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刍探

2015-04-02张凤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消费特色文化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为根基和土壤,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为指导,内容丰富厚实,特征独特鲜明。其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其本质要求和方向目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其根本原则,追求适度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是其重要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现实消费科学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5]10-0144-06

收稿日期:2015-06-02

作者简介:张凤莲(1965—),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文化形态。“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消费活动中的文化因子日益凸显,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诸因素于一身的显性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逐渐形成并获得丰富发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消费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消费领域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是对社会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规范、消费道德等的总称。具体讲,消费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内核层或者核心层,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消费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观;二是外表层或者说最外层,指人们在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理念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现象等;第三是中间层,即社会对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等所做的道德评价,以及为了约束规范社会消费行为所制定的消费规范。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消费文化的整体。其中,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观是消费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决定着消费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任何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观,无论是否认识到这点,其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都受特定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观的支配与制约。消费道德和消费规范对消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规制作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文化发展的方向与轨迹。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现象等是消费文化的外显文化,是消费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文化的内涵构成决定了要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消费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和方法论,把上述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既要研究该时代的主流消费观念、消费道德、消费规范,也必须研究该时代的消费方式等。既不能只研究消费观念而置消费方式、消费道德、消费规范等于不顾,也不能忽视消费观念、消费道德、消费规范等本质性内容,仅仅限于对消费方式、消费现象的罗列。

消费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意识形态性。不同的民族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区别,拥有不同的消费文化。同一民族,其消费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同时,任何消费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所形成的消费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所包含的崇俭抑奢、注重生态和谐、追求精神满足等优秀内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产生发展的丰厚沃土。特别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核心与精髓的崇俭抑奢消费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古代,崇俭抑奢消费价值观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影响着人们对消费道德的评价和消费规范的制定,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崇俭抑奢消费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如此受到重视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古人认为节俭能够解决古代物质匮乏带来的战争等社会发展难题:“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①;二是古人赋予节俭以安邦治天下的重要政治意义:“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③;三是古人把节俭视作一种社会美德加以倡导,把奢侈视为一种恶习加以鄙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④,“俭为德共” ⑤,“有德者,皆由俭来” 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其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与重要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消费文化”这一概念,没有就消费文化问题作出过集中系统的论述,但是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提出的消费的社会属性、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方式等思想,已经触及到消费文化的内核。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消费看作是人类需求满足和实现的过程,认为消费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具有社会属性,消费中的文化因素决定了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根本区别于动物需求满足的过程:“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消费文化与生产文化既相统一又相区别的关系,认为消费与生产作为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手段:“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一方面,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生产规定消费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方式,产品引起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生产创造消费者及其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求” 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毛泽东的消费文化思想产生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消费文化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情特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起点和奠基石,勤俭节约是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消费文化思想,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特质决定了其消费思想开始超越消费自身,把发展社会生产作为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江泽民、胡锦涛开始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高度,给予消费文化以更多的关注,将绿色消费、文化消费、可持续消费等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框架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提升中华民族综合实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视角,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永不过时的伟大号召,使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必定会与时俱进,获得新的更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主要围绕着回答和解决“消费什么”、“怎样消费”等问题而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消费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方向目标。

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消费文化思想,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极大地提升了消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①毛泽东把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视为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一,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兼顾积累和消费,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理论,提出了“生产就是为了消费”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生产转化为消费,消费转化为生产。生产就是为了消费,生产不仅是为其他劳动者,生产者自己也是消费者。” ②生产问题不容忽视,但同时,“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③,一点也不能疏忽和掉以轻心。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 ④,因而,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消费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⑤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要重视积累,又要重视消费;既要看到“大河有水小河满”,又要看到“小河无水大河干”的局面。在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邓小平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步国家GDP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基本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第二步GDP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第三步GDP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指出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别要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 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化改革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①

(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根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自始至终反复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 ②,从而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则。

