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子百家与内源性医学(下)

2015-04-03魏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佛家法家内源性

◆文 魏慧

(接4月上)

法家

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卒于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东周(齐国)人,出生于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圣人之师”、“法家先驱”。

研究资料表明,《管子》一书是出于齐国的稷下学者们之手,托名管仲所作。其中《心术》(上、下),《白心》与《内业》4篇,出自当时的道家大师宋鈃(宋子)与尹文(尹文子)之手。《管子》共24卷,原有86篇,现存76篇,其“道与气统一”的宇宙观、倡导“气论”或“元气论” 、“心”为主导的人体生命观、“虚一而静”的“治心之道”等方面的理论,为当时和后世留下了诸多的宝贵精神财富。《管子》中“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见《内业》)的提法,不仅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著中独一无二,而且颇为精妙。讲求“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心能执静,道将自定”等,形成了其内源性医学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内源性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杂家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属河南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有12纪、8览、6论,共20余万言,汇集了先秦各派之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中所释述之“天人一体观”及“整体与局部论”,提出了“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血脉欲其通”、“筋骨欲其固”,“心志欲其和”,“精气欲其行”等,为内源性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对内源性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其《古乐篇》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导引医学在民间就得到了倡导与应用,也佐证了内源性医学——导引医学的起源与舞蹈起源确实是密切相关的。

佛家

无论古今中外,提及佛家,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到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国王子,出生于迦罗卫(现尼泊尔境内)。名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中国古译“瞿昙”。释迦牟尼不是其本名,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圣者”。“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称为“释尊”或“佛陀”。

释迦牟尼是印度佛教创始人,是开佛家导引医学之先河者,是佛家气功之祖。其母摩耶夫人,生牟尼七日后而殁,由其姨妈抚养成人。幼年受婆罗门教育,思农耕之苦,观生老病死之相,对婆罗教不满而出家修行。先学禅定,后修苦行,继认为苦行并非解脱涅槃之道,改昔日之行。浴于尼连禅河,以去身垢。于正觉山菩提树下静坐思维,说:“不得等(到)正觉,不起此坐。”思维四十九日,观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于是觉悟而成人天之师,尊之为佛。时年仅34岁,此后40余年,云游四方,传弟子500余人,佛教从此便在印度兴起。

佛家的导引医学用于明心见性、稳定情绪、培补精神、开通光明、启迪智慧、济世度人、造福人类的理论与实践,伴随着佛教之兴盛和传播而发展起来。这对于世界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导引医学理论的实践与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刻之影响。

孟子

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不仅是一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宋以后还被儒家奉为“亚圣先师”,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导引医学大师。著有《孟子》一书传世。

《孟子》中有“睟面盎背”之说,即天命之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在内心生根呈现为至善的流行,而至善的心性状态,必然会生发出一种清和润泽的气色,表现在容貌上、充盈在后背上、畅通于四肢。《孟子》中还提出了“夜气”、“浩然之气”等说法,构成了孟子独特的养生理念。书中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还云:“夫志,气之帅也。”再有云:“夫志至焉,气次焉。”(均见《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人的很多疾病实际上都是长期以来心灵情绪失调积累所致,而不良情绪的发作是对身体的伤害,日积月累,便会使气机郁结于上,久而久之,烦恼习气缠绕于心,固化堵塞头脑,并流露于面部,显得愁容满面、郁郁寡欢。面部不舒展、气脉不通畅,还会带来背部的僵硬酸痛,即督脉不能与任脉很好地连贯通畅。要打开心结,孟子以为必然要上达天命之性,归复到清静平和、中正不息的至善本性。这其中修“仁德”之首要—仁是人心生生之德,也是天地自然生生之德。只有做到心神安定清静,大道才能显现生发。如此修德修心,贯通天命之性,是生命的开展和豁显。任督二脉前后上下通贯的同时,不但身体上下气机升降循环通畅,也必然内外通畅,一身之气与宇宙元气通贯。有了宇宙生生不息元气的滋养,人的生命力自然旺盛,健康长寿。

孟子的养生思想理念不仅与导引医学较早的调气法、运气学说大同小异,其“睟面盎背”之说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道德、心灵与身体气机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儒家养生修身的特征。只有追求“大行不加,穷居不损”的大丈夫气概,生命才能真正生根。

荀子

荀子(一说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其“荀卿”,亦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先秦儒家大师中明确提出了“治气养心”与“治气养生”的完整理论与方法。为后世儒家功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其《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可见,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荀子宗于儒家,又取道家、法家等诸家之长。实际上他是名副其实“表礼里法”与“礼法结合”的先秦诸子之集大成者。连先秦法家之代表人物韩非子都是出其门下,于此可见一斑。

韩非子

韩非,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别名:韩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作为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既深刻参悟明白高深理论,又身体力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引医学大师。《韩非子》是其代表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财富和遗产。如《解老》云:“深其根,固其祗,长生久视之道也。”、“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夫能啬者,是从于道而服于理也。”、“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谓不坺一于根。虽见可欲,神不为动,神不动谓不脱。”然“身以积精为徳”,“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思虚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久,故日重积德。夫能令故徳不去,新气日至者,早服者也”。故“圣人宝爱其神则精盛” 明确了神与精的关系,又明确指出养神之要在于“虚、静”。然“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此乃导引实践者的真知灼见、非常精辟!他还在该篇中讲述了詹何遥视的故事,并评曰:“以詹之察苦心伤神”,“是曰愚之道也。”他明确认为运用导引锻炼激发起来的特异功能,是“苦心伤神”的,愚极了。至今,其中许多的开示与启迪,对我们与后世导引医学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佛家法家内源性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内源性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