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会变,你会变吗?

2015-04-02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银杏树小孩课文

丛智芳

1

我是什么?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2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在“科学”主题组中,跟它一组的还有《回声》 《太空生活趣事多》 《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四篇文章。

我请语文专业大三的学生在这组里面选一课,去小学上课。一篇一篇读过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了《我是什么》。之后有10个小组选择备这一课。教学设计交上来之后,他们都期待着自己的小组胜出。因为我们之前约定,胜出的两个小组上这一课,一组派一个代表,上一个课时。

尽管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绝少参考,还依据课标作了充分的小组研讨,我还是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教学内容,比如对内容的过多关注,比如对句子的过多分析,比如对知识的情有独钟。两个小组胜出后,一片“为什么”,我说,你们看完课,再问为什么。其他小组不再作声,有一个小组执拗得很,追着问为什么,必须要我讲出道理来。

我指着他们组洋洋洒洒好几页引领学生对水的形态变化的分析,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我们见习的时候,有个老师上公开课,就是这样上的,大家都说好。”一个女孩说得理直气壮。

“我们要求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不是依据别人的经验设计。”我觉得似乎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继而补充说,“这样上少有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另一个女孩问。我怀疑不是她上课没用心听,就是我上课从来没说过这个词。

我想了想,想到了刚刚讲完的专题《教什么最重要》中的内容:教语文本体性内容,就是语文味的体现。

看着她迷茫的眼睛,我找出另外一份教学设计,指着设计中对“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开大会”的比较,说:“这样留意到语言表达的、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内容,就是有语文味的。”

“而我们,重点讲的是课文内容,不是语言形式,所以没有语文味。”他们若有所悟,但还是很遗憾地离开了。我知道他们攒足了劲想冲出组,去实地讲课,看出他们的设计是极其认真和用心的。

那么,只好等着课堂上具体生动的情境,让他们有更深的理解了。

3

上课如期开始。

第一课时,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先板书课题,请小孩质疑。有小孩问:“我到底是什么呢?”有小孩问:“为什么用问句作标题?”

她变着法让小孩读了七八遍书——

“读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再读课文,把每个句子读通顺。”

“分段读一读,每个同学读一段,看能不能读准确了。”

“同桌合作读一读,读不通顺的地方互相帮一帮。”

直到所有的句子都读通顺了,所有学生都把课文读熟了,她请小孩回答:“‘我到底是什么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小孩没有猜不对的——我是水。但是说的理由不尽相同。有从雨推测出来的,有从云推测出来的,有从江河推测出来的,有从灌溉推测出来的,有从冲毁房屋推测出来的……

至于“为什么用问号作标题”,上课的老师没让小孩说,要是说,应该有很好玩的回答。她还没有这样的敏感,这涉及到语感的敏锐和表达的方式。当然,对二年级的小孩,他们意识到了,问到了,说明注意到了。其他的问题还真为时过早。

然后老师请学生识字,教小孩写字,归类书写,寻找规律,一笔一画,规规矩矩,都很有样儿。

4

第二节课,换了另外一个组的学生代表上课。

她先给了听课的人一个意外。她出示了几个人物:爷爷、阿姨、哥哥、妹妹、孙悟空、米老鼠。问学生:

“我们读了课文,都知道了‘我是水。在你的心里,水跟这里的谁最像呢?”

“孙悟空!”

“为什么?”

“他们都会变!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水也会变,变成云,变成雨,变成雹子,变成雪花……”

“好一个会变的水!那么我们就来好好读课文,让大家感受水的神奇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整合水给小孩留下的印象,赋予了水一个鲜明的形象,很神奇,很调皮,很活泼,由此确定了朗读的基调。学生朗读时,真的就活泼起来了,有趣起来了。

有的段读读背背就过了,有的段还比较用词:能不能换着用?比如“落”“打”“飘”,让学生体会事物跟词语的关系,读出小雹子的重量、小雪花的轻盈;还比较“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开大会”,通过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看图片,体会这些词语为什么会不同。

很快就读好了课文。你听着小孩读,俨然是水在向人介绍自己,介绍得很有趣。

5

老师说:“水会变,老师也会变,你们看,我把什么变了?”

她用PPT出示了两段话: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有时候水很温和,有时候水很暴躁。水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水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小孩说把“我”都变成“水”了。

“变了以后,读起来两段话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请小孩对比读读。

“第一段话,是水自己在介绍自己;第二段话,是别人在介绍水。”小孩真是了不起,一步到位。

“那么你会像老师一样变吗?”老师给小孩一段话,写银杏树的,让小孩把这段话变成银杏树介绍自己。

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到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小孩子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改起来像玩一样。

大家感觉课上起来也像玩一样,轻轻松松的。读也轻松,背也轻松,识字写字也轻松,换个说法也轻松。小孩觉得很有成就感。

6

上完课,大家交流得很热烈,包括学校里听课的老师,也跟学生们一起交流。一个小时的时间,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只是变了个样——变教课文为教语文,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猜你喜欢

银杏树小孩课文
秋天的银杏树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银杏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