为什么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根本原则?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其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加以传承弘扬。“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物质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都不能丢” ③;二是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消费中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根本原则。“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三是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工作作风,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共产党历来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⑤;四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⑦无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对于那些违反勤俭节约原则、腐化堕落的各种浪费腐化行为,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坚决予以制止和惩治。“要把现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那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风气,根本改变过来。” ⑧

(三)适度消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核心理念

适度消费是指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与人们的经济收入相适应的消费文化形态。从本质上讲,适度消费倡导消费要有“度”,要量体裁衣、量入而出,既不能放纵物欲、毫无顾忌地超前消费,也不能倡导节欲、限制消费。一般而言,判断一定时期内社会消费是否适度,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消费水平是否与个人的收入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消费品的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否恰当。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党和国家自始至终倡导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使适度消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核心理念。

毛泽东并没有直接提出“适度消费”这一概念,但他却提出了“量入为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本质上与适度消费是等同的。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解决抗日根据物质匮乏、生活因日军封锁日益困难的问题,毛泽东要求根据地实行计划经济、精兵简政、量入为出、合理预算,财政政策要坚持“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建国后,针对原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中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的国情,为了集中力量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提出了节俭办一切事、艰苦奋斗等消费文化思想,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理论自产生时起就把适度消费作为重要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发展史上,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了“适度消费”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注意消费不要提高了,要适度” ①。面对现实进行的消费,才是合理的消费,高出现实或落后现实的消费,会导致消费早熟和消费滞后的消费倾向和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消费。面对外国友人关于中国实行高收入、高消费政策的建议,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国家情况不同,在全国还没有条件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一定要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正确处理积累消费关系的前提下,使我国职工的工资收入逐步有较大的提高,使人民的消费逐步有较大的增长。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不对的;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不去适当增加消费而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 ②

江泽民强调消费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中国的国情相符合:“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那么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那么一点,还有八千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任何条件可以搞高消费、高享受,只能搞适度消费。” ③胡锦涛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指出消费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结构要合理,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从而使适度消费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四)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人类多层次的需求中,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需求。但在人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精神追求的优良传统,在注重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倡导文化消费,使精神文化消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注重精神满足与追求,而不要沉溺于吃喝玩乐,“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算不算一种志气呢?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每个人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才能成为高尚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④。为了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⑤。为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所有人都必须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江泽民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⑥。胡锦涛也指出:“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留恋于声色犬马。” ⑦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深刻论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反复强调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远大的追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现实消费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观与价值观密切相关,一方面,消费观是价值观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展现,价值观影响和决定着消费观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另一方面,消费观一旦形成,也会影响价值观的发展。从现实方面讲,消费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为在消费实践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过程高度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其培育践行只有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才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才能接地气,取得良好的效果。消费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对人们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发展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的健康的消费,并在这种消费中培育高尚的品德和节操,最终实现认识和行为习惯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彻底转化,因而,发展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力点和重要途径。

有利于引导现实消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走向丰富充实,但同时,由于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我国的消费领域也出现了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现象,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出现了类似于“卖肾买iPad”等诸多令人揪心的畸形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为指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保证消费增长又能使消费沿着合理的轨道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具有建构和批判双重功能,宣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既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也有利于人们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克服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所在,代表了一种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马克思曾进行过深刻剖析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严重桎梏,必须予以坚决克服和摈弃。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消费的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类自身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本质和最终目的。人的身心素质的提高是人在同客体对象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个人只有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精神文化资料,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保证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完善,因而,人的身心素质的提高同其消费结构、消费质量和水平有直接联系。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是人的本质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①。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升级既是社会生产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核心理念,并不是否定人们的正常需求,而是倡导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要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此会带来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所倡导的适度消费,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绿色消费,必然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同时根据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现实消费实践健康科学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张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荀子·富国》。

《尚书·太甲上》。

李商隐:《咏史》。

《左转》。

曹操:《度关山》。

司马光:《训俭示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第9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137页。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页。

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第249页。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6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3页。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5页。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月22日。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3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9页。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0页、第6页。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5页。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1页。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猜你喜欢

消费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中医的特色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