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文化意境隐喻翻译研究
——以鲁迅文集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5-04-02张惠霞张丽敏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莱尔杨宪益模因

张惠霞,张丽敏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督导与评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教学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文化意境隐喻翻译研究
——以鲁迅文集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张惠霞1,张丽敏2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督导与评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其文章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隐喻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鲁迅小说中隐喻颇多,其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翻译的难点。为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隐喻的翻译过程,本文以一种新的文化进化传播理论——模因论为基础对鲁迅的文章及其英译本展开研究。本文是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鲁迅文章翻译中隐喻传递的现象,通过对鲁迅文章的两个英文译本中部分隐喻的翻译对比,意在分析对比中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母语模因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和帮助。以鲁迅文章及其英译本为例探讨在模因论下隐喻模因如何有效转换传递,从而有助于中国经典作品进一步有效地翻译和传播。

隐喻;模因;翻译

一、引言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独立的新型分支,它主要研究模因的演变、复制和传播。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并非是一种遗传方式,而是从一个模因载体传递到另一个模因载体的方式。模因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自从二十世纪后期,对隐喻的狂热研究已经将其提升至跨学科研究的中心(2010,徐焕荣)。当然,在这之前的语言学,哲学和语言等研究人员把隐喻定义为处于他们的日常职能的中心之外的语言变异。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奥东尼(1979)、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标志性出版物是《隐喻学》。近些年,大量学者主要从理论方面研究模因论,而从隐喻的角度分析模因论的学者为数不多,系统性地研究隐喻翻译的模因现象有益于它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主要有三个,学者们已经进行了针对英语版本的大量研究。但是,他们当中从模因方面阐释隐喻的翻译的却很少。作为补偿,本文采用模因论进行翻译研究。

二、文献综述

隐喻是指以认知、表达和情感释放为目的,通过映射另一件事情去理解和经历这一件事情的方式(徐焕荣,2010),它也指隐喻表达的结果。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的观点,隐喻可以定义如下:“对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和修辞的繁荣机制——一种非凡的繁荣,而不是普通的语言。此外,隐喻通常仅仅被视为语言的特点,是词汇而不是思想或行动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地运用语言。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我们普遍的思考和行动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根本。”

何自然表示,模因论可以为语言现象的启示做出伟大的贡献,比如探讨语言的起源等等。何自然是著名的语言学学者,他解释了模因传播的主要机制——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他还注重模因与文化教学、哲学、心理学的关系等等。

在模因翻译领域,这一理论已被许多学者做为中心点。切斯特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他指出,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在他的代表作品和论文中的一个模因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模因是用来一遍又一遍地处理各种文化障碍。一方面,模因理论在翻译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翻译领域一直致力于研究从一个模因域到另一个模因域的传播。

三、理论基础

1976年,“meme”首次是在理查德·道金斯著作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被提到,也是模因理论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它提出了模因作为可以文化传播的元素,这就类似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在某个模因域中,模因通过某一过程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这可以称为广义的模仿,就像基因的繁衍,通过基因库里的卵子或精子从一个身体传播到另一身体(赵景昆,2010)。如果一个科学家想到一个好主意,他可能会在他的文章和讲座提到这样的想法,或传递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一旦他接受,这就可以被称作为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大脑的传播过程。

自《自私的模因》的出现,模因理论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而且它也被用于人类意识、进化理论、宗教、神话和思想病毒的探讨(Dennett, 1995; Lynch, 1996)。从一个更系统和更全面的角度,布莱克默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对模因理论展开研究,例如:语言的诞生、文化的发展、宗教的传播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结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语句,它将客观世界与语言表达连接在一起。人们利用这一认知中介层建立客观世界的各种概念。客观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或反映人们的语言,然而,人们的语言有其局限性和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符合客观世界。例如,在宇宙中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当我们居住的一面朝向太阳,我们就可以看到太阳,当我们背对着太阳,我们就无法看到太阳。我们中国人有“夕阳”和“日出”的表达习惯,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日出和日落,它只是地球面对太阳的不同方向。在英语表达中,他们用“太阳之下”来表达“世界”,这解释了英语思维的“世界”是在阳光下,但在中国的“天下”才表达了“日光之下”的意义。它是“认知结构”的标准决定了不同语言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客观世界。总之,“隐喻翻译可以被定义为翻译的跨文化认知和思维过程。”(刘法公 2008:71)

四、典型的文化意境隐喻翻译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许多中国著作中,文化意境描述传达了很多美丽并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画。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可以被认定为描述丰富情感的经典。

例 1)“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呐喊《狂人日记》P20)

杨宪益译:These few days I have been thinking again:

莱尔 译:During the past few days I’ve taken a step back in my thinking.

中国有句老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退一步”激活了“让步”的概念。基于一个共同的身体隐喻的模因框架,当西方读者阅读“退一步”时,他们能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基本意思。这里莱尔的直译比杨宪益老的意译更加生动,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中丰富某一隐喻概念。

例 2)“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呐喊《药》p56)

杨宪益译:“Red-eye is a good boxer. Those slaps must have hurt!”

莱尔译:“When it comes to using a club or a fist,Elder Brother Ah-yi is a trained expert. I’ll bet the Xialad really knew he’d been hit.”

在这个句子中,“好拳棒”是指它的基本含义,它暗示着“义哥”擅长功夫,但没有具体特指他擅长棍棒和拳击。杨宪益先生采用了直译并且成功表达了隐喻意义。因为不同的语言理解,莱尔翻译为“用棍棒或拳头时,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虽然字面意思是等价的,但隐喻映射的模因域是有偏差的。

例 3)“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呐喊《药》p56)

杨宪益译:“The rotter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beaten. He even said how sorry he was.”

