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纲领的探索
2015-04-02李乾坤
[摘要]“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是自2000年以来德国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埃尔贝在《西方的马克思》一书中梳理了这一运动的传统。按照他的描绘,“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是马克思主义领域与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列的第三个重要范式。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理论核心是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巴克豪斯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是这一运动的奠基之作。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同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展、放大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但研究的偏狭性正是其影响力在长时间里并不大的原因。“新马克思阅读”在新千年以来得到复兴,有着重要的思想史和社会史原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5]10-0091-07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简介:李乾坤(1987—),河南商丘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现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马克思学’形成和发展、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当代走向研究”(项目编号: 13&ZD070)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一本名为《西方的马克思:联邦德国1965年以来的新马克思阅读》的著作在德国出版,该书的作者是英格·埃尔贝(Ingo Elbe,生于1972年),一位名气并不算大、近年来活跃于德国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在这本书中,埃尔贝正式向学术界宣布了一种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纲领,即“新马克思阅读”(Neue Marx-Lektüre) ①。埃尔贝将“新马克思阅读”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并列,明确梳理了这一纲领的理论传承。此书一经发表便在德国马克思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并构成了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热点。 ②
在“新马克思阅读”这一“道统”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汉斯-格奥尔格·巴克豪斯(Hans-Georg Backhaus)和海尔穆特·莱希尔特(Helmut Reichelt),都曾求学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巨擘阿多诺门下,而他们理论研究的核心范式就是价值形式理论研究。众所周知,在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如格罗斯曼和波洛克那里,政治经济学正构成了他们的关注要点 ①,而后来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强调过政治经济学对于批判理论传统的重要意义,然而,这一研究线索并未成为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写作过程中过多着墨的地方,在他二人之后,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发展中似乎日渐隐匿起来。回到埃尔贝《西方的马克思》中提出的研究纲领,便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作为“新马克思阅读”奠基者的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何对价值形式理论发生兴趣?价值形式理论的重要性在哪里?其次,以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价值形式理论为重点的“新马克思阅读”,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被叫做“新马克思阅读”的研究纲领。
一、从鲁宾到巴克豪斯:一条陌生又熟悉的线索
事实上,在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新马克思阅读”这一术语的是巴克豪斯。巴克豪斯在其1997年出版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Dialektik der Wertform)一书中最早提出了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的阐释方法,并明确了“新马克思阅读”的概念 ②。在这之后,这一术语被莱希尔特、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③等人频频提及并逐渐明确为一个研究纲领和研究范式。2004年,莱希尔特的学生们为其65岁生日编辑的文集《作为颠倒的社会:新马克思阅读的视角》,就已经明确围绕新马克思阅读的范式进行了讨论。而后,莱希尔特在2008年出版的《新马克思阅读:对社会科学逻辑的批判》以及米夏埃尔·海因里希和维尔纳·博内菲尔德2011年合著的《资本与批判:在“新”马克思阅读之后》等著作,更加明确了新马克思阅读纲领的形象,在所有这些著作中,“新马克思阅读”都以一种确定的研究纲领“出场”,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支援了埃尔贝研究纲领的建构。然而正如埃尔贝本人所言,“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研究纲领尽管早已出场,但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直到《西方的马克思》一书问世才真正激起了德国马克思研究领域对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热烈讨论。 ④所以,我们不得不对埃尔贝的探索以及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研究纲领给予应有的重视。
埃尔贝在他的这本书中大胆地划分了西方三种解读马克思的模式:第一种即正统马克思主义。埃尔贝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由恩格斯奠基 ⑤,第一代代表人物有考茨基、伯恩施坦、拉法格、梅林、倍倍尔、普列汉诺夫等,第二代代表人物有列宁、托洛茨基、卢森堡、布哈林、M.阿德勒、希法亭等。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文本首先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马恩二人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等。埃尔贝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同质的马恩著作的核心,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以及“封闭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自然与历史的进化论”(“将要和过去”)。第二种解读模式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性理论家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列斐伏尔、法兰克福学派、葛兰西、柯西克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彼得洛维奇、弗兰尼茨基等)和布达佩斯学派(赫勒、马尔库什) ⑥,最后还有考夫勒和萨特。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足文本则基本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犹太人问题》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埃尔贝总结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将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的著作当做解释晚期科学著作的框架以及社会实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客体的主体中介”)。
