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域下国家软实力建构与外宣翻译原则

2015-04-02韦忠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力噪声国家

韦忠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传播视域下国家软实力建构与外宣翻译原则

韦忠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引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阐述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界定了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探析了软实力的生成机制。以外宣翻译文本作为语料探讨其翻译策略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五大翻译原则:政治言辞修正、语言动态对等、文化传真、审美心理对等和读者认同。

关键词:软实力; 国家形象; 传播模式; 外宣翻译 “软实力与翻译”的中国知网模糊检索结果显示为78项(至2014年10月20日为止),而真正与该论题有关的仅为3项。刘明东、陈圣白[1]通过对文化软实力以及翻译跨文化传播性质的阐述,从理论上探析了翻译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能够增强文化软实力、体现文化软实力和展示文化软实力。辛红娟[2]概述了19世纪末以来的《道德经》英语译本, 指出英语世界对道德经的翻译是其自身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软实力资源在中国古代典籍文本中的映现, 彰显了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的对话。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探讨软实力的文献较为多见,而将软实力与翻译结合予以探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开展该论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某种程度上拓宽外宣翻译的话语空间。

一、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构

约瑟夫·奈(Joseph Nye, Jr., 1990)正式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3]。他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体现的实力。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话语中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国家实力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硬实力通常指强制能力,主要依赖一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借助经济胡萝卜或者军事大棒得以实现。软实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从而产生拥有软实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

国家形象目前尚无定论,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予以界定,可以分为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杨伟芬[4]将其定义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李寿源[5]将其解释为“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家环境中的舆论反映。”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政治(政府信誉、民主状况和国家关系等)、经济(经济制度、国家财政、著名品牌、人民生活水平等)、军事(军事力量、国防实力等)、外交(外交关系等)、文化(文化交流、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遗产等)、社会(法制制度、公共设施等)、教育(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科技(总体科研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等)、体育(国际赛事、运动员国际声誉等)和国民(国民素质、国民整体性格特征、习俗风貌等)。段鹏将国家形象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实体形象、国家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并予以阐述[6]。国家实体形象即客体形象,是综合国力的自然状态。国家虚拟形象即媒体国家形象,不是国家实体形象纯粹客观的反映,是一国媒体与另一国媒体博弈中所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形象。公众认知形象,即国家主观形象,指外部公众通过媒介传播所获得的对某一国形象的认知。它在本质上是国家虚拟形象对外部公众的一种影响,是国家实体形象在外部公众意识中的反映。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先驱之一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7]阐述了传播学的五个要素或五W 模式:即言语的参与者(Who),言语的内容(Say What),借助何种途径(In Which Channel),言语的对象(To Whom),产生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它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吴英[8]根据传播学的5W 模式,同时借鉴布雷多克(Braddock)在此模式上提出的信息传递的具体环境以及反馈等诸多环节提出了软实力生成机制:主体国家通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传媒、个人的动员,调动本国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资源,通过信息的不同传播渠道向客体国家传播,进而生成软权力,软权力的效果又反过来形成对主体的反馈,甚至重新转化为软权力资源,如国家威望反馈到国内可以转化为国民凝聚力。此外软实力生成机制还涉及其他因素:主客体国家所处的国际、区域和国内环境以及客体国家的价值取向、文化模式、传统和民族性格等。软权力的生成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致使外国公众对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给予正面的评价,形成正面的国家形象。

对以下外宣翻译文本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外传播中存在各种噪声,即翻译错误,诸如政治噪声、语言噪声、文化噪声、心理噪声、审美噪声等等,影响外宣翻译的传播效应。鉴于外宣传播中存在的各种噪声,本文将以外宣翻译文本作为语料(本文所采用语料除注明出处外,均取自福建某政府网站),探析外宣翻译的翻译原则,力图消除外宣传播中的噪声,实现有效的传播目的,从而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下面主要就一些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宣翻译的翻译原则。

二、外宣翻译原则探析

1. 政治言辞修正原则

在外宣翻译中,有一些政治词语高度敏感,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对外传播效果,还可能犯原则立场错误。译者必须进行一定的言辞修正,其中一个原则是必须符合我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9]。这种言辞修正实际上关照了赞助人或委托人的期待视野,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因为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本与译者的对话。以“台独”这一高度敏感的词语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某些权威网站和图书将其翻译为“Taiwan independence”,虽然加上引号也不能改变其语义,因为我国官方对“台独”的定性是分裂国家的行为。我国主流媒体都将其翻译为Taiwan secession attempt,Taiwan’s attempt to split China。

例1如您从国内始发经北京转乘国际、地区航班,根据中国海关的规定,海关将在出境前的最后一站对旅客及所属物品进行查验。

译文:When you transfer in Beijing from a domestic flight to an international or regional one, you and your belongings are subject to customs check before you leave Mainland China, as required by the Chinese customs authorities.(北京某航空公司介绍手册)

