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战争片的视觉风格特征及其启示

2015-04-02何丛戎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战争片战争

何丛戎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美国战争片的视觉风格特征及其启示

何丛戎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在阐明类型电影视觉风格的功能、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对美国战争片的视觉风格进行分析,从场景、色调、镜头语言、主客观视点、画面风格等方面总结其风格特征,进而比较我国战争片的视觉风格特点,探讨美国战争片视觉风格对中国电影类型化策略的启示。

类型电影;视觉风格;美国战争片;国产战争片

一、美国战争片的视觉风格特征

《电影艺术词典》中定义战争片是以描绘一场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也对战略技术及巨大战争场面进行描绘,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巨石将领或英雄人物,艺术上常以战争紧张气氛的渲染和存亡攸关的巨大悬念吸引观众。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好莱坞制作了许多关于二战和越战的电影。“9·11”之后,还有一系列反恐战争片的出现。作为好莱坞票房法宝之一的战争片,其受到市场青睐并非师出无名。一方面,战争片中既有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标榜美国参战的正义形象,也反思了战争带给平民和士兵的伤害和影响。另一方面,战争片中的暴力场面和快节奏的剪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具备了巨大的票房号召力。

梳理美国近百年来的战争片史会发现,几乎涉及了所有美国对外派兵的战争,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以及不对称战争等。战争片数量如此之多为我们分析其视觉风格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分析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

从色调和镜头语言来看,战争片的视觉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惯例的场景

对于“二战”的印象,大多数观众会想到海滩、丛林,天气多为阴天、下雨。对于伊拉克战争和索马里战争等以中东地区为背景的战争片,沙漠是主题背景,天气则为高温酷热。为了实现不同的天气与环境,需要创作者在拍摄的时候控制曝光量,在后期对色调进行控制和调整。

比如描述二战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开篇的诺曼底抢滩登陆就是典型的二战场景。可以看到四溅的水,士兵身上的泥土,血肉横飞、被士兵鲜血染红的奥马哈海滩,正是为人们熟知的残酷的世界大战场景。在影片《锅盖头》中,正午的顶光结合炽热的沙漠将恶劣的环境表现到极致。“以暗部为曝光点,再开一档光圈,使得背景的沙漠环境曝光过度,运用长焦镜头,让背景呈现出白茫茫和热气蒸腾的效果”。制作者舍弃了高调画面的层次感,使人物、军车与背景融为一体造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由于曝光过度,沙漠、马路、天空会呈现出焦灼的气氛,将沙漠环境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体现作战环境的艰苦,看起来却似不曾修饰的原始影像。

(二) 单一的色调

战争片画面的色彩基调相对单一,其中二战和越战多采用蓝灰色调,中东战争多为棕黄色调子。整体饱和度偏低可以使观众的观影情绪比较低沉。

《拯救大兵瑞恩》整体色调为蓝灰色的冷调子,使人感到压抑阴冷。故事发生在非洲沙漠上摩加迪沙的《黑鹰坠落》,影片整体采用黄色基调,甚至是道具和服装也基本保持与影片基调一致的颜色,比如黄色的建筑物、美军陆军黄色军装。同样的还有四周纯粹的黄色以及沙漠背景的《节选修订》和《拆弹部队》等。在《珍珠港》,虽然主要的战斗场景采取真实化的色彩,严格按照历史记载中的环境、天气的自然色彩,但是整体饱和度较低,颜色偏低沉。采用单一化的色彩除了将战争环境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之外,还能提供心理暗示,渲染战争的残酷性,通过色彩的压抑感引起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三) 动势的镜头语言

从画面的景别,拍摄手法上,战争片的镜头语言是丰富多变的。

比如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斗争的激烈,战争片的影像风格通常是晃动的。画面晃动的节奏如果与人跑步的节奏一致,可以模仿剧中人物的视角,使观众身临其境,容易与人物形成情感认同。与经常使用固定镜头的艺术片不同,战争片拍摄多采用手持、肩扛的手段,包括斯坦尼康的使用。通过跟拍、变焦、高速摄影等拍摄手法让画面富有动感,增强紧张性来营造危险的气氛。如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摄手法以纪录风格为主,大量使用肩扛拍摄和斯坦尼康,在由米勒等八人组成的小队长驱直入敌方地带的时候,多采用跟拍的手法。画面不停顿的运动构成纪实的影像,让观众好像深陷于枪林弹雨的险恶战场中。描述一战背景下少年与马命运多舛的影片《战马》中多采用长镜头跟踪拍摄,同时镜头是微晃的。

