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2015-04-02张海云李银玲
□张海云 李银玲
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张海云 李银玲
翻转课堂通过改变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团体辅导也以其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的相似性,探讨了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可能性,对于更好地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翻转课堂;团体辅导;相似性
翻转课堂2007年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传递”过程被放到了课堂以外,学生通过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练习,然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进行答疑和交流,通过课上的“解惑内化”过程深化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伴随着MOOCS浪潮到来,翻转课堂已经成为MOOCS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们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但正如Zaid Ali Alsagoff教授所说,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 (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张金磊、王颖、张宝辉,2013)。本文旨在从翻转课堂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团体辅导引入到翻转教学的课堂中来,进而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效。
一、翻转课堂内容、问题及对策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内化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环节完成。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讨论、解答疑问及知识应用或实践,课堂形式以互动、合作、交流等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组成3-4人的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走下讲台,既可以对学生的难题予以及时的帮助,又可以澄清学生的错误认知。在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后,学生个人或小组通过报告会、展示会、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说教、传授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改变老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然而,现实的翻转课堂学习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卢强(2013)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的调研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课堂讲解仍然较多,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课堂讨论组织较少;学生对课堂发言频率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普遍认为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较少或几乎没有有价值的发言,由此造成课堂活跃程度评价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要看教师是否能很好的提出问题激发讨论,另一方面也要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尤其是集体面前发言。
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认知上更新理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对课堂的对话和讨论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才能真正带来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情感需要出发,创造性的设计组织课堂互动,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对话者。2.实践上有的放矢。教师通过组织组内交流和组间答疑活动尽量使学生自行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在分析支撑材料或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处理。另外,教师要了解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及协作情况,对小组表现给予考评,并要将任务的完成情况与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的制定后续任务。只有教师真正从传统课堂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在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二、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
团体辅导是指运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来实现个体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及自我改进,其形式的核心是活动。团体活动是团体动力的催发剂,是实现团体目标的关键。(熊庆秋等,2012)。
每期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应包括三大板块,即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总结活动:1.放松、快乐的热身活动是成员之间可以展开积极互动的动力,有助于极大的缓解成员的畏难情绪,提升大家参与团体活动的热情并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团体气氛。心理学上著名的“霍桑效应”证明群体作业率的高低和工作积极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在群体的心理气氛。事实上,和谐氛围的创设在教学中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它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能够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活师生,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节奏明快、层层推进(黄照强,2007)。2.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围绕每期活动的阶段目标完成,为提高成员时间管理能力的可安排生命线活动,为提升成员自信心的可安排优点轰炸,为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可设计垒高塔等,成员们在共同完成主题活动的同时也更好的提升、发展了自我。3.总结活动中成员可互相分享并总结体会、心得,进一步突出团体活动主题。
三、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一)翻转课堂与团体活动共同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过程,教育不是泯灭学生的本性,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本主义者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传统的向学生进行的灌输式的无意义的学习,认为教育的力量要真正的作用到学生精神的整体发展上,有助于全人的发展(陈晓菲,20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它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一理论下,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来主动的进行意义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由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允许学生参与到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互动的方式内化有关知识。在能够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最早在1941年由CH. Miler和J. Dollard提出,后来由Bandura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它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另外它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对学生来说,不仅教师是重要的榜样,父母、同伴以及大众传媒都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保持相对准确并处于较高水平的期望及自我效能,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但难度又合理的任务和作业,使学生在与同伴一起或独立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效能,以更积极的态度达到学习的目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社会学习理论,这些成果丰厚的研究为团体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创设团体气氛、树立学习榜样、提升成员自信心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这些理论所界定的学习过程、教师及学生的作用和地位等也与当下全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吻合的,翻转课堂模式也成为这三大理论在课堂教学得以应用的有益实践和全新尝试。这三大理论为团体辅导和翻转课堂的结合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翻转课堂与团体活动的共同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不再被灌输知识,而是在与老师、同伴交互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掌握知识。学生不再是无助地、顺从地去学习枯燥乏味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习得任何他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能够有效促进个体发展的学习模式;而团体辅导的主体也是学生,团体活动中“分享”的讨论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从而能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将困难的部分交给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取得进步。