可以说,埃尔贝所归纳的前面两种研究模式大体上接近于我们以往的认知,是为我们中国学界所熟悉的。接下来,埃尔贝郑重向我们拉开了“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理论范式的大幕,在这一谱系中,最为核心的代表人物就是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二人。巴克豪斯生于1929年,德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于法兰克福大学求学,也正是从此时起,他在阿多诺的影响之下开始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巴克豪斯在价值理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论文,即1969年发表于阿尔弗雷德·施密特主编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文集中的《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整个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奠基性文献,已经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发表。 ①之后巴克豪斯先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布莱梅大学。而莱希尔特生于1939年,他同巴克豪斯自学生时代起便一同研究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在法兰克福大学跟从阿多诺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在社会研究所做伊林·费切尔的助教,并在其指导下于1970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马克思资本概念的逻辑结构》,这篇博士论文也成为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经典文献。莱希尔特于1971年便在法兰克福大学被评为教授,随后在1978年赴布莱梅大学,接替了阿尔弗雷德·佐恩-雷特尔的社会学理论教席,并一直执教到退休。显然,新马克思阅读同法兰克福学派有着重要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埃尔贝也直言:“不论是在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以及他们的学生那里,还是在这一潮流的批评者看来,‘新马克思阅读’都被等同于晚期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 ②“而首先奠定了对马克思经济批判的新阅读方式的,可以明确为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马克思主义’。” ③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史线索,关于这一点,下文会着重讨论。
非常有趣的是,埃尔贝向我们勾勒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一个“前传”。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首推苏联的伊萨克·鲁宾(Isaak Iljitsch Rubin,1886-1937)和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Jewgeni Bronislawowitsch Paschukanis,1891-1937),这两位思想家的名字对于我国很多学者来说还比较陌生,鲁宾,便是大名鼎鼎的MEGA之父,苏联著名马克思研究专家梁赞诺夫的重要助手;而帕舒卡尼斯则是苏联早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他的法理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二人壮年时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政治运动中遭清洗,直到数十年后才恢复名誉,其理论影响也足足中断了数十年。鲁宾的代表作《马克思的价值论文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得以再次发表。埃尔贝为何将这二人作为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理论先驱呢?是因为二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开始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歪曲作了辩护与斗争。鲁宾在《马克思的价值论文集》中,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商品拜物教的客观基础即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帕舒卡尼斯《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商品形式决定法律形式,而商品形式恰恰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随着商品形式的消亡,资产阶级的法律也会消亡,国家也会随之消亡。在着重强调鲁宾和帕舒卡尼斯之外,埃尔贝还强调了罗森塔尔(M.M.Rosental)和罗斯多尔斯基(R.Rosdolsky)这些“不可靠的正统派”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这些人的研究被埃尔贝形容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而产生的东方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
此外,在埃尔贝的解读中,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及其学生朗西埃也被视为对新马克思阅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究其原因,阿尔都塞的思想发挥重大影响之时,恰恰是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青年时期的理论创生期,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晚期思想的强调,以及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驳,特别是对《资本论》的解读,都对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之后,一同被埃尔贝归于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之下的,还有狄特·沃尔夫 ④、海因里希等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新马克思阅读的支援文本主要是马克思晚期文本,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资本论》“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章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史》。新马克思阅读的主张则是“完整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从晚期著作来理解早期著作”以及通过逻辑体系的表现方式(形式的发展与批判)来区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形式。
二、价值形式的辩证法:“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核心
巴克豪斯的《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1965年最早形成于阿多诺的社会理论研讨班上的课题研究,曾得到过阿多诺本人的高度评价,1969年正式发表于阿尔弗雷德·施密特主编的《马克思的认识论》这一文集中,又在1997年收入巴克豪斯自己的文集之中,这部文集就以这篇重要的论文命名,即《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也是在这本书的导言中,巴克豪斯第一次提及了作为一种“新马克思阅读”的马克思理解范式。为何选择《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作为切入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突破口呢?原因不仅仅在于这篇文章被埃尔贝视作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奠基之作,更在于对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研究构成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几个代表人物的主要研究论域;而新马克思阅读的价值形式理论研究,在各个方面超越了既往的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史背景下,构成了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乃至整个西方马克思研究中的独特脉络,从而成为了“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核心内容。
