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追踪与学术期刊发展路径探讨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暨2015年选题研讨会”综述
2015-04-03李春明姜百健
李春明 姜百健
学术前沿追踪与学术期刊发展路径探讨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暨2015年选题研讨会”综述
李春明 姜百健
2015年1月10日,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暨2015年选题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
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科院、广东社科院、山东社科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管理世界》、《经济管理》、《中国人口科学》、《南开经济研究》、《南方经济》等学术期刊,和《人民日报》理论部、《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主编或副主编,以及山东大学部分学科带头人等共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旨在邀请国内学界、期刊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改革问题、选题组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面,如下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相关问题
“经济新常态”是党和国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展态势的判断。学者们普遍认为,对经济新常态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南开大学龚刚教授认为,经济新常态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度的角度来进行,比如刘易斯拐点、库兹涅兹曲线拐点、中等收人陷阱等,这三个拐点(陷阱)的出现昭示当剩余劳动消化完成以后,经济发展进人一个新的阶段。这个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可以通过有关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而对于在新的增长状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发展战略的调适、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高度关注的;山东大学李长英教授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下问题应该引起重视:(1)如何维持经济中高速的增长,如何保证中高速增长的最优性。(2)新常态下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及社会保障问题。(3)政府公共服务的问题、行政垄断的约束与规制问题等。(4)移动互联及大数据背景下和多边市场条件下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山东社科院袁红英研究员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和治理手段创新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从行为模式上,应从投资型政府全面转向到服务型政府。在治理目标上,应该将公平置于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治理手段上,应该从短期政策治理转向长期制度治理。在治理方式上,应从保守性治理转向法制化、透明化治理,扩大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和透明性。
(二)增强中国经济研究的国际话语权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当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逐渐形成了中国经济学独特的理论内涵。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更多关注发达国家经济问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关注较少。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认为,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经济学界如何在遵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在研究中体现中国经济特色,以增强中国经济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值得学术界关注。他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对中国重大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南开大学龚刚教授也认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研究,例如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应该是未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增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日报》理论部于春晖副主编认为,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感兴趣,因而增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一方面应关注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从更多维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研究。
(三)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有以下问题需要探讨。第一,要不要实行土地多元所有制。目前中国的土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根据我们国家的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资本可以实现多元所有制,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大量的私营企业之分,而土地却要保持单一的国有制,对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从理论上论证清楚;第二,土地资源配置要不要市场起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其配置是否也应该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目前的土地资源配置主要是规划和用途管制在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制定是否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第三,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情况下,可以和国有土地同等人市,同权定价。但是,建立统一的城乡用地市场依然面临许多理论、思想认识、体制上的障碍,如宅基地人市、小产权房问题、农地规模问题,等等,如何认识和突破这些障碍,值得研究。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扩张与土地扩张问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研究员授认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扩张与人口扩张的矛盾问题值得关注。张车伟认为,城镇化就是人口聚集的过程和经济聚集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就是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聚集过程相匹配的城镇化。如何实现上述二者的匹配,值得探讨。在深人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厘清我国人口扩张和土地扩张的具体关系。目前中国确实存在土地扩张快于人口扩张这一经济事实。但是关于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从不同规模的城市分类来看,在特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人口扩张的速度,都大大快于土地扩张的速度;只有在中型城市以下,主要是在地级市中,才可以看到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扩张速度现象。他指出,在欧美等国家,土地的扩张和人口的扩张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而借助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城市扩张和人口扩张的匹配。而在中国,人口的聚集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土地的扩张却是由政府主导的,而政府完全可以预测到市场的变化。所以,中国的土地扩张和人口扩张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合理规划来避免。因而应进一步探讨这两个聚集过程的机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匹配。
二、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讨论了在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方面应当引起关注的前沿问题。
(一)法学研究方面
