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后延迟性硬膜外腔出血1例
2015-04-03程庆钦赵国梁王永丽王若国
程庆钦,赵国梁,王永丽,王若国
患者,女,81 岁.体重 46 kg,身高 153 cm,因“左足第一足趾外翻畸形矫正术后创面皮肤缺损”入院。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后,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①左足第一足趾清创术;②左足第二足趾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术。术前检查:血常规:RBC 4.32×1012/L,WBC 4.43×109/L,PLT 134×109/L,Hb 113 g/L,HCT 37.8%。 凝血四项:PT-T 12 s,APTT 30 s,TT 19.7 s,FIB 3 g/L。ECG示:窦性心律,下壁异常Q波。心脏彩超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EF 60%,FS 32%。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入手术室开通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后,右侧胸膝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穿刺顺利,无异感。脑脊液回流顺畅,0.75%耐乐品 1.3m l用脑脊液稀释到 1.8m l后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导管向尾端置入2 cm,固定后平卧,15min后测量麻醉平面T11。术中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压维持在 120~150/70~90mmHg (1mmHg=0.133 kPa)。手术时间 95min,术中出血约 90ml。术毕硬膜外腔注入舒芬太尼5μg术后镇痛,拔除硬膜外导管,持续静脉镇痛。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总量 100ml,速率 2ml/h,PCA 为 0.5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术毕回病房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脑血通、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治疗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能独立下床活动,无不适。术后第3天下午13:15患者突然感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麻木,大腿及小腿肌肉阵发性抽搐,下肢无力,不能站立。查体示T10以下平面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急行腰部核磁共振(MRI)检查示:T10~L1之间硬膜外血肿形成。 给予降压、止血等治疗措施,第2天(即术后第4天)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请脊柱外科会诊,建议全麻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主管医师跟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建议手术治疗,但家属考虑患者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等原因放弃手术治疗。继续给予止血、降压等治疗措施,病情继续加重,1周后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均丧失,肌力0级。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经协商调解医院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后出院。
对于椎管内麻醉后突感腰背部剧痛及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在排除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后,首先考虑椎管内血肿。应尽快行CT、MRI检查。MRI检查可作为椎管内血肿的确诊手段。MRI对椎管内软组织辨别性能良好,可清晰显示脊髓硬膜外血肿的部位、范围大小以及脊髓受压后的改变,可区别脊髓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肿瘤等。急性血肿CT表现为高密度影,亚急性者表现为密度混杂不均。该患者术后第3天发病,MRI显示出血部位与穿刺部位不相符(出血部位 T10~L1之间,穿刺部位是 L3、4间隙),显然不是因为穿刺创伤引起的硬膜外血肿,而是自发性硬膜外血肿。该患者术后立即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脑血通、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大剂量和联合应用是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的主要因素。硬膜外血肿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果断处理,避免发生脊髓不可逆性损伤,脊髓压迫超过8 h则预后不佳。硬膜外血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如截瘫的发生,把对患者的身心伤害降到最低。
椎管内麻醉术后并发硬膜外腔血肿,压迫脊髓是危及患者安全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凡是拟选择椎管内麻醉方式的,术前需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有无血液系统及抗凝病史,仔细查体,有无脊柱畸形等。该患者术前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但应考虑到该患者年龄较大,血管脆性增加,相同条件下发生硬膜外血肿的概率比年轻人要高。因此,与正常人相比,老年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时更易发生硬膜外血肿。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应谨慎选择椎管内麻醉,术前随访时应充分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讲清麻醉的风险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椎管内麻醉后,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术后抗凝治疗,要与其主管医师充分沟通,建议术后抗凝的合适时机。椎管内麻醉后,应在穿刺24 h后,且导管拔除2 h以上,方可抗凝治疗,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