巴克豪斯《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开宗明义地强调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重要意义。他以庞巴维克和熊彼特以及琼·罗宾逊等人对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解读为批判对象,认为在这一类经济学解读中,“劳动价值理论只是被以一种粗糙地化简了的和常常是以完全走样的形式而被引用或批判的。因此对马克思思想的实证的阐释来说,定义独特的、经典的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就是必要的。” ①而价值理论的重要性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被着重申明过。马克思说,价值理论的研究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作的研究,是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显微解剖学” ②的工作,而对价值形式这一“神秘形式”的研究,恰恰是人类两千多年智慧所未曾实现的。因此,巴克豪斯此文的任务就是面对边际效用学派和新李嘉图学派等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歪曲,重新建构起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巴克豪斯没有急于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误读的板子全部打在后世经济学家身上,而是很关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他们的不足,完全可以归结为马克思并没有留下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完整文本” ③。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付梓之前,接受了恩格斯和库格曼的建议,写作了一份简化的价值形式理论作为附录,并且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中对这一部分进行了简化。而正是这种为了服务于广大读者所进行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在巴克豪斯看来,恰恰削弱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辩证思想。因为“马克思对他商品篇的头两章所进行的通俗化走得太远,以至于对价值的“演绎”已根本不再能被理解为辩证的运动了” 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呢?巴克豪斯提出的办法是,“由这些或多或少残缺的叙述和大量的隐藏于其他文献之中的独立评论,共同重建的价值理论的整体性对于马克思研究来说是紧迫的任务” ⑤。就是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之中。巴克豪斯所提出的这一问题框架和解决途径,构成了整个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基本特点。
巴克豪斯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论》商品章第三节的简化所带来的对第四节即“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理解上的困难。巴克豪斯认为,第四节的内容只有在完整的第三节基础上才可以得到破译。缺失了第三节,导致了如下的错误观点:第一,众多的研究者都忽视了劳动价值学说将货币作为货币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一个专门的货币理论的要求。第二,马克思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学说和物化(Verdinglichung)现象之间的关系还依然处于不清晰的状况之中。那么,在分析了《资本论》编辑以及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问题后,巴克豪斯提出了对拜物教性质的真正解释的方式。巴克豪斯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物的社会关系’是如何构成的?” ⑥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如何描述那种他称作“物的社会关系”的结构的?巴克豪斯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不论是以贝利为代表的主观价值论者,亦或是只关注于价值形式的现象与量的规定性的李嘉图主义者,都未能真正洞穿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谛。而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应该如何加以研究呢?巴克豪斯给出了他的一条最为关键的判断:“对价值形式的逻辑结构的分析不能与对其历史社会内容的分析相分离。古典劳动价值理论却没有对那种作为“形成价值的”劳动的历史社会构造进行追问。” ⑦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中最为精彩的段落。巴克豪斯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的改写,系统全面地批判了李嘉图主义在价值理论上的错误:“李嘉图是从经济上的自我异化,从商品被二重化为价值物(Wertding):假想物和现实物的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劳动作为价值的基础。他没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呢。因为,商品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王国,而固定为意识,这一事实,只能用社会劳动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社会劳动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秘密之后,劳动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⑧
在对李嘉图主义在价值理论上进行批判的同时,巴克豪斯也给出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真正内涵,即“对于社会劳动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神秘化” ①。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本身,就是对于现实社会、劳动过程、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把握,价值理论因此绝不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而有其哲学的内涵,更是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把钥匙。以商品、货币、资本为代表的价值“形式”,本身不再停留于经验现象和主观心理层面上,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克豪斯说:“对于马克思来讲,货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表象和真实的复合体:独立个体对象化了的社会联系。” ②进一步讲,“马克思对于经济学范畴的批判超越了专业经济学(Fach? konomie)的领域,以哲学范畴而进行的价值形式分析在其功能上可以理解为扬弃了专业经济学的二律背反” ③。巴克豪斯继而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本中深入挖掘了这种“价值形式”的辩证法。商品——货币——资本这些价值的形式背后所存在的仅是一个“物”(Ding),物在生产交换活动中获得了价值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似乎也便具有了一种谜一样的外壳,巴克豪斯对此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 ④。而这种魔法妖术,“在自相矛盾的关系中表现了出来,商品是其自身同时也是与它不同的东西:货币。商品因而是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同一。商品本质上等同于货币然而同时又与它不同。这种‘差异性中的同一’众所周知被黑格尔的术语‘二重化’(Verdopplung)来加以指认” ⑤。但是,对于商品和货币的二重化本身的研究,即对于价值的研究,却不应该抽象到形而上学的概念之上,而应该在价值的自身差异运动中进行研究,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绝非僵死的、无运动的“实体”,而是通过中介的运动不断展现自身的“主体”。故而这种神秘的二重化也只有在“人的联系”之中方才能够得到破译。我们现在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价值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的贡献。