莱尔译:“Getting hit didn’t faze that punk one little bit. His only come-back was to say,‘pitiful,pitiful.’ ”

“贱骨头”是一种隐喻的咒骂,这是中国特有的,指的是那些缺乏自尊和忘恩负义的。在这一例句中,“贱骨头”指的是对为革命牺牲的驼背夏雨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讽刺和隐喻。个人认为杨宪益先生的“无赖”和莱尔的“punk”,都未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隐喻意义,没有直接等效翻译出“可鄙的角色”。因为“骨”除过本意还可以翻译成相应的人物或品性,因此译作者可以隐式地揭示人们的无知和革命的悲剧结果。

例4)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加得意了,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呐喊《阿Q正传》P160)

杨宪益译:The man in the tavern roared with laughter. This appreciation of his feat added to Ah Q’s elation. “If the monk paws you, why can’t I?” He pinched her check.

Again the men in the tavern roared with laughter. More bucked than ever, and eager to please his admirers, Ah Q pinched her hard again before letting go.

莱尔 译: The patrons of the wine shop roared with laughter. Seeing that his meritorious service to the court had gained such great favor with these tippling nobles, Ah Q felt his spirits soar ever higher. “If the monk can fondle you, then why can’t I?” He pinched her cheek between his thumb and forefinger.

Once again the patrons of the wine shop roared with laughter, and Ah Q was even more elated. Then, so as to fully satisfy these courtly connoisseurs of his martial performance, he gave the nun’s cheek a final pinch before letting her go.

汉语中,“勋业”和“赏鉴家”属于褒义词。”勋业”意味着伟大的成就,“赏鉴家”意味着专家或行家。作者用这两个词讽刺阿Q的可恨的行动和他的性格扭曲。杨宪益先生将“勋业”从字面意义上翻译成feat,似乎太过平常而不能表达作者对阿Q行动的讽刺态度,莱尔将它翻译成meritorious service to the court,在这里,莱尔不仅显示了字面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讽刺意义的词“court”,所以他完全传播了阿Q的扭曲人格。就像翻译的“赏鉴家”,莱尔选择结合法来传达隐含意义,在这里是优于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所以阿Q的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是整个村庄的历史,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他们都生活在获胜的错觉。它是对整个战后中国的真正描述。

例 5) 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 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呐喊《阿Q正传》P162)

杨宪益译: Who could tell that close to thirty, when a man should “stand firm”, he would lose his head like this over a little nun?

莱尔译: Who could possibly have foreseen that just as he was approaching the age when, like Confucius, he should have “stood firm,” Ah Q would be so subverted by a young Buddhist nun that he would go around walking on air.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成语——“三十而立”,这是孔子在《论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它指这样一个事实:30岁的人应该有自立的人格个性、知识和职业。在当代社会,它便是30岁的标志性称谓。杨宪益先生和莱尔都成功地传递了此句的文化模因。

例6)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呐喊《风波》P108)

杨宪益译:Seventh Master Zhao was the owner of Abundance Tavern in the next village, the only notable within a radius of thirty li who also had some learning. And because of his learning there was about him a whiff of the musty older of a departed age.

莱尔译: Seventh Master Zhao was proprietor of the Bountiful Brook, a wine shop in a neighboring village. He was the only person of renown for more than ten miles around-and something of a “scholarshipologist” to boot.

每一个大的社会变革后,总是伴随着“是或否”革命斗争。这种斗争的蔓延时间远远长于革命运动本身。因为他们的失败,失败的阶层变得更加阴险疯狂。一旦复辟盛行,它必然给人民带来更严重的灾难。因此,作者用讽刺的表达“遗老的臭味”来显示他的厌恶复辟。我们可以看到,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更符合原来的意思。

五、结论

模因论为我们处理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了进化标准以及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模因不局限于一种文化,但事实上,他们是以它们的某一种版本在其他语言中传播。此外,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传播模因的过程,它被认为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也就是说,不熟悉的信息是以适当的传播过程即原始模因的解码和重新编码来传播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模因是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基本要素。

由于作者的数据收集和知识的不足,本文只专注于在这一领域有限的方面,许多问题仍然需要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Lu Xun. Dai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Lyell William A, tran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3]刘法公.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5]Lynch A. Thought Contagion: How Belief Spreads Through Society[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6.

[6]Dennett D.C. 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M], London: Allen Lane Press, 1995.

[7]Xu Huanrong.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into Metaphor Discourses [M]. Bei 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12.8

[8]赵景昆. 广告语言及其文化的模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4-01

[9]Ortony, Andrew (ed.), 1979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UP.

[10]Ortony, Andrew. 1979b. Metaphor: A Multidisciplinary Problem. In Ortony(ed.)

[11]Lakoff ,G&Johnson M .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责任编辑 王爱萍]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ception Metaphor in the Prespertive of Memes Theory ——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LuXun's Album as examples

Zhang Huixia,Zhang Limin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119)

Lu xun is one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s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and his articles emphasie detail, one-phrase character descriptions to life and subtle psychological change for the people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A lot of metaphors are used in lu Xun's novels and its metaphor contains the rich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with is a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For deepe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for the proces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akes a kind of new culture propagation theory-Memes Theory,to research lu Xun's articl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metaphor memes translation

2015—06—15

1.张惠霞(1963— ),女,陕西省宝鸡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副教授。2.张丽敏(1963—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H315.9

A

1008-4649(2015)04-0005-04

猜你喜欢

莱尔杨宪益模因
原始的能量——莱尔·卡尔巴哈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来自V星球的使者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