例1将“中国大陆”称为外国媒体常用的mainland China,违反了“一个中国 ”原则,而应翻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或“Chinese mainland”。福建某公司的外宣翻译中出现了“向台湾地区出口”的说法,其译文宜用 increase sales to Taiwan来代替 export to Taiwan。我们不能将对外开放翻译为open-door,而将其翻译为opening up /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因为open-door会让人联想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门户开放”的屈辱政策。方位词“up”的使用彰显了其积极性,中国是对外开放规则的制定者。不把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翻译为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ICS), 而将其翻译为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NIES)因为 “香港、台湾”均非国家。民主党派不是democratic party,也不是non-communist party 而是other political party, 少数民族不是ethnic minority, 也不是minority nationality, 而是other ethnic groups, 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西方媒体中的visible minority(有色人种)指白人以外的其他种族显然具有强烈的话语倾向。

2. 语言动态对等原则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意义的解码,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予以表述。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一是不要拘泥于字面上的一致,追求机械的对等,二是要摆脱原文思维方式的制约,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处理好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翻译过程中还须特别注意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实现形合与意合、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等方面的转换。

例2Quanzhou used to have a flourishing period of overseas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trade…. UNESCOhas sent three expeditionsto Quanzhou and confirmed it as the star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ute”.Various cultures from ancient Persia, Arabi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brought to Quanzhou via maritime communicationblended with local culture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Central China, creating a unique multicultural phenomenon and winning Quanzhou the fame as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例2中的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述值得商榷,建议将“used to have”改为“witnessed”,“has sent…expeditions”有时态不一致问题,而且搭配不当, 建议改为 “organized…expeditions”, 最后的划线部分修饰关系不妥,应改为 “Various cultures brought to Quanzhou from ancient Persia, Arabi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via maritime communication”,为过去分词短语修饰 “cultures”。

例3Afforestation constructionin Xiamen’s residential areas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tracts of fully equipped residential areas and villas have been built, andafforestation constructionin residential areashave greatly developedat the same time.

例3显然存在表达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afforestation campaign 或movement。Develop一词被使用了两次,这是写作或翻译的忌讳,通常一个词第二次或更多次出现时我们会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除非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或构成排比结构。第一个afforestation construction建议改为afforestation campaign,“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建议改为“has been in full swing”。“afforestation construction in residential areas have greatly developed” 建议改为afforestation program has yielded remarkable results 。

3. 文化传真原则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翻译时,如果不能透彻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就可能导致文化误读与误译。翻译中要达到社交语用等效就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照不同读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译语要从文化语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10]。

例4Zhuxi, the founder ofrationalistic of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chool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spent 40 years of his lifetime in Minbei.

改译:Zhuxi(1130—1200), the founder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1127—1279), spent 40 years of his lifetime in north Fujian.

西方一般将理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 “ Minbei”应该改译为north Fujian。此外还补充了朱熹生卒日期和南宋的起止时间,对缺省的文化信息的介绍实现了西方受众的文化期待视野,使缺省的文化背景得以补偿,消除了文化理解的障碍。

例5In 1866, General Zuo Zongtang and Shen Baozhen set up FujianChuan Zheng (Naval Administration)in Mawei, Fuzhou.They introduce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hipbuilding, ran theChuan Zheng Schoolto cultivate talents, thus opened up the modern Chines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t is now a major site to be protect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改译:In 1866, General Zuo Zongtang (1812—1885) and Shen Baozhen (1820—1879) set up Fujian Shipyard in Mawei, Fuzhou.They introduce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shipbuilding, established Mawei Navy College to cultivate talents, thus opened up modern Chines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t is currently a major site to be protect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例5使用汉语拼音翻译“福建船政局”和“马尾船政学堂”有滥用汉语拼音之嫌,“福建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实际上指当时的“马尾造船厂”,将其翻译为“Fujian Naval Administration”是不确切的,应该翻译为Fujian Shipyard。建议将Chuan Zheng School 改译为“Mawei Navy College ”, 将西方受众的文化期待视野纳入视野。“福建船政局”和“马尾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其介绍有助于西方受众对该文化的认同。

4. 审美心理对等原则

英语对外宣传文本大多结构严谨,风格简约, 语言朴实, 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 忌用华而不实的语言。汉语对外宣传文本常采用华丽的语言、对偶排比结构,四字结构,流水句,达到渲染气氛、打动读者的目的。宣传文本写作手法的不同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因此,在汉语对外宣传文本的英译中应该以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为原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华丽的辞藻变为简洁的语言,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视野期待。反之,在英语对外宣传文本的汉译中应将朴实的语言变为文采华丽的语言,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11]