巴克豪斯这样说道:“价值形式的分析对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是社会学和经济理论的结合点;它开创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和一种特殊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确立了生产环节对于流通环节的优先性,并因而确立了与“上层建筑”对立的生产关系。” ⑥这样,我们便获得了对于价值理论理解的全新维度。必须承认,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这种创新理解,在巴克豪斯所处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回应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和新李嘉图学派对于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歪曲,更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思想研究方面开出了一个新维度。通过巴克豪斯《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勾勒出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基本特征和轮廓。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个简要的归纳:首先,将理论焦点锁定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将价值形式的辩证法当做马克思资本主义研究的真正发现。其次,认为因为马克思《资本论》的通俗化表述以及恩格斯的编辑,马克思价值形式的辩证法思想被遮蔽了,因此需要重建马克思价值形式的辩证法理论。再次,“新马克思阅读”强调逻辑的体系的方法,认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的逻辑体系本身便是对资本主义历史的一种思想上的重建。
三、法兰克福学派土壤中长出的一朵奇葩
我们已经对“新马克思阅读”这个研究纲领本身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行文至此,我们方才可以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首先,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为何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呢?这首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西方国家早已经从二战的巨大创伤中恢复了元气,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开始建立并完善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国家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形成,社会福利的增加使阶级矛盾似乎前所未有地缓和了,也在现象上使得剥削的形式变换了模样。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人”、“企业人”开始成为社会的细胞,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全面地与经济活动绑定在一起。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与国家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也正是在此时,西方学界的国家理论研究和资本逻辑研究开始兴起,而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恰恰与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思潮背景密切相关。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同法兰克福学派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活动是在文化批判领域和社会理论领域,那么,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价值形式理论研究为主要特色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在何种意义上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从而构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及其弟子们自称“晚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由呢?阿尔弗雷德·施密特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指示。在《历史与结构》这本书中,施密特写道:“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试图用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说明这种现象(即当代意识同历史的疏远的现象)。” ①这一判断迥异于以往学术思想史对《启蒙辩证法》的认识,以往对《启蒙辩证法》乃至整个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都锚定在一种社会批判理论、现代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文化工业批判这种主体性维度的理解之上,佩里·安德森就明确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研究方式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退回到了哲学研究之上。 ②然而施密特却提示我们,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那里,运用的恰恰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沿着施密特的指示重读《启蒙辩证法》,我们会发现,在《启蒙辩证法》中,不论是对西方理性传统、神话与启蒙的关系的分析,还是对文化工业乃至反犹主义根源的探讨,其中始终存在一条在“等价形式、等价物、剩余价值、劳动”等概念线索之上的经济分析。 ③实际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始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有着持续的关注,但二人却几乎从未专门撰写过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本,故而在世人眼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显然更多进行的是以工具理性批判、工业文化批判等文化批判为主的哲学研究。但是,正如施密特所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运用恰恰是经济分析的方法,这也正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伟大之处,他们并非专业的经济学家,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阅读与领会恰恰是精到的,即保持了对当代意识和历史研究的总体性视野。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之后的施密特(生于1931年)、哈贝马斯(生于1929年)和巴克豪斯(生于1929年)三人,年龄相当,可以算作是同代人。然而三人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传统的继承则是迥异的。施密特的理论风格忠实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辟的批判理论传统,但他的研究也完成了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密切结合的一种回归,施密特全部理论工作自《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始,大体上未曾脱离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与阐发,正因此,施密特被学界称作“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也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哈贝马斯则将理论任务集中在对客观理性的重建之上,在交往理性的路向上接续了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启的批判理论,进而试图完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哈贝马斯的理论风格可以从他对阿多诺“格言式的哲学说理方式”的批判映射出来,他认为这种方式有如下三点问题:“首先,批判理论对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哲学一直漫不经心,没有给予认真的对待……其次,它隐身在抽象的工具理性批判中,对我们这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只作了微乎其微的经验主义分析。最后,它没有替自己的基本准则和地位提供一条确凿的理由。” ④与极富德国思辨传统的阿多诺相比,哈贝马斯更多汲取了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理论成果,并带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理论研究走向了更重经验分析的方向,这种影响在后来的霍耐特以及更年轻的莱纳·福斯特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哈贝马斯凭借其交往行为理论巨大的思想张力以及对现代哲学的吸收,以及同英美思想界的良性互动,在西方思想界获得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施密特所无法企及的。
