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本位:面向儿童的设计(三)

2015-04-02曾扬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表达力导游词詹天佑

曾扬明

2014年,在桂林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打破了以往“阅读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主要体现在课型多样,分为阅读课系列与表达课系列,可谓流派纷呈。

一、表达课,近其利乎?谋其远乎?

2014年桂林的全国小语赛课活动中所谓的表达课,参赛代表基本选择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全国性活动,呈现的还是阅读课型或作文课型,哪有什么创新可言呢?小学语文,不就是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吗。我们说,只有把阅读课上成以“表达”为取向的教学,才有真正的创新可言。

表达课,为了学生的表达力而教,还是为学生表达而教?“表达”与“表达力”,一字之差,观念不一样,产生的教学行为也不尽相同。“表达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表达力”的培养得从长远考虑,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儿童的表达力奠基,重在实践与积累,厚积薄发;如果是为表达而教,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之嫌,我们当前的表达课堂基本上追求课堂暂时的精彩,这种表达课容易功利化、浮躁化。从课堂来看,基本为学生的表达而教,凸显的是学生课堂上表达精彩呈现。

2014年的全国赛课,甘肃的牛筱琼老师以心理描写的“秘密”为主题,选择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幻想内容,作为学生的阅读对象,再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这种课终于被评委们以创新课评为特等奖。笔者有意细读课堂实录,以为还是属于习作课型。也有人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创新而创新。牛老师在课的开始阶段出示四幅图片素材,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指导练笔,提炼“内心独白”和“旁观分析”两种心理描写的方法,以文本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幻象表达”的妙处,随后回到四幅图片素材,运用“幻象”的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争议集中在:这是什么课型?文本创新运用无可厚非,是否丢掉了语言文字?是否为了表达而表达?形式的创新是否不要内容了?正如王雷英特级教师提出的思考: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是怎样的关系?教师把经典文本定为读写例子来处理,简单有效,一课一得。当然,这也值得商榷,毕竟是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此功利地指向语用,是否降低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读写能力的发展,还有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提升等等人文内涵的东西。语用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而人文精神的丢失,难以估量。

可见,“表达课”的课型和具体操作范式还有讨论的空间。笔者研究“表达本位”取向的语文教学多年,对这两年老师们所谓的表达课,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反思:

1. “一课一得”之说——知识与能力

现在很流行一课一得的教学观。一“得”得什么?这里,涉及到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是知识,还是能力,或者有能力的知识。如果学生在课堂获得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就未必能提高言语能力,就如我们常说的有游泳的知识,不一定会有游泳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一些技能,未必形成能力,技能和能力相差甚远。

表达课的系列课型,从2014年全国青年赛课情况来看,非常重视一课一得——知识,比如教学生学会心理描写,一节课就教心理描写。先学知识,再让学生实践,不能说不好。语文课,的确要有必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来实践,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心理描写,学生不是一堂课就能学会的。我们教心理描写,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什么背景下,心理描写才有必要;二是心理描写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才符合自己要表达的文体特点。因为,有些文章,压根不需心理描写,反而显得文章更有张力,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如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去年的树》,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整篇课文没有鸟儿与树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非常平实朴素。如果这样的童话故事,把鸟儿与树的心理、神态都描写出来,倒显得逊色不少。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是发现其表达的魅力,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补白:想象鸟儿的心理,并从中练习心理描写的表达。课尾追问:为何作者不写心理,不写神态,从而让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独特魅力——平淡的语言富有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不呈现显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发现其文本的表达特点,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阅读中能关注表达,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表达力。

2. 写作目的之说——懂与会

懂与会,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学生懂了就一定会吗?比如,学生懂得比喻句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但不一定能写出符合语境的比喻句。也就是说,换一种语境,学生能把懂的运用上吗?答案:不一定。你拿表达系列课的作文教学来说,它不单纯是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个体素质的培养,即思想的锻炼、情操的陶冶,筑起到达崇高境界的坦途。俗话讲“文如其人”,一篇文章的优劣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深浅、情操的高低。著名画家李苦禅认为:“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行之不远;人无画格,下笔无方。”2014年全国青年赛课,浙江的臧学华老师教学生学写导游词,充分利用教材和导游的录音对比,导游词该怎么写呢?播放讲解赵州桥的音频资料后,链接三年级课文《赵州桥》,出示课文选段,再播放景点视频,欣赏导游讲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赵州桥导游词,初步感受导游词特点。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导游词与课文的不同之处。

臧学华老师教学生学写导游词,依据文本,把文本改写成赵州桥的导游词,这可以算是一种从懂到会的过程。然而,学会写赵州桥的导游词,但不一定就学会了写导游词,只能说学会了描写景点的导游词,因为导游词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划分,有介绍自然风景的导游词,有介绍名胜古迹的导游词,有介绍风土人情的导游词。导游词的内容,有说明性和通俗性。导游词要把被介绍的对象解说清楚,就不能不使用说明的表达方法,帮助游客在观看实物过程中加深印象,让他们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在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发挥导游词的听觉作用。通俗性,导游词是供游客听的,因此要口语化,要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切忌晦涩、文白夹杂。

因此,懂了要会,必须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试想,我们的课程,今天教了导游词,明天教典礼仪式词,东一点西一点,怎能形成专业的表达力?

