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中的选家形象

2015-04-03苏亚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二吴敬梓公孙

□苏亚静

(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论《儒林外史》中的选家形象

□苏亚静

(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中国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是通过小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评价的典型例子。小说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选家就是其中一类。本篇论文将选家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选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马二先生、匡超人、蘧公孙为代表的选家形象分析以及作者吴敬梓和小说中的人物对选家的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撰写,以进一步深化小说主题。

儒林外史;选家;马二先生;匡超人;蘧公孙

被鲁迅先生评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1]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包括选家、假名士等在内的各类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近年来,人们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讽刺艺术、人物形象等方面,本篇论文则选取了小说中的选家群体进行研究,那么到底何为选家?选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小说中又有哪些典型性的选家形象呢?作者吴敬梓和小说中的人物又对选家持何种态度呢?

一、何为选家

选家,通俗地讲,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高考猜题人、押题人,他们所做的选本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语文参考教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八股取士盛行,选家从乡试会试的考题和考生平常所写科举应试文中,选出一些具有学习和参考价值的文章,并且在文章后面加上选家自己或者别人的评点后,集成书出版销售,来让当时的读书人学习、参考。因此,简言之,选家就是为当时的读书人选编有价值的利于科举考试的文章的一类人。

选家作为一种职业而出现,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科举考试的需要。科举在罢停十余年之后,于1382年最终确定了下来。朱元璋为巩固统治,进行精心设计,让八股文的文题、文体格式、内容、作法都与《四书》《五经》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种不精通《四书》《五经》便写不好八股文,要想做官就必须写好八股文的态势。这样一来,《四书》《五经》就把当时的读书人紧紧拴住了。洪武之后,科举考试更加重视第一场七篇八股文的写作,士人就完全彻底地被拴在了八股文上。明后期开始,变幻不定的文体文风使得士人眼花缭乱,为了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迎合考官的需要,考生便大量背诵时文选本,在这种情况下八股文选本的需求激增,这是文人投入选文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二,落第举子的需要。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功名,但是毕竟取士有限,于是便造成很多读书人屡试不中,成为落第举子。这些不断增长的落第举子,如果既不能考中科举,又没有殷实的家底,就免不了会陷入贫困。所以,晚明的时候,为了谋生,更多的人选择了靠选编时文盈利,由此可见,当时由于贫困而选择选家这一职业的读书人为数不少,如江西的艾南英。

其三,书商的推波助澜。成化、弘治年间,时文刻印本开始出现,到嘉靖中期之后,印刷业飞速发展,为了牟利,一些书商便迎合士人的需要,大量选编、刊行程文墨卷及时文选本。于是晚明时期,很多贫困生员受书商所托,开始以选编科举时文为生。

二、选家形象探析

《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选家为马二先生、匡超人和蘧公孙,以下对他们的形象逐一探析:

马二先生是一个重义善良的人,在科举的道路上,即使他很不顺利,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著于举业。他是八股科举考试的忠诚信徒,在书中第十五回,他劝匡超人的时候说让他回家之后要一切以文章和举业为主,跟他说中举人、进士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好方法。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马二先生竟然说“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2]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在马二先生眼里,八股文竟然有这等奇效。不得不说,马二先生真是一个十足的八股迷。

正是马二先生对八股文的无上忠诚,决定了他对举业极其认真,对选家这一职业一丝不苟、倾注心血。马二先生对八股文章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八股科举是取得功名的必由之路,所以,即便他自身科场失意,也并没有减少他对八股的兴趣,反而成了八股科举制度的宣传者。他在文翰楼做选家,经常为了将一个批语做得合适而熬到半夜,他不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更是为了造福读书人,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见马二先生对待职业绝不草草了事,他将选文章作为一种责任,不仅是对当时的读书人负责,更是自己内心对八股科举的责任。马二先生是一名称职的八股科举的代表。

从马二先生对待八股、对待科举的真诚态度,可以看出马二先生在功名之路上始终坚贞不渝,没有半点欺心,他不仅自己执著于科举选文之路,而且还悉心教导匡超人和蘧公孙,把他们往科举的道路上引。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写道:“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3]

而对于匡超人形象的塑造,小说集中用了六回篇幅,在整个小说中算得上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匡超人一系列情节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由善至恶的全过程,也展现了他作为选家的态度,下面从他的科举态度、职业原因和职业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说起匡超人的科举仕途之路,马二先生无疑是他的引路人,是马二先生苦口婆心的教导,使匡超人意识到只有举业才可出人头地,马二先生的话仿佛一剂迷魂药,匡超人回家之后,除了侍奉父母,便是苦读文章,匡超人家境贫困,加之马二先生对他的劝诫,使得他不得不执著于科举。除了执著于科举,匡超人并不像马二先生那样虔诚,对八股科举始终如一,而是从一开始就心存侥幸,想通过捷径走上科举之路。当匡超人在租屋里读书被知县李本瑛知道后,赞叹匡超人深夜还用功读书,精神可敬,于是点名让他前来应考。过了几天,果然出了考童生的告示,匡超人一考即中,进入复试之后,知县第一个点了他的名,复试两次之后便取了案首,匡超人此时取得的成绩与李本瑛的赏识提拔密不可分。府考、院考结束之后,知县李本瑛又以“孝廉”向学道举荐匡超人,说匡超人是孝子,几日之后,匡超人果真进学,在匡超人的科举道路上,“孝心”是他的通行证。

