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安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

2015-04-03张燕萍

福建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刻字摩崖石刻

本刊记者 张燕萍

还在为假期去哪里烦恼吗?与其跋山涉水去感受人山人海,倒不如在福建转一转,泉州南安的九日山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日山的历史,得从晋代说起。当时中原动荡,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晋江聚居。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们都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寄托乡思。久而久之,这座山就被称为“九日山”了。

不过,真正让九日山闻名于世的,是“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在,九日山上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时期摩崖石刻77方,真、草、隶、篆、行诸体俱备,其中13方航海祈风石刻最为珍贵,为全国独有。

古代的帆船出海需要凭借风力,泉州历史上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官员和地方长官,在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都会率领中外客商,到九日山上的延福寺举行典礼,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

九日山上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立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初一,石头上用描红的隶书记录着泉州市市舶司提举虞仲房等人操办了祈风仪典;最晚的一方撰于咸淳二年(1266年)冬至后,当时正值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际,出于尊重民意,朝廷还在坚持祈风。

这种官方的祈福仪式在历史上持续了近两百年。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也曾慕名到九日山祈风。清人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明确记载着:郑和船队“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

多亏古代官员、文人有在石头上“记笔记”的风雅习惯,祈风的习俗虽消失多年,却在九日山上留下了千年不泯的印证。时至今日,鸥鹭掠过山前金鸡港无数风帆的大航海场景,已无法再现,但我们站在目不暇接的摩崖石刻下,依旧可以遥想当年的盛况。

宋朱熹所题、清福建提督马负书重刊“九日山”。

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修行岩洞题刻“泉南佛国”。

九日山是出了名的“遣舶祈风”圣地,全国绝无仅有的航海摩崖石刻就在这里。这些石刻,记载了宋代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祈风的史实,是我国古代利用季风航海的重要物证。

早在公元3世纪的晋朝,中原移民于每年九月初九日登高北望,寄托思乡之情,九日山因此得名。

自唐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先后登临九日山并在石上留下手迹,唐代诗人秦系曾在此隐居,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来泉时,也曾寄迹山中。

九日山上有五代陈洪进所倡刻的石佛,这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

在九日山山麓的“延福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不高的九日山,如今山前一马平川,海岸线似乎很遥远。其实,数百年前,这里曾碧波万顷。沧海桑田,就这样演变着。

猜你喜欢

刻字摩崖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沈辰绘画作品欣赏
智海急流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