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
2015-04-03那开宪
文 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秦某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有近20多年未见面了。一天,他爱人给我打来电话,说起老秦的身体状况,她忧心忡忡。
原来老秦患高血压十余年,一直服用拜新同治疗,血压控制得还可以,但是近几年总感觉精神不如过去,尤其是饭后,总感到没有精神,必须上床休息20 ~30min 才能够下床活动。为此,夫妻二人去过不少大医院,也看过不少大医生,脑CT、脑核磁、脑血管核磁、心血管CT 等检查都做了一遍,均未发现异常,医生们遂诊断认为是脑供血不足所致。两年来,老秦按医嘱服用西药及中药无数,但一直收效不大,这才想请我去看看。
周末一大早,我就去他家看望他。8点整,他刚吃完早饭,按惯例已经回床上休息了,我没有去打搅他,而是请他爱人把他所有检查记录单据给我。在详细地看完了他所有检查的内容之后,我发现老秦这两年几乎把全身都查了个遍,除了发现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外,其他脏器并未发现有什么问题。由于服用拜新同多年,下肢小腿及踝部水肿均属正常,医生给他服用氢氯噻嗪治疗水肿也是合理的……正在思考之际,老秦听到我来了,就想马上起床,由于动作过猛,突然感到头晕。我立即让他躺下休息,并立即给他测量了立位及卧位血压。结果显示:立位血压110/60mmHg,卧位血压130/70mmHg。此时我认为老秦的问题必然出在血压及用药上。
我告诉老秦,他做了相当多的检查,唯独没有做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建议他立即去补做此项检查。老秦及其爱人对此十分不理解,认为这么多年来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完全没有必要去监测血压。我告诉老秦,因为他精神不振多数发生在餐后,而且以早餐较明显,且休息休息就会好一些,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我高度怀疑他患的是餐后低血压。在我的劝说下,次日,老秦到医院背上了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不出所料,老秦的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完全符合餐后低血压表现。我嘱咐他立刻停用拜新同,改为每天下午服用海捷亚。经半个月的观察,老秦餐后的头晕状况明显好转,再次做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餐后低血压也有所缓解。两个月后,老秦打电话给我,说他目前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他真没有想到他的病是餐后低血压,他和他全家十分感谢我。
老秦病例告诉我们,餐后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高血压患者中约5.5%同时存在卧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中约50%合并卧位性高血压。老年人因神经调节功能差、动脉弹性下降、体质虚弱等原因较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在一定因素诱导下,体位性低血压就更容易发生,餐后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类型。其诊断标准有三:餐后2h 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90mmHg ;或餐后2h 内血压下降<20mmHg,但出现心脑缺血症状。其临床特点有三:血压最低点出现在餐后30 ~60 min;多于餐后2h 内逐渐恢复基础血压;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与多系统萎缩、血液透析者。
餐后低血压在三餐后均可发生,以早餐为主,发生率高达75%;午餐后发生率21.6%;晚餐发生率5.4%。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要兼顾高血压和低血压时段,避开低血压时段服用降压药物,选择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血压规律匹配的降压药。根据患者情况减量或调整降压药物,并根据其卧立位血压变化情况适当调整降压目标。对餐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要点:
一是饮食的热量影响胃肠排空及内脏血流,限制食量、少量多餐,可减少餐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血压下降明显,因此应减少老年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二是高龄老人餐后应尽量限制运动。健康老人餐前使用咖啡因,可防止餐后血压下降至基础水平以下。
三是患者站立前做双腿背弯动作以及站立时作交叉双腿的动作,可促进静脉血回流,增加脉率和增高血压。高危患者,离床前须穿紧身弹力袜以压迫下肢血管,防止血液因站立时聚集在下肢,影响心脑供血。
四是患者起床须分几步缓慢起床。首先于床上坐起数分钟,然后腿悬床边片刻,待稳定后再扶床边支持物慢慢站起。
相关链接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指老年人进餐后引起的血压改变,即餐后2h 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mmHg 以上。一般患有高血压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帕金森病等老年患者易存在PPH。据国外报道,老年人PPH 患病率为36%~70%,国内报道住院老年PPH 患病率为74.7%,比体位性低血压更为常见,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也属于老年人的特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