为了躲避即将临头祸事的匡超人到杭州后寻找马二先生未果。幸好文瀚楼的主人还记得他,就留他在楼上住下。一日,店主人请匡超人替他批考卷,于是便开启了匡超人的选文生涯。但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加入选家行列?他对待职业的态度又如何呢? 匡超人逃到杭州之后结识了景兰江、赵雪斋等一批“名士”,在一次交谈中,当他听说赵雪斋虽然不曾中进士,但是诗选上却到处刻着他的诗,只怕比进士更有名气时,他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了。店主人跟他商量批考卷,说:“这书刻出来,封面上就刻先生的名号,还多寡有几两选金和几十本样书送与先生。”[4]听到这些,匡超人喜形于色,当天晚上就不停地批,一口气批了五十篇。不得不说,匡超人选择做选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文瀚楼店主人的一次偶然相商,使他首次批考卷,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匡超人日夜苦读希望当官,证明他对名利的渴求,加之受朋友影响,“名利”之花在匡超人内心绽放,在名利诱惑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所以说,匡超人做选家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那么,他对待职业的态度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将他与马二先生进行对比,匡超人当天晚上就一口气批出五十篇,时间尚早,仅仅六天,匡超人便把三百篇文章都批完了,而且胡乱敷衍着做了个序文,可见匡超人急功近利,做工作很粗糙。而与之相反,马二先生却为了一个批语要做半夜,还不敢下笔, 可见马二先生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极其认真。

对于蘧公孙来说,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影响至深。家庭环境的熏陶,对蘧公孙后来的职业选择以及科举态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祖父是南昌太守蘧祐,把当官看做是一件作孽的事。这样的观念对于从小就在祖父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公孙来说,影响很大。他的父亲蘧景玉也是一个不俗之人,他认为:“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5]有这样的祖父和父亲,怎能培养出一个痴迷科举功名的蘧公孙呢?此外,家境的富裕也使蘧公孙不可能像匡超人那样致力科举。所以,蘧公孙一开始对科举持淡然之态。

说到蘧公孙对举业态度的转变,不得不提鲁小姐。鲁小姐自小涉猎《四书》《五经》,而且对八股文章甚是精通。蘧公孙与鲁小姐成亲,可以说是他态度转变的分水岭,之前他淡漠,而现在,他在鲁小姐的影响下开始转变。蘧公孙认为写时文是俗事,作斗方诗人才是雅举。而鲁小姐则认为不中进士就不配当名士。他俩的斗争各有优势,而在当时的社会,蘧公孙身为男人,不走钦定正途也是不合情理。

蘧公孙遇到马二先生,听了他对于举业的看法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如梦方醒,使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目标、皈依正道。至此,蘧公孙的名士梦彻底破灭了,送马二先生上路时,还跟他要了两部新选的墨卷回去,最后,公孙也算是成了选家,汤由、汤实入考场前,看见蘧公孙编写的教材在书摊里。

三、吴敬梓与小说中人物对选家的态度

我们要想探究吴敬梓对选家所持的态度,就不得不提他的人生阅历。吴敬梓作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转入贫困;思想上,厌恶功名富贵,所以吴敬梓厌恶当时的人们执著于功名科举。但是,吴敬梓对于他笔下的不同选家形象所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时而褒扬,时而贬低。如就马二先生来说,吴敬梓则更多的是褒扬,因为马二先生虽然醉心制艺,但是在他身上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他热心助人、古道热肠,作者对他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而对于匡超人等人,则更多的是批判。吴敬梓将匡超人塑造成一个在科举功名的引诱下道德逐渐败坏的典型,可见作者对他的批判。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选家正是八股科举最虔诚的信徒,所以可想而知,作者吴敬梓憎恶把科举作为终身追求的士人,对小说中的选家持批判、讽刺的态度。如果说作为创作者的吴敬梓对选家是深深的憎恶与批判,那么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对选家则是深深的崇敬与膜拜。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精心创作的小说中,塑造的各类人物无不忙于八股、科举,而选家正是对他们走上功名之路有帮助的人,而且帮助很大。例如在小说第二十回中冯琢庵是这样对匡超人说的:“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6]而此时的冯琢庵则是当时新贵,将要到京城去参加会试。由此可见,选家在当时深受读书人喜爱。而对于当时为官的人来说,对选家则没有崇敬与膜拜,他们更多的是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考不中的读书人才会选择做选家。

综上所述,通过将马二先生、匡超人、蘧公孙作为选家的代表人物,不同程度地剖析了他们作为选家的职业态度、职业原因以及他们对待科举的态度和不同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出,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的忠实粉丝,对待职业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朋友慷慨解囊、很是热心。对匡超人的分析则展现了他被八股科举逐渐引向道德败坏的深渊。对蘧公孙,则从他是如何成为选家的转变过程来剖析的。对三者的剖析,立足于对选家形象的深刻挖掘,从不同角度着手,以小见大,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4][5][6]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On the Image of Xuan Jia in "The Scholars"

Su Yajing

(The Faculty of Art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The scholars" by Wu Jingzi, as a culmination work of satir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real life evaluation through the novel. The novel uses realism to depict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all kinds of people for the "fame and wealth", and Xuan Jia is one of this kind. This paper takes Xuan J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s emphatically writte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Xuan Jia,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Xuan Jia represented by Mr Maer, Kuang Chaoren, and Qu Gongsun, and attitude to Xuan Jia by the author, Wu Jingzi,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n order to futher deepen the novel's theme.

The Scholars; Xuan Jia; Mr. Maer; Kuang Chaoren; Qu Gongsun

2014—10—10

苏亚静(1990—),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I207

B

1008—8350(2015)01—0077—03

猜你喜欢

马二吴敬梓公孙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马二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城上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