较之施密特和哈贝马斯,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或许可以被称作“法兰克福学派门外的孩子”,他们并不能算作阿多诺的嫡传弟子,因而也并没有像施密特和哈贝马斯那样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但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传统学习并练就了一套独有的功夫。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不同,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的理论探讨全面立足于经济学基础之上,他们所代表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之所以又被视作晚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其继承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恰恰就是在《启蒙辩证法》中所贯穿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巴克豪斯将之凝练为“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他进而将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问题还原到价值形式研究这一根基之上。巴克豪斯《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最早就发表在阿多诺的研讨课上,晚年的巴克豪斯多次不无骄傲地强调,他的这篇文章受到了阿多诺的高度肯定,甚至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阿多诺在晚年曾经判断:“价值形式理论是批判理论最宝贵的财富。” ⑤然而无奈的是,这一研究显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足够的影响,个中原因首先在于他们太过专业化、太过局限的研究风格。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几乎一头扎进了价值形式理论以及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研究之中,一方面,他们并没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大的思想爆破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像哈贝马斯那样同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进行全面的互动,这都是造成他们的思想深藏深巷之中的原因。而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的思想长期未被重视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时局弄人。六八运动之后,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国际舞台日趋强势,西方的左派运动普遍陷入困境与低迷,左派思想的主流也开始日趋退回到抽象化的和乌托邦式的革命主体找寻或者建构之中,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个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重点的理论努力,必然难以吸引关注。
四、结语:解释学泛滥背景下的“重读马克思”
埃尔贝的《西方的马克思》一书无疑只是“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在新世纪里重新焕发出生机、引起学术共同体关注的一个理论反映。“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为何在近年来又受到了关注呢?埃尔贝已经向我们道出了原因:“近十年来在媒体和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带着迟疑的国际马克思复兴潮流,但这却不能够转换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时尚。……然而与这种潮流相对,不可忽视的是,对马克思的援引中大多都是无结果的和不重要的……而这在学术领域也可以找到原因,我们至少在德国面对着这样的境况,在其中对马克思的阐释,面临着降低为亚学术兴趣的状况的威胁。尽管在‘巨变’之后,第二版马恩全集的编辑得到了继续,并为科学探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材料,但是在大学领域仍然总体上将马克思放在边缘地位。对马克思阐释的平庸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忽视,这一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拓展了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在思想界解释学转向的影响下,学术领域以及大众文化领域已经给马克思带上了多重面具,人们都已不再关心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了。新千年以来,尽管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似乎被重新提起,但却是在一种庸俗化的和脸谱化的包装下出场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恰恰体现了和我国学界“回到马克思”一样的理论冲动,即对解读模式泛滥的思想场景的一种反动。按照德语,“新马克思阅读”也可以理解为“重读马克思”。正因此,不难理解有学者撰文高度评价了埃尔贝所梳理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研究纲领,认为埃尔贝的贡献在于“在其理论史的发展中,描述了批判理论科学的核心内容的重建程度” ②,并认为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提出,同德国当代混杂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对马克思的庸俗解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想而知,这样一条意图宏大的理论线索必然不乏批判的声音,当前德国对“新马克思阅读”纲领的建构存在着截然对立的态度,有学者认为这条纲领的建构完全立足于价值形式理论,立足于马克思的形式概念,然而却并未将它同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关联交代清楚,也并未说清楚这一运动的社会史背景。 ③还有学者则直接批评这种纲领的建构抹煞了以往对于马克思思想解读的重要意义,并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甚至仅仅局限于《资本论》的第一章,这无疑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众多重要的文本虚无化了。进一步看,“新马克思阅读”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制造了马恩之间的对立,在“新马克思阅读”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靶子,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恰恰是一种恩格斯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以及对《资本论》的编辑,篡改了马克思思想的辩证性和逻辑性。 ④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无疑是近年来德国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少有的一个理论增长点和讨论热点,对这一研究纲领的跟踪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新马克思阅读”的研究可以大大推进我国当下的《资本论》乃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而为整个马克思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的借鉴。二是对作为“晚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思想史线索梳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脉络的整理,深化对思想史的理解。
