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2015-04-03豆艳荣李森林安徽科技学院思政部安徽蚌埠233100
豆艳荣,李森林(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 安徽 蚌埠 233100)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豆艳荣,李森林(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 安徽 蚌埠 233100)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人力资本、决策、财务等各种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合作社的风险意识,以便识别风险,进行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通过差异化的人力资本培训,加强合作社对风险种类与情况的认知与应对能力;注重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借鉴企业信息化的经验,降低财务风险;完善合作社的决策环节,增加专家评估部分,化解决策风险;只有具备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人力资本风险;财务风险;决策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32|06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简介:豆艳荣(1978-),女(汉),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3A052)
Abstract:Facing human capital risk, decision risk, financial risk and other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t is necessary for cooperatives to foster risk awareness to identify different risks and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otential risk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training cooperatives' consciousness of risks, we can take the differentiation training of human capital to strengthen the cognition and coping ability of cooperatives on risk types and condi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s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o reduce financial risk; improve the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increase the expert assessment part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to resolve the decision risk. Only with the risk consciousness can cooperatives take precautions and have a better future.
On the Path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Farmers Cooperatives' Consciousness of Risk-Taking Bengbu City as an Example
DOU Yan|rong,LI Sen|lin
(DepartmentofEducationinIdeologicalandPolitics,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BengbuAnhui233100,China)
Key words: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Risks consciousness; Human capital risk; Financial risk; Decision risk
由于分散的个体农民面对风云变幻大市场的乏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合作社的定位也得到明文的确认。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二条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治理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窄、人才缺乏、市场把握不到位等,造成合作社运营的风险,影响到合作社的发展。因此,根据合作社面临的不同风险,探索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培养合作社的风险意识是很有必要的。鉴于不同地区合作社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合作社面临风险的差异性,本课题组以安徽省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探究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以增强论证的合理性。蚌埠市合作社在创收与带动农户发展方面显示出成效,但是总体上有规模偏小、治理不健全等弊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程度,存在人力资本风险、决策风险和财务风险,需要对症下药,探索有效的风险意识培养路径,培养合作社具备风险意识,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风险出现后,能够临危不乱,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清除障碍。
一、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统计截止于2012年底,来源于本课题组的实地调查、蚌埠市农业委员会从合作社收集的年度财务数据,以及《安徽统计年鉴2013》。据统计,蚌埠地区共有13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全省比重的4.5%,低于平均水平。成员约55 154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1%。其中,1个部级示范合作社,1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1个市级示范合作社,42个县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创办主体大体可分为五类。能人大户创办1218个,其中村组干部创办197个,其他主要是农村种养大户、经纪人,占合作社总量的91.4%;基层农技服务组织领办共29个,以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为主,约占2.2%;龙头企业创办18个,主要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形式,约占1.4%;大学生自主创业发起9个专业合作组织,约占1%;其他59个,占4%。这点与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基本一致。
(一)合作社的创收效益明显
蚌埠市合作社的设立主要立足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主要类型有:种植业合作社(782个, 其中粮食产业449个、蔬菜产业236个、油料13个、棉花7个、其他77个),养殖业合作社(320个, 其中水产品117个、家禽56个、养猪53个、牛羊45个、其他57个),林业合作社(25个),特色农产品合作社(27个),其他类型合作社(179个,其中土地流转合作社14个、农村能源合作社1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30个、农技服务合作社21个,其他3个)。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个数为0。其中,种植业合作社与养殖业合作社加起来占总数的82.7%,反映出合作社规模分散、偏小的特点,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调查显示,成员在50人以下的合作社共971个,占72.8%;100~500人的132个,占9.9%;500人以上的仅18个,占1.4%。合作社中,创办企业实体的合作社只有16个,只占1.2%。