北京大学武树臣教授认为,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法学有以下三个领域值得关注:(1)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构建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独特内涵、具体内容、构建路径等问题,都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2)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我们目前的司法改革还处于“三无”的处境:没有统一领导,没有可以统一操作的路线图,也没有检测法律实践活动、司法改革活动是否合格的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和解决。(3)法治经验的借鉴问题。如何发掘和借鉴中华法系自身的优秀传统,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域外法治经验?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系统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喻中教授认为,对中华法系优秀传统的借鉴,要注重对法家法律文化的研究。他指出,相对于儒家法律文化来说,法家法律文化研究较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把法家法律文化和国家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法学界很少有人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前瞻性选题。他还指出,应注重对我国民法典制定和实施问题的研究。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民法典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大缺陷,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政治学会包心鉴教授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他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具体包括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其中,政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政党治理的现代化。要重视对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政党治理现代化,既要研究党和政府的关系、执政党和国家的关系、党和人民的关系,更要研究解决政党内部的关系,促进政党内部的关系优化。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解决当前党内的种种问题,把党建设好,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包心鉴教授认为,政治生态问题值得学术界关注。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有机联系的,执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是整个国家治理状况的集中体现。在这方面有如下四个问题值得学术界关注:(1)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关系研究;(2)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指向研究;(3)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研究;(4)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路径研究。
(三)社会学研究方面
首都经贸大学喻中教授认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是一个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在内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选题,值得各学科关注和研究。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加强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政策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绩效评估研究。
三、哲学、文学、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专家学者分别讨论了在哲学、文学、语言学研究方面应当引起关注的前沿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
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理阐释,二是文献学研究,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用现实问题引发理论探讨,催逼理论问题的深化,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学理探讨和现实问题引领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力量也比较雄厚。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学研究非常薄弱,主要集中在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学研究出现了勃兴的态势,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理阐释方面,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关注: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重新解释,也就是经典重读。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误读成分很多,现在需要正本清源,重新解释。另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史背景的扩展和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非常丰富,不仅仅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集大成者,如果不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史背景,也就不可能深刻的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这个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北京大学刘曙光教授就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了反思意见:第一,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对各项工作起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有很多研究跟着西方思潮走,没有很好地发挥引领社会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完成,这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第二,如何通过寻找中国问题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面向中国问题是中国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创新中国本土研究的重要路径。在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具有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哲学理念,以及科学的研究路径,才能解决中国问题,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是,现在中国高校某些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不熟悉、不关心,热衷于西方的某些理论、思想,跟着西方思潮亦步亦趋。这个现象应该引起警惕和反思。第三,如何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检验形式:实践检验和理论检验。后者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理论共同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研究如何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错误。第四,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其他学科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第五,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问题。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研究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值得深人研究的。
(二)文学价值观及语言学研究方面
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谈论了关于价值观的研究尤其是文学价值观研究的问题。他认为,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道德滑坡”甚至“道德沦丧”现象,需要重视价值观问题的研究,重构人们的价值系统。进行价值观问题研究,应该充分重视评价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借鉴哲学界对价值的普遍性、特殊性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成果。关于文学价值观问题研究,谭好哲教授认为,应该重视研究价值和文化的关系、文学和道德的关系、价值和政治的关系,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指出,语言学应该作为一种行为能力进行研究。这就带来了语言行为能力如何获得、如何发展的问题。目前,语言作为行为能力的研究成果非常缺乏,应该加强。国内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而海外关于语言行为能力的研究,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也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语言作为行为能力的研究,包括个人与个人、机构与机构以及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对话研究。传统研究中多注重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对话,而在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对话、机构与个人的对话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亟须加强。其中,国家作为特殊形态的机构,国家声音如何有效发出,国家内部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如何实施有效对话,这些都是语言行为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宗教学研究方面
