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标志物与维生素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合理应用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提高骨质疏松患者依从性
2015-04-02
骨标志物与维生素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合理应用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提高骨质疏松患者依从性
近年来骨转换标志物(BTM)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作为新兴指标,临床医生对如何将BTM应用于日常诊疗和临床实践,患者如何从中获益等存在许多疑惑。4月9日,骨标志物与维生素D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Mellanby骨骼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Eastell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秦晓松教授就如何运用BTM和维生素D检测优化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为敏感性较好的两个用于骨质疏松疗效监测的指标,这项推荐也被纳入《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随访性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健康年轻女性骨形成标志物P1NP平均值为40 ng/ml,骨吸收标志物β-CTX平均值为0.26 ng/ml。骨质疏松患者治疗重点在于将BTM浓度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BTM确切功用在于疗效监测,可作为患者抗重吸收治疗或促骨吸收治疗的监测指标,增加依从性,评估治疗不应答患者,判断骨质疏松治疗失效后的重新治疗时机。此外,BTM可鉴别非连续服药或疗效差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是对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管理的有效工具。
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众多骨性并发症及代谢性疾病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关于维生素D官方指南及被广泛认可的判读标准。通常临床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来评判维生素D是否充足。全球一般把维生素 D不足浓度判定为<30 ng/ml(75 nmol/L),这是基于健康的参考值,是目前要求临床治疗需达到的最佳浓度。
针对从维生素 D检测中受益的高风险人群,专家已达成一致性意见,认为维生素 D检测应于基线及3月间隔期进行,直至获得理想浓度。检测25(OH)D水平的难点在于维生素D具有天然疏水性,且各平台标准化差异、批间差异都很大。临床医生应特别重视检测标准化和一致性,尤其在解读25(OH)D检测结果时,需慎重考虑检测方法。
在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检测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LC-MS/MS)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仪器昂贵,技术要求高,检测速度不适于临床大批量标本。荷兰第三方研究证实,相较LC-MS/MS方法,几种全自动化检测平台中,Elecsys®Vitamin D total检测结果表现出最小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浓度依赖性差异。
一项覆盖了全球54家实验室的多中心日常研究,评估了批内精密度、中间精密度、功能灵敏性、血清-血浆可比性、批间重现性及与其他维生素 D检测方法的可比性六大维度,发现Elecsys® Vitamin D total检测性能优良、稳定,检测结果与 LC-MS/MS 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