事实证明,合作社在创收、带动农户发展方面具备优势。2012年统计(因缺乏淮上区的收入数据,这里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其余六个区县的数字后取平均数),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9720元,高于非成员人均纯收入的7527.67元。对照安徽统计局年鉴的统计,2012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60.46元,蚌埠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673.96元。同时,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41 972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3%,显示出合作社的效益。
(二)合作社的治理有待健全
合作社运行中有很多不规范现象值得重视,而且信息化建设明显不足。调查发现,合作社中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约占28%,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的约占10%,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的约占5%,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约占32%。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共有144个专兼职信息员,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0.26%;71个合作社建立网站,2个合作社建立社务管理系统,2个合作社建立财务管理应用系统,3个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活在线监控系统,20个合作社建立短信平台,39个合作社开展网上直销。没有一个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合作社经营品牌化的水平有待提高。例如,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消费者选择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事关合作社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影响。据统计,蚌埠市只有44个合作社实现农产品质量认证,占合作社总数的3.3%,其中,27个合作社是无公害的质量认证,8个合作社是绿色认证,1个合作社是有机认证,3个合作社是省名牌产品认证。大量合作社没有实现农产品质量认证,一方面是视野狭隘,看不到商机而主动放弃认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技术问题,不能达到认证指标。
同样,产品商标注册有助于保护权益,影响到合作社的品牌,对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只有55个合作社进行产品商标注册,占总数的4.1%。其他合作社没有产品商标注册,一方面是缺乏商标意识、不注重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可能是合作社发展中缺乏长期规划的结果。另外,只有2个合作社实现地理标志认证,原因同上。
二、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学术界对于合作社风险的理论、风险识别与防范的研究较多,笔者倾向于认同是“外部环境(外部一般环境包括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和主管部门的监管[1])的不确定性和内部治理机制(指在一定的产权制度安排下,一整套联结并规范社员、内部组织机构(理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具体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2])的偏离失效决定了合作社风险的生成。传统合作社面临更大的竞争风险和人力资本风险,而新型合作社则面临更大的决策风险和行为风险。二者在产品市场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识别上有共同点。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3]从蚌埠市合作社的规模、类型、治理弊端来看,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人力资本风险、决策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人力资本风险:影响合作社存在与运营的主要因素
目前蚌埠市合作社的创办主体中,包括种养大户、村干部的能人大户占91.4%,这些人的态度与能力决定了合作社是否设立与如何运营。一般合作社的创办主体就是负责人。合作社绝大多数成员对于合作社的发展采取顺从的态度,较少想到,也难以影响到合作社的走向。负责人与成员在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方面的欠缺,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不同合作社的组织特点和发展历程与其植根的农村社区特别是社区文化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4]从蚌埠市的情况来看,农民存在着思维惯性。一方面表现在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过一般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对民间的相关协会等组织或人员具有戒备心理。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日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村里能人的依赖性,产生从众的心理与表现,毕竟农村社会中“基本的规则就是信任源于关系。合作社根植于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土壤”。[5]
根据蚌埠市农村社会的表现,培养合作社的风险意识的同时,需要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针对农民的思维特点来对症下药。一方面,由政府搭建与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相关协会的沟通桥梁,给农民足够的知识面与信息度,减少农民习惯性的等待或者不作为,激发农民的活动欲望,并且对知识的专业性产生兴趣与信任感;另一方面发挥能人大户的影响力与示范性,带动农民踊跃地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中。
(二)财务风险:影响合作社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因素
合作社的财务状况对于合作社的发展与日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合作社缺少职业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方面存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合作社获得的资金扶持少,贷款、融资难。合作社获得的资金扶持主要来自于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2012年蚌埠地区合作社得到农业部门扶持的资金合计49.5万元,得到财政部门扶持的资金合计275万元, 平均每个合作社约2435元。合作社贷款非常困难,抽样调查显示,合作社贷款满足率仅为10%。
由于资金扶持部门少且数额少,贷款又困难,更考验了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合作社效益好、盈利快,就能够保证财务状况的良好运作。但是,一旦合作社效益欠佳,财务即刻亮红灯,如果合作社不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资金链的断裂将会导致合作社的崩溃。
结合合作社面临的财务风险,再来分析蚌埠市没有一家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本地区农民资金不充裕,没有余力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二是民间尚存的借贷现象抵消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动机;三则是农村的“熟人社会”现象,使契约难以通行,妨碍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