(责任编辑:周文升)
Neu Marx-Lektüre,“Lektüre”这一概念,既有最直接、最日常的“读物”的意思,也有动词名词化的“阅读”之意,笔者认为,这一概念的双关性被“Neu Marx-Lektüre”这一术语的使用者有意把捉了,理由如下:“Neu Marx-Lektüre”最直接的意思是“新马克思读物”,这里的“新读物”最初指的就是《资本论》德文第一版,然而后来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的理论探索,显然是在试图在这份“新读物”之上重建起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其同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刻关联,也就是说,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及其弟子们对“Neu Marx-Lektüre”这一术语的运用,更多是在标识一种研究纲领的意义上的,而绝非简单的停留于“新读物”之上。因此笔者认为,将这一术语翻译为“新马克思阅读”更为贴切。这一翻译虽在中文语法中略显拗口,却可以标识出这一流派的独特性。
近年来德国关于“新马克思阅读”的文献,代表性的有基希豪夫等主编的《作为颠倒的社会,新马克思阅读的视角》(弗莱堡,2004 年);延·霍夫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吸收》(科隆,2004年);狄特·沃尔夫和帕拉格宁斯的《价值概念的困惑》(汉堡,2004年);莱希尔特的《新马克思阅读:对社会科学逻辑的批判》(汉堡,2008年);海因里希和博内菲尔德的《资本与批判:在“新”马克思阅读之后》(汉堡,2011年)。此外,围绕新马克思阅读纲领建构的争论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有克里斯多夫·海宁的《形式的膜拜:英格·埃尔贝令人折服的卡片箱》(Marx-Engls Jahrbuch 2008)和亨德里克·瓦拉特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论史》。(http: / /www.rote-ruhruni.com/cms/IMG/pdf/Theoriegeschichte_der_neuen_Marxlekture.pdf)以及约翰-弗里德里希·安德斯的《“新马克思阅读”的失败性——对一个研究纲领的批判评论》(http: / /www.praxisphilosophie.de/anders_marxlektuere_slr.pdf)等。
相关研究可参考张亮:《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1997.S.9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eal Heinrich,1957-),德国政治学家。其研究重点是马克思理论与经济理论构成史,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编辑工作的参与者。海因里希1987年至1993年于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系任学术助理,并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98年担任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2003年担任柏林工程与经济应用大学的特聘教授。
Igo Elbe: Alte Marx-Lektüre.Bemerkungen zum marxistisch-leninistischen Backlash in der Marx-Rezeption,http: / /www.rote-ruhr-uni.com/cms/IMG/pdf/alte_Marx-Lekture.pdf.按照埃尔贝的说法,在《西方的马克思》一书问世之前,德国围绕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讨论,仅有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对海因里希的批判。见Wolfgang Fritz Haug: Die Neue Kapital-Lektüre der monetren Werttheorie,Rezension zu Das Kapital neu Lesen,http: / /www.wolfgangfritzhaug.inkrit.de/documents/Rz-NeueKapitallekture07.pdf.
请读者注意埃尔贝将恩格斯视作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这个有趣的指认。
埃尔贝将我们国内称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也一并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之中。
该论文中译本已经由本文作者翻译,并获得作者授权,将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上发表。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 Akademie Verlag,2008.S.66-67、S.87.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 Akademie Verlag,2008.S.66-67、S.87
狄特·沃尔夫(Dieter Wolf,1942—)德国社会科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方面多有著述。沃尔夫分别在弗莱堡、巴黎、柏林学习了数学、哲学、社会学、日耳曼文学和一般与比较文学,并以关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还是自由科学家、软件研发者,并且是国际计算机工程师协会会员,其研究领域为语义网(sematic web)。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41、S.42、S.43、S.42、S.47、S.50、S.5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52、S.56、S.52、S.53、S.57.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52、S.56、S.52、S.53、S.57.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52、S.56、S.52、S.53、S.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卷,第93页。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52、S.56、S.52、S.53、S.57.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 ca ira Verlag 1997.S.52、S.56、S.52、S.53、S.57.
[德]阿尔弗雷德·施密特:《历史与结构》,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会专门撰文论述。也可以参考张一兵教授2000年发表的论文《反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市场逻辑批判——〈启蒙辩证法〉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在这篇论文中,最早指出了《启蒙辩证法》中所运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并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来自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Thesen Eleven,1980,p.96.Footnotes toTranslators’Introduction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 Akademie Verlag,2008.S.7-8
Hendrick Wallat,Theoriegeschichte der neuen Marx-Lektüre.http: / /www.rote-ruhr-uni.com/cms/IMG/pdf/Theoriegeschichte_der_neuen_ Marxlekture.pdf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2008.S.S9
Johann-Friedrich Anders,über die Erfolglosigkeit der“neuen Marx-Lektüre”-kritische Anmerkung zu einem Forschungsprogramm.http: / / www.praxisphilosophie.de/anders_marxlektuere_sl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