繁,购入牲畜以当地为主。饲养方式牛以舍饲为主,羊则以放牧为主;牛羊免疫密度基本达到100%,全部灌服形式。

3 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畜布病感染情况较重,布病现仍处于高发状态。如在义勒力特镇东白音嘎查调查发病的5户7人中,最多的一家2012年6口人中有3人发病,发病率达到50%;牲畜流产率较高,最高户流产率达到20%。另外,流产羔羊处理方式喂狗就是卖掉,没有深埋及无害化处理,造成感染和污染。说明近年我盟虽然采取了免疫、监测、淘汰阳性畜等综合防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疫源面广,阳性畜多,布病在人、畜间仍处于高发状态。二是农牧民对布病防治知识了解肤浅,自我防护能力差。被调查者中,虽然91%以上的人听说过布病,但多数人对布病的传播途径及相关防治知识了解不多。目前,由于大部分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绝大部分农牧民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基本技能,难以自觉有效地保护自己。三是布病防治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在检疫、监测、淘汰阳性畜、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外地引进牲畜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检疫,检疫大多也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当地牲畜在易地放牧、移场放牧过程中没有进行检疫,病畜与大量健康畜接触,造成疾病感染和传播;近年来监测力度虽然加强,但监测基本局限在以人溯畜上,主动监测数量、范围有限,难以全面及时掌握整体疫情情况;农牧民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差,对圈舍不能进行经常性消毒,尤其是接羔场所90%以上没有进行消毒,疫源不能及时消灭,疫情风险较大。四是发现疫情不能及时报告,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我盟虽然建立了从下而上的疫情报告体系,但由于牲畜饲养分散,数量多,流动频繁,农牧民对布病了解少,疫情观念淡薄,出现牲畜流产及病畜不报告。加之基层防疫人员数量少,防疫任务重,病畜难以及时发现和确诊。五是潜在疫源持续存在。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牲畜监测数量有限,相当数量病畜没有发现仍在饲养,部分流产病畜也没有及时淘汰。加之地区间疫情情况及防控力度的差异,疫源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六是牲畜无序流动严重,造成布病疫情蔓延。牲畜常年流动频繁,外地购入、内部交易、易地放牧等形式多样,尤其是每年到林区、牧区移场放牧现象普遍,有的与当地牲畜混群放牧,也是布病传播扩散的重要形式。

总体上看,目前布病疫情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并末实现根本控制,布病疫源广泛存在,影响疫情的各种风险因素仍然很多,如不持续高度重视和长抓不懈,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很大。

4 主要问题

一是各级持续重视不够。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布病防治力度加强,但重视程度与布病防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对布病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及危害性缺乏清醒认识,致使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下降。

二是防疫宣传有待加强。近年来,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一些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但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宣传到千家万户,大部分农牧民对布病危害和防控知识了解肤浅。

三是防控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检疫、监测、扑杀等防控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大量阳性病畜没有检出扑杀和淘汰,传染源大量存在。基层经费严重不足,正常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尤其是村级防疫员收入不高,与付出和承担风险不相称,工作积极性和防疫质量受到影响。

四是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基层站防疫人员少,部分村级防疫员防疫技能差,能力不足,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繁重的防疫任务。

5 防控措施

一是加强防控宣传。为提高广大群众对布病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须提高布防知识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在农村牧区接羔及牲畜屠宰交易布病感染高峰季节,要通过新闻媒介、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真正具备自我防范布病的自觉性及技能。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建立严格的防控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业务单位责任,完善考核机制,严格奖惩措施。建立专项奖励资金,对防控工作中业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尤其是基层干部及业务人员的奖励。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应多形式、多渠道争取资金,切实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布病免疫、检测、患者治疗、病畜扑杀、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及正常工作经费的需求,尤其对检出布病阳性畜,应及时淘汰和扑杀,扑杀费应按其价值足额补贴,以保证扑杀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实施综合防治。实现稳定控制前,畜间应继续开展强制免疫,牛羊应免密度100%,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口腔注射;加大监测力度,对养殖户、放牧员、防疫人员、畜产品收购、加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奶牛、肉牛、羊等重点畜种,进行重点检测。要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全面掌握布病感染情况,了解疫情动态,为布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检测阳性畜及时扑杀。发生流产的牛羊及时淘汰,流产物及污染环境严格按程序无害化处理;要建立防疫档案,对牲畜流动情况随时掌握和监控;加强检疫监管,对牲畜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加大检疫督查力度,严禁未经检疫牲畜及产品进入市场和流通。尤其是要高度重视跨地区运输动物的检疫,输出地要布病作为必检项目,对输出病畜和阳性畜的要严肃追究检疫人员的法律及刑事责任;加强个人防护,基层防疫人员在防疫过程中应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农牧民接羔时,应戴手套等防护装备。对圈舍、接羔点及时消毒。

五是坚持群防群控。要高度重视布病防治工作,把控制和消除布病危害作为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来抓,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防控规划,确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奖罚措施,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统一高效协调的综合防控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及农牧民的职责和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要强化兽医和卫生部门的职责,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建立疫情通报制度,定期立会制度。要广泛动员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防控布病的积极性,只有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布病的危害,自觉参与布病防治,布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六是重视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各级卫生、兽医防疫队伍建设,尤其是重点抓好旗县以下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乡镇防疫机构人员编制,提高村级防疫人员待遇,建立和完善必要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安全保证。要对基层兽医防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要高度重视乡村兽医和医生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布病防控知识宣传、预防、诊治中的作用。

[1]龚德林,欧海敏,曾衍虎,等.奶牛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建议[J].畜禽业,2012,(8):66-67.

猜你喜欢

畜间病防治病畜
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部署
山西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畜间炭疽防控排查督导工作
笼养蛋鸡软腿病防治对策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控措施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青海畜间包虫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