(三)决策风险:影响合作社盈利与效益的关键因素
就合作社的定位来说,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盈利是目前衡量合作社的一个重要指数,对于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影响到合作社盈利与效益的关键就是合作社的决策。由于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的状况,大多数合作社的负责人维持日常运营,基本没有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在涉及合作社决策时,主要是负责人自主思考、决定。由于负责人的资金投入以及具备的资源禀赋优势,“合作社内部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形同虚设, 社员( 代表) 大会也流于形式, 加上对合作社代理人违反章程的惩罚措施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6]使负责人的决策畅通无阻。
结合蚌埠市来看,合作社的决策基本上由负责人来决定,无形中增加了决策的难度与负责人的压力;决策失误、合作社难以为继时,负责人会付出比成员更大的代价,尤其是能人大户、村干部创作的合作社。能人大户承担的财物损失更大于其他成员,另外其多年劳作赢得的“能人”的名誉与地位化为乌有,还要承担来自同乡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指责与埋怨,想从头再来的难度也是难以估量的。对村干部来说,则会影响到其在村民中的地位以及能否继续发展的问题。正因为此,负责人更在意决策权的控制。
负责人在经营合作社时采取“一言堂”的模式,缺少不同声音来论证、不同力量的争议,优点是效率高,减少了因协调不同意见而带来的力量消耗,但是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旦负责人的决策失误,必定造成合作社的损失,影响到合作社的盈利与效益。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管控,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从制度、资金、市场、人员、技术、销售等角度做了全面论述,涵盖了合作社发展涉及的各个层面。在此,笔者结合蚌埠市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从人力资本培训、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决策环节三方面,重点探讨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以有效抵制各种风险。
(一)差异化培训:应对人力资本风险
由当地政府与合作社双管齐下,加强对合作社的人力资本进行差异化培训,弥补合作社成员素质与能力的欠缺,增加对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国家一向非常重视合作社的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各地政府纷纷将培训作为衡量、评价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指标,使各类型的培训层出不穷,但是效果如何,值得商榷。这里强调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培训,包括两点。
1.根据合作社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展培训
有学者论证指出,不同阶段的合作社需要政府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支持,人力资本培训也是如此。各地合作社发展的程度不同,如浙江省合作社的发展程度较快于其他地方,在培训方面就应该有所区别;同一地区的合作社也存在发展程度的快慢之分,如果“一刀切”则会抹煞培训的效果。例如,针对初期发展阶段的合作社,培训重点应该是:“加强对农民的合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合作知识,提高合作意识;加强技术培训,推进科技兴农;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经济合同法等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使社员真正从合作活动中得到收益。同时,注重对合作社负责人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保障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服务,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每一个合作社牵线指定一名相应的科技人员,为合作社做好科技服务。”[7]
2.根据人力资本的差异性需求开展培训
关于合作社的培训名目虽多,但是区分合作社主体与成员不同需求的培训还是不足。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不同身份的社员所需要的知识与素质具有差异,需要更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培训,“负责人除需具有一般的企业家才能外,还需具有更高的合作精神,更强的号召能力和合理配置、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合作社成员除需具有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自有、自治、自享’的思想意识,有合作精神,面对问题时能够一起想办法解决”。[8]
因此,当地政府可以组织负责人方面的培训,让合作社自行安排技术方面的培训。例如蚌埠市把合作社的培训与民生工程培训相结合,针对合作社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重点培训法律知识、信息化建设、市场经济知识、财会知识等,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4年以来,市、县两级培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24 000余人次。涉及技术培训则由合作社自行安排,如固镇县连城镇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根据需要,聘请了蔬菜技术方面的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20 000多份,免费培训社员1350人次,科学指导成员进行优质蔬菜产品的生产。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预防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预防可以通过两个环节。一个是人力资本培训,以增加专业财务人员,通过专业技术的运用来规避风险;另一个则是在目前体制下,通过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预防财务风险。
这里建议合作社加强信息化建设来预防财务风险,是借鉴了企业信息化以降低资金、财务风险的做法。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运用信息产品与技术的过程,使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数据的集中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现象,这样一来,就能够全面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通过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既可以加强制度约束,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同时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失真。借鉴企业信息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发展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是比较可行的。