3. 狭义语用之说——运用与练笔

众所周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性质确定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这一确定,导致我们的语文课每堂必有练笔,似乎没有练笔就是不重视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了语言的运用和文字的运用,包括了听说读写。听说读写都是运用的内容,都和表达相关。听,听懂了别人的表达吗?说,能表达清楚吗?读,能读懂别人的表达吗?能用不同文体不同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吗?写,能写出自己的见解吗?

所以,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提出: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维度,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表达,才会有交流或分享活动。所以,我们讨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既不能只重视表达训练而忽略了理解、交流、分享活动,也不主张将这四项活动割裂开来。需要将理解、表达、交流、分享作为一项整体的活动来探讨。

因此,练笔不是运用的唯一形式。只是练笔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用笔表达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动脑筋,开发言语智慧,让学生能在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表达课”课型三种取向与价值

以“表达本位”为取向纵观“表达课”系列课型,应面对不同的文本,斟酌其读写内容的功能,建立以读写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才得以凸显有价值的读写教学内容。笔者在实践中分出以下三种取向的教学。

1.为了表达力而积累——从内容到形式

学生表达力的形成,靠的是积累。这积累,不仅仅是言语内容,还有更加重要的积累,那就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积累融在言语内容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鸟的天堂》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为例: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填空,尝试朗读;

很快地_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_声,到处都是_影。_的, _的,_的, _的,有的_,有的_,有的_。

第二步:迁移练习,仿照这种方式说一段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学校的课间活动。(先小组讨论,后交流)然后,再次背诵原文;

第三步:小结模仿的写作意义——学会对大场面的描写。

这样的训练,当以学习言语为主。把表达聚焦在“怎么写”上,是我们最常用的读写教学思维,也就是我们对读写内容的处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把课文作为在某个写作知识上进行仿效的对象。把“所读”作为某种写作程式的例文来模仿的做法,因为“将含有无限可能性的选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作为(读写)例子,这就是‘范文的实质”。

仿写学用。仿写是我们读写结合常用的教学形式,根据学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仿写句式、仿写体式、仿写内容。我们以《詹天佑》一课为例,仿写的内容很多:一是总分的结构形式;二是选取三件典型故事的特点;三是排比的表达方式;四是插叙的运用。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这些表达知识,而要把这些隐性的表达知识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表达,从体验到认知。如《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部分的读写教学: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开凿隧道”的部分加一个概括句;给这个故事加入一个詹天佑带病工作的插叙;运用排比的表达方式,重新改写这部分内容。但谨防忽视儿童的情感,机械的仿写训练,比如学了《一件小事》,要求学生也写“一件小事”;学了《白杨》,要求学生写“松树”“小草”。就技巧学技巧,或就结构仿结构,这种亦步亦趋的仿写,使得读对写而言仿佛是一个套子。

人物素描。对写人的课文,通常可以采取此办法,即学习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用课文的语言来素描,如教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以“有志向的周总理”“好学的周总理”“爱问的周总理”,从不同角度,对课文中的语言重新梳理,简单地对人物进行“素描”。

原文改写。改写的方式很多,举一个例子:改变身份设计,即改变原作者的身份,将文本当作文字材料,重新组合言语的一种实践活动。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为例: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如果把文本内容当作影视的台词,让学生以摄影者的身份,去找蟋蟀住宅的特点及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镜头,要求学生找出拍摄这两个镜头的理由,并把镜头配上解说词,即解说性文字,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另一种表达能力。

2.为了理解力而表达——从理解到意义

我们的表达,有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与思考力。只不过,是用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目前课堂上的不少练笔,都只能算作是理解性练习。

如,教学《詹天佑》,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假如你参加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凝望着高大的铜像,你的内心,一定涌动着很多的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学生从詹天佑的话中感受詹天佑的坚强毅力,从纪念活动中感受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无形中丰满了詹天佑的形象。接下来的小练笔便在这自然、无痕的教学中展开,但某老师特别关注学情,给学生提供了一批词语,可用可不用,都随学生自己选择,这就顾及到了学生的各个层面,让优等生尽情写话,不受拘束;让后进生有词可选,有话可写。最后的小诗,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教学形态通常用于把读写内容当作为了理解选文本身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抓住文本的空白进行小练笔,目的是更好地从表达的角度观照课文内容,走进作者或主人公内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其读写的内容应是理解性表达,在课堂通常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它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想象情节;走近人物,练笔表达;交流表达,体悟情感。

3.为了表达力而实践——从形式到内容

为了表达力而实践,主要是设计话题,学生通过话题去阅读,再把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阅读的含金量很高,真正体现自主、思考、创作。我们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为例:

有老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阅读中以这些话题思考成文:1.美丽的罗布泊。2.这里曾经有过……3.“我”眼中的罗布泊。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5.话说胡杨。6.一株胡杨的独白。7.课文中的忧患意识。8.悲剧并没有止住。9.说说近30年中出现的问题。

有人称这种训练方式为“课文作文”。我认为这是“读前写”,即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进入课文情境以后,同学们可以写描述的话,可以写说明的话,可以写议论的话,可以写抒情的话,可以写品评欣赏的话。这种活动形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二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经历读与写的训练。

面对教材编写现状,我们可以努力思考建立以读写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形成“表达本位”教学观,改变读写教学含糊经验的局面,为教与学找到具体清晰的路径,才能形成真正的属于“表达”型课堂。

猜你喜欢

表达力导游词詹天佑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黄山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
学写导游词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