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分析

2015-04-02朱艳红郑炳心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朱艳红,郑炳心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分析

朱艳红,郑炳心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受到了冲击,思政课教师的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在多元化思潮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价值取向多样化下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思政课内容网络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科学化、教师能力综合化、教学研究时代化等方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互联网;思政课;实效性

当前,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外意识形态多样化、多变化、多元化、瞬时化等特点的出现,使得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条件下的高等学校思政课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适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比重最高,该群体每日必网、无网不在,网络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1]大学师生通过各种新闻网站、微博、论坛、微信等网络方式了解各类信息资讯、发表个人观点,网络已成为高校的主要舆论场。毋庸置疑,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面对互联网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益频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所有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外形势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斗争的领域也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又到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是中国最为敏感的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下,极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激进政治自由主义、左派民粹主义等意识形态正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管制和控制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能够引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等,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高校思政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性作用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二、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的内涵

我国的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四门主干课程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指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引导学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指导学生深刻认识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二)多元思潮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3]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途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意见表达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网络上各种观念和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对高校师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仅对大学生,也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4]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被削弱。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巩固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坚定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三)价值取向多样化下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5]网络时代,随着大众传媒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但由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完全形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特别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方向和政治立场,走向迷茫、困惑。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十分重要,要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6]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进取、科学向上的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受到正向、科学的引导,逐步形成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实现其品性的提高和精神的升华。高校思政课是专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确保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7]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政治洞察力,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冲击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政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在高校传播和贯彻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围绕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舆论争锋日益凸显,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俨然成了一个不同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些网络具体事件往往放大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网络上较有影响的人在中共党史、法律、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交锋,观点往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的学术讨论,成了极端情绪化论战,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对思政课的内容构成了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还只是自话自说,那么无论思政课的逻辑体系再严密,理论内容再正确,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8]

(二)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带来了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复杂,网络意见领袖、名人微博、网络论坛和网络娱乐等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已经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提供的更大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个性。但是,互联网上通过歪曲事实、造谣污蔑、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等方式制造的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以及“拼爹”、富二代、官二代等背后隐藏的社会公正缺失等,减弱了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性力量,对思政课传授的奉献、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利他精神等形成了冲击。甚至可以说,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在辨别是非方面却相对较弱,无法正确处理好上述矛盾与冲突,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产生混乱,严重消弱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第一,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有的学生在网络技术操作、信息掌握等方面有可能超过老师,他们对当前社会瞬时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质疑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政课老师及时准确地给予解答和回应,这对老师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提出了挑战;第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成了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如PPT的制作、博客的建立、微信的使用等,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教学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第三,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

(一)思政课内容网络化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他们几乎无人、无时、无处不在网上,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网络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如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等,可以按照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将其内容进行互联网改造,建设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将高校思政课的知识点融在其中,用交互性和互动性的方式,制作成长短课程或生动视频,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传播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赋予高校思政课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言行。

同时,鼓励大学生创造各种有关高校思政课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倾向于追求自我展现,不喜欢被机械的灌输说教。针对这一特点,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放互动的特点,把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让大学生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创造各种网络文化产品,把自己创造的各种教育资源纳入进来,全校师生共建、共享。以此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政课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互联网传递信息多、传递快、更新也快等特征,与之相应,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适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活力,又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由此新兴的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教学新模式,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翻转课堂中,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了颠倒安排,对课堂时间进行了重新规划,通过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被改变,需要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反复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式交流,可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9]在慕课中,“更加注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则起到了更为主要的作用”。[10]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网络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迎合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点,将价值观、历史观和国情观教育有机融合于教育教学中,把高校思政课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认知导向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的方式,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三)思政课考核方式科学化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统一的闭卷或开卷笔试,忽视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无视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创造性被抹杀,只能训练出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人,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敏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11]新形势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使考核方式更科学、考核结果更实事求是。

大学生在运用互联网互动式学习思政课过程中,会借助各种网络交流工具辅助学习,如QQ、微信、论坛、微博、电子邮件等,思政课教师通过筛选大学生的群组发言、网络留言及对某一问题的评价或反应等,可以评价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践行情况;通过大学生与教师以及和他人交流的情况,可以评价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等。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小的研究课题,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情况进行考核,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提高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考核更全面、更科学。在高校思政课考核中,也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激励大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机等根据内容要求自主设计、拍摄作品,思政课教师组织交流评比,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和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主导性与网络传播规律的科学遵循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思政课教师能力综合化

思想多元是互联网时代无可回避的现实,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触及越来越多层面,如今的高校思政课必须在这一全新环境下展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在高校意识形态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增强新形势下思政课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慕课、可汗学院及翻转课堂等,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已不再是课堂的配角,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发挥和主动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互联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提升思政课的专业技能技巧,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颠倒课堂”“微课”“微视频”等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完成学习、掌握知识;融入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积极开设个人微博、博客、微信群,开拓思政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个别现象,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新阵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时代化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防止近来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后的“碎片化”趋向;加强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研究,弄清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弄清楚这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2]

2.加强思政课与互联网内容融合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深入了解当前情况下对学生思想起塑造作用的因素哪些来自课堂,哪些来自网络,哪些来自于师长品行的影响。在深入师生实际,开展真实、全面、客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思政课教材、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等,研究如何把纸质媒体的优势和网络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索思政课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3]能不能很好地肩负起这个任务,是评判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当前高校综合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只有注重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学校发展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正视师生思想背后的实际问题,推进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互促进,同时注重把协同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精心整合多学科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思政课大课堂”,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2]汪洪,舒先林,陈大文.对高校思政课新课程体系的认识[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02-07.

[4]本报编辑部.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4.

[5]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30/c_1110944180.htm,2014-05-30.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8]魏芳袁,张广森.网络舆情影响思政课的方式和内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9]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10]王思佳.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启示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11]曾云燕.试论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考试评价[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2]秦宣.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15-02-05.

[13]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2014-12-29.

G641

A

1672-0040(2015)04-0030-05

2015-03-02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当前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15WA06)。

朱艳红,女,山东菏泽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郑炳心,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