1.政府加大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日益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电脑、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农民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还处于懵懂、被动中,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合作社的传统意识,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为此,蚌埠市专门制定了《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每个县(区)选择条件较好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试点,给予每个合作社1万元的奖励资金,专门购置电脑、打印机、传真等设备,为每个合作社培训2~3名信息员,并在“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建立个性化网页,集中宣传合作社的产品。同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建设及应用工作。
2.负责人将业务拓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
加强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需要合作社自身,尤其是负责人的主动性。如果能够将合作社的业务拓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将会以效益、盈利吸引合作社成员的主动性。蚌埠市合作社中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共665个,占总数的49.9%,约占一半;生产服务为主的554个,购买服务为主的14个,仓储服务为主的9个,运销服务为主的19个,加工服务为主的14个,其他58个,其中只有21个合作社开展了农产品进社区直供直销。由于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难以利用网络、信息了解外在市场的动态,在原料购买、产品销路方面等受到局限,不能发挥电子商务的快捷与跨越时空的优势,影响力主要在本地,而且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负责人能够考虑利用网络选择原料、推销产品,拓宽购销的时空,将业务拓展、盈利放入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内,避免因信息滞后、不对称而增加合作社在财务方面的潜在风险,同时改革合作社的运用流程,将有助于合作社发展的规范化,也是在为合作社的风险意识培养保驾护航。
(三)完善决策环节:化解决策风险
决策是否正确,关系着合作社能否盈利,联系着合作社内所有成员的家计,考验着合作社负责人的能力与智慧。在目前合作社治理机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的现状下,可以通过完善合作社的决策环节,增加专家论证部分,来补充决策机制的不足。
1.扩大决策者的范围
发达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早、发展快,时至今日已经非常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在化解合作社的决策风险方面,国外合作社主要采取了补充社外人员参与决策、完善决策环节的做法。如“(美国)在管理制度方面将传统合作社‘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同委托专家管理相结合,允许非社员参加合作社理事会,并外聘专家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被看作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实行内部成员管理同专家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由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经验和技能受雇于合作组织的非合作组织人员所组成,专门负责向经理部和监理会提交决策建议”。[9]
可见,这些国外农民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合作社内成员的能力具有局限性,为避免决策的失误,需要扩大决策的视野,因此扩大了决策参与者的范围,通过提出建议、展开论证来做出决策,而且以制度的方式确保其规范化、常态化。
2.增加决策的环节
借鉴国外合作社的做法,增加决策的环节,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通过专业人士的论证,增加决策的合理性与说服力,降低决策的风险,也能够增强合作社运营的能力与信心。相对国外明确将外部专家列入管理机制的做法,我国合作社所处发展阶段还不成熟,为防止出现合作社成员对外部管理介入的排斥现象,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来咨询相关事宜,而不列入机制内。
目前我国部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认识到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的重要性,并且展开了行动,只是多停留在科学技术咨询的层面,如怀远县惠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聘请了一名安徽科技学院的教授,担任合作社的技术顾问,进行技术指导与咨询。但是涉及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具体到合作社的决策层面时,则主要还是合作社,尤其是负责人来决定,未能将专家的意见纳入进来。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对专家的了解度、信任度、熟悉度不够,难以请专家参与到决策咨询中;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利益维护的考虑,担心专家会干涉合作社的运营,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因此,化解决策风险,需要合作社切实转变理念,根据自身的利益与需求寻找到适合的方法,在经营、决策、政策咨询等方面寻求、得到专业领域人员的指导、论证,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实现合作社建立的初衷。
四、结语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有一段时期,但是其发展还需要时间。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意识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关键点是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社自身的主动性。其中,合作社的未来走向“首先取决于政府导向,包括政府规制、政府的支持与监管等”。[10]只有抓住这三个关键点,借助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培养合作社形成风险意识,自动、警觉地识别与防范潜在的风险;在危机出现时不慌不忙,能够寻找解决方法、及时地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0.
[2]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J].教学与研究,2007 (1):13|17.
[3]张滢.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识别与治理机制——两种基本合作社组织模式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12):14.
[4]门炜,任大鹏.外部资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介入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33.
[5]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5|66.
[6]谭智心,孔祥智.不完全契约、非对称信息与合作社经营者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5):39.
[7]赵国杰,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分析与政府角色转换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78|79.
[8]黄祖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12.
[9]王征兵,许婕,孙浩然.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借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2|63.
[10]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10.
(编辑:程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