高速摄影也是战争片中会使用到的拍摄手法。通常是为了表现子弹横飞、爆炸后飞溅的沙砾、甚至是爆炸的瞬间画面,都可以通过使用高速摄影表现出最真实的效果。比如《黑鹰坠落》通过高速摄影拍摄爆炸场面,再运用慢放的形式使其更加细致和清晰地展现给观众。另外在《拆弹部队》中,为了使画面景别产生变化,频繁地使用变焦。这种拍摄手法更接近纪实风格,如同电视直播一样,以此增加影片的真实性。

(四) 主客观视点

相比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主客观视点对于战争片更为重要,因为画面的视点影响观众对剧中人物情感认同的倾向性。主观视点是指将某个人物置于类似“第一人称”的位置,以其视角看待周围的事物,甚至是叙述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客观视点是将某个人物置于“第三人称”的位置,通常是旁观者,更多地展现全局,在战争片中通常表现为带前景的画面。带有前景的镜头让摄像机镜头看起来像一个战场上的士兵,模拟了士兵的主观视角。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抢滩登陆的惊险场景就大量采用了这种技巧,让观众觉得仿佛就在战场上感受威慑,从而营造危险的气氛。以《拆弹部队》为例,当士兵准备去拆弹时,导演将窗户、阳台、门等物体作为前景形成以追踪偷窥的感觉,配合俯拍的角度交代美军士兵的行动,使观众与士兵的人身安全捆绑在一起,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紧张的情绪。

(五) 纪实的画面风格

无论是移动摄影、极度晃动的影像画面,还是采用客观视点,都是为了体现影像的真实性。视觉风格具有发展性,创作者更愿意尝试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呈现影片的独特。影片《节选修订》从一位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决定用DV摄像机拍摄军营生活开始,片中所有素材都是导演从网上收集的到的。他说,这是一个美国人不会在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的真实故事,“如果想了解战争,想知道真相,去看前线士兵的博客,那是最真实的战争记录。”影片开头是伊拉克某检查站的录像素材,之后又加入新闻报道素材,半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法国纪录片等等。在表现美国士兵闯进伊拉克平民家中的画面,导演特意将其处理为黑白色或加滤镜模仿在红外线环境下拍摄的特殊效果。目的就是通过模拟纪录片的拍摄效果来制造画面真实性。

二、美国战争片视觉风格特征对国产战争片的创作启示

新中国以来的战争片,主要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几大战争,在我国,战争片除了表现战争史上的重大战役,还在于歌颂杰出的战争人物的战功和伟大精神,弘扬主旋律的战争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使得战争题材的电影与“商业电影”有了界限。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环境,我国战争片重点倾向于内容表达,主要在于宣扬英雄人物和战略思想。从1990年代开始往类型电影的方向转变。从以上总结出的美国战争片视觉风格五个方面简单分析1990年代以前的国产战争片,笔者发现影片在视觉画面的风格形成尚不成熟。较少使用动势的镜头语言和主客观视点的变换,画面基本趋于固定。在纪实性上有些场景因为运用了升格拍摄,反而弱化了真实性。

新世纪以来不少导演做了一定的尝试,越来越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价值。比如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和韦廉等执导的《太行山上》采用了手提摄影,制造了晃动的画面,在主客观视点方面,《太行山上》也尝试靠近人物进行拍摄。徐克导演的改编自“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在视觉风格上取得很大突破。1959年版的《林海雪原》主要观众面向农民,追求通俗易懂,而且限于当时的电影技术,这部黑白影片在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太多的变化。现在读图时代的观众需求有了改变,更追求视觉冲击。徐克导演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元素融入到“红色经典”中,强化了娱乐效果,为观众营造惊险紧张的氛围。影片的视觉画面上,用了摇臂镜头俯拍东北雪原大全景,剧组在雪乡完成拍摄创造了全片的惯例场景,渲染了林海雪原和威虎山特殊的作战地域。从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可以看出徐克导演的这次尝试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包括与“样板戏”有隔代陌生感的年轻观众也表示更容易接受。回到我国对战争片功能的定义,将“红色经典”与商业类型电影结合更加有效地传播主流价值观。

三、结语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国产电影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毫无疑问不能忽略视觉画面对主题表达的辅助作用。我国战争片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表达形式上下工夫,加强视觉冲击力,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将达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好莱坞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类型电影的探索为当代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美国战争片电影的影像风格和技术惯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出我们在战争片类型电影创作实践中的问题,探寻国内战争片的类型化策略,创造一个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历史背景,又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战争片类型电影。

[1]程樯.视觉惯例与影像风格[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2]梁明,李力.影视摄影艺术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3]高媛.好莱