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谈论了宗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一是关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包括宗教之间的冲突和宗教引起的民族之间冲突的研究。二是宗教对话及其研究。宗教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注宗教冲突,也应该关注和促成宗教对话。如何促成不同宗教之间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来解决当今世界和地区面临的问题,这是全球化背景下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三是中国文化重建与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重建如何从其他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个问题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
四、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创新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创新问题。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定位与改革方向问题
国家社科规划办姜培茂副主任认为,在国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要开门办刊,注重学术创新,增强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要服务于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改革,进行栏目设置和组约稿件,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
与此同时,与会学者就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目前,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问题,期刊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仍有巨大优势,可以不进行改革;第二种倾向认为目前综合性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不是紧迫问题,可以暂行搁置。对这两种倾向,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目前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主办单位,特别是高校综合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环境中,综合性学术期刊不能脱离改革的洪流,改革是大势所趋。他认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已经不符合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不符合学者的需要,学者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期刊。所以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方向应该是专业化、特色化。对此,有学者表示赞同。但也有学者认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不应是专业化,而是应该在有效发挥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独特优势方面多下功夫。综合性学术期刊应该在交叉学科研究、对某一问题的综合性、多角度、多学科研究方面发挥优势。
(二)学术期刊的选题组稿问题
包心鉴教授认为,在选题上,一方面,学术期刊不应回避有关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要鼓励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要把学术性要求融化到期刊选题的现实性关怀当中,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学术性、理论性、规律性、探究性。
喻中教授认为,在选题组稿方面,应该注意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更加注重对普遍恒常性问题的研究,具有恒常意义的问题影响持久。第二,要注意批评性、争鸣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更有价值,更易出创新性成果。第三,注重前瞻性研究。编辑部要集思广益,广泛联系学界,培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话题进行研究。第四,注重对有关问题的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响的研究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
对于选题组稿的路径,华中科技大学何卫平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由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牵头或者作为学术主持人,编辑协助,进行专题组稿。第二,与高校各院系或者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办刊、办栏目。第三,关注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组织专题稿件,设置专题栏目。
然而,对于专家约稿、组稿和主持栏目的形式,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学术刊物本是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阵地,却被上述约稿、组稿的专家无意识地占领了。这既不利于青年学者等“小人物”的成长,同时也压缩了学术发展的空间,容易导致“学术山头主义”,破坏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因此,学术期刊应该处理好专家约稿和自由投稿的关系。
(三)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术规范问题
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指出,现在学术期刊比较关心文章的转载率和引用率,但是过度关心这些问题会导致学术期刊对学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一开始可能并不完美,在后续研究中其价值才逐渐体现出来。学术期刊应发挥作为思想原创地的功能,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创新的学术气氛;另外,他特别指出,有分量的、真正基于学术讨论的学术书评,对于良好的学术氛围的营造、对学术创新的推动非常重要,而这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中很少见到。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应该加强。《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指出,目前学术期刊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文章缺乏创新。文章的创新,可以从思想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把握。
广东社科院《南方经济》执行副主编万陆,以经济类期刊为例,谈到了数字化时代某些社科类专业性期刊因过度追求引用率而导致选稿的狭隘性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很多社科类专业性期刊过于注重规范性研究,不愿意发表一些思想性、评论性文章,因为此类文章的引用率低。这就导致思辨性、学术批评类文章难以发表,但这类文章对学术研究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不仅对思辨类、批评类稿件造成了“挤出效应”,而且很容易导致学术道德问题。他指出,有些作者可能为了追求“规范性”而存在“编模型”现象,而其前提假设或者数学推导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存在抄袭国外模型的问题。这应该引起专业类社科期刊的重视。
山东大学陈强教授从中外经济学期刊的比较角度,提出了对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术规范评价的看法。第一,国外期刊对研究的内容,不管选题大小,都要求用严格的方法确立因果关系。国内期刊应该更加重视对论文严谨性的要求;第二,国外期刊对论文字数一般无特定要求,完全视论文需要而定。国内期刊也可以考虑打破论文字数的限制。第三,关于计量方法的运用。计量方法的运用应该妥当,不能一味追求最新的而自己却不理解的计量方法。因此,作者的计量水平、审稿人的计量水平也应进一步提高。第四,实证数据公开。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要求作者发表文章时,公开所用数据(保密数据除外),便于读者复制结果,以便进行更深人研究。国内期刊也可考虑对作者提出类似要求,加强资源共享,打造数据平台。
另外,也有学者就学习国外期刊的管理经验、改进编辑部管理体制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例如,高鉴国教授指出,国外SSCI来源期刊的审稿意见书一般包括稿件的基本情况、稿件的指标判定、审稿人基本意见、详细意见等,内容丰富而细致;陈强教授指出,国外期刊无论拒稿还是退修,都有邮件通知作者,处理稿件的流程更为人性化。这些做法都值得国内学术期刊借鉴。
总的看来,这次研讨会,符合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契合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它对山东大学乃至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乃至全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改革发展,是一次有益的推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探讨深人、收获颇丰的成功的研讨会。
[责任编辑:丁秀菊]
李春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法学博士(济南250100);姜百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济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