2.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原则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需要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激发学生思想,简单的提问回答不等同于交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课前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确保课堂的互动交流是有效的。在学生已经通过前置性学习掌握了部分知识之后,课堂上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要学会互相分享、互相帮助从而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有效地利用;团体辅导在团体情境中进行,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借助于观察、学习、体验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合作进行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得到共同提高。
3.“授人以渔”的原则
德洛尔曾提到“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分类的系统化知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团体辅导,在课堂设计中都应该强调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思考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一门知识的人而不仅仅是学会一门知识。除此之外,二者的结合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交流、协调、组织、配合等方方面面的能力,真正全方位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4.全人教育的原则
全人教育是基于“整体论”的哲学基础,追求人的整体发展。它的倡导者米勒将全人教育描述为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发现、表达和掌握多层面经验的旅程(吴立保、谢安邦,2008)。在全人教育的原则下,教学同时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把知识学习与完整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翻转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团体辅导教人做人、做事、注重内涵提升的目标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正是全人教育原则的完美体现。
(三)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面对对象的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人内在文化结构以及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共性,是指人们在生活背景、职业、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性格爱好、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文化层次、种族传统、行为习惯等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存在着能彼此认同或相互吸引的东西,正是这些彼此认同或相互吸引的东西成为相似人群凝结成一个共同体的基础。
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面对的对象都是团体,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并且成员之间有着很大的同质性。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团体成员的身份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仅年龄相仿,教育文化背景也比较类似,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经历的相似性也使他们面临的问题比较类似。同伴作为大学生心理上最重要的支持群体,其价值在翻转课堂上得以全面体现,学生通过找到有归属感的团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然后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教师的科学引导去探索新的行为方式,形成新的人际互动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同质性团体有着很多的优势,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普遍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因子,无论是对文化知识还是个体发展,成员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新的认识,能够互相分担忧虑并得到支持和理解,这种相互鼓励的力量远远大于异质团体。
(四)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的手段方法相似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输入的过程被放到了课前的视频观看阶段,课上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视频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答疑,因此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手段包括组织讨论、解答疑问及知识的应用或实践;团体辅导中运用最普遍的活动形式就是团体讨论,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跟教师的任务类似,就是营造出比较友善、和谐的气氛使成员能自由、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帮助解决成员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在翻转课堂还是团体辅导中,讨论和答疑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所得所想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并实现个人的发展。
(五)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的优势
如上所述,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的共同理论基础、原则、对象及手段方法都为将团体辅导引入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性,另外,这也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实践的需要。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前置性实践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也会产生一些个性化的困惑,在苦思冥想后不得其解时,恰好进入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时团体辅导的趣味性、体验性、实践性特点就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大家先组内自主探究解疑,发现、提炼或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仍无法解决的共性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将探究面扩大到全班;亦或针对问题创设出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演练等方式,现场指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董巍,2014)。
这种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就明晰自己渴望重点解决的问题的做法,使学生的课堂探究学习更有针对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难以适应教师的统一进度而导致的厌学情绪。团体辅导在课堂设计中的应用既可以使课堂轻松有序地开展,又顾及到了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激发了潜能、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个人与团体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方式避免了孤立学习的无助感,体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教育效果,能够成功地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效。
四、小结
翻转课堂与团体辅导的结合将为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内化起到推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这种结合能够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树立信心,确立奋斗目标,同时正确的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树立团队意识。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将团体辅导活动引入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如:如何使团体辅导的策略与翻转课堂的所学内容有机结合?如何使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与翻转课堂需要探究的问题实现对接?哪类团体辅导活动更适合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提升哪些专业素养才能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将更好地服务教学、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1]曾贞.翻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2]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3]董巍.翻转课堂视野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4).
[4]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黄照强.创设英语教学中的和谐气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7,(3).
[6]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03,(8).
[7]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8]熊庆秋,左芳,孙宪刚.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9]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
[10]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2015-01-25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张海云(1982- ),女,硕士,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李银铃(1972- ),女,硕士,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G642
A
1008-8091(2015)01-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