例6土楼人家崇文重教,楼楼都有体现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等意味深长、对仗工整的楹联,规模较大的土楼还设有学堂;岁时节庆、婚丧喜事、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也都传承了中原一带古代汉文化的遗风,语言较完整地保留着上古中原的方言。

译文:The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rts and education,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rhythmic decorating couplets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 All the couple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farming and education. Other content of the couplets are Zhong (faithfulness),Xiao(filial piety),Renyi(benevolence),Liyi(ritual) and Lianci (integrity) etc. A private school is usually attached to an earth building of relatively large scale. The remnants of ancient Han culture in central China can still be seen from festival celebration at the end of year, marriage and funeral ceremonies, folk art, moral principles, clan rules, religious belief, dress and food etc. Their language preserves the element of dialect in ancient central China rather well. (自译)

仔细阅读原文与译文, 你会发现原文有很多的四字结构,韵律优美,文采浓重,琅琅上口,如 “崇文重教”“耕读为本” “忠孝仁义” “礼义廉耻”“意味深长”“对仗工整” “岁时节庆” “婚丧喜事” “穿着饮食”等,在译文中将“对仗工整”翻译为 “rhythmic”, 对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包含丰富文化含义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作了解释性翻译,关照了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和文化心理。

5. 读者认同原则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建构方式没有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12]。由于中英文行文与遣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对原文的重组、重写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字与内容的增删[13]。伯克(Burke)认为,修辞成功的关键在于-认同(identification),即个体与某个特性或人之间共同的本质[14]。以生物学上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类始终在借助交际追求认同以克服人们之间的隔离感。

例7In October 2009, Mazu culture wasrecognizedin theNonmaterial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

该例的Nonmateria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表达方式,违背了读者认同原则。应该翻译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NESCO官方网站将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描绘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该例的动词recognized也应该改译为inscribed。在英文中,最初使用的是Nonphysical Heritage(“非物质遗产”)一词,与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以这一名词命名的部门使用同一术语;后又使用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口头与无形遗产”);1992年,联合国将“非物质遗产”部门更名为“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到了联合国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更改为“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在中文译文里,则先后出现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述与无形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表述形式的更迭。笔者认为“无形文化遗产”似乎更为贴切,不易造成误解。

三、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讨论了国家形象的概念,基于其他作者的研究界定了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本文还引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探析了软实力的生成机制。对外传播中存在各种噪声,即翻译错误,诸如政治噪声、语言噪声、文化噪声、心理噪声、审美噪声等等,这些噪声导致译文信息传输的不稳定性并由此产生信息的冗余、流失、偏差和失真,导致外宣翻译错误,影响外宣翻译的传播效应。本文最后以外宣翻译文本作为语料探讨其翻译策略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外宣翻译的六大翻译原则:政治言辞修正、语言动态对等、文化传真、审美心理对等和读者认同。

参考文献:

[1] 刘明东,陈圣白. 翻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J]. 外国语文, 2012(4):99-102.

[2] 辛红娟.“文化软实力”与《道德经》英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1):50-53.

[3] Nye J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 New York: Basic Book, 1990.

[4] 杨伟芬. 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305.

[5] 李寿源.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25.

[6] 段鹏.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8-9.

[7] Lasswell H 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M]. New York: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 1948:203-243.

[8] 吴瑛.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45-46.

[9] 王银泉. 实用汉英电视新闻翻译[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228.

[10] 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 中国翻译, 2001(5):19.

[11] 韦忠生. 对外宣传翻译策略的“接受美学”阐释——基于福建土楼世遗申报报告[J]. 长春大学学报, 2011(11):50-51.

[12] 陈小慰.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译, 2007(1):60-61.

[13] 何刚强. 简谈单位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之策略——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几篇文字材料为例[J]. 上海翻译, 2007(1):20.

[14] 陈小慰. 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1:63.

【责任编辑李美丽】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Principles of Publicity-Oriented Text Translation as Viewed from Communication

WeiZhong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The soft power theory proposed by Joseph Nye was expounded and the constituting factors of national image were defined. Lasswell’s 5W communication modes were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soft power. Publicity-oriented texts were applied as materials to probe into approaches to their translation and fiv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ere proposed constructively: political discourse modification, functional linguistic equivalence, cultural facsimile, aesthetic psychology equivalence and readers’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soft power; national image; communication mode; publicity-oriented text translation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3-0357-05

作者简介:韦忠生(1962-),男,福建屏南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副教授, 副译审。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YB125-98)。

收稿日期:2014-11-18

中图分类号:G12,p15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实力噪声国家
软实力致胜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实力抢镜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控制噪声有妙法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
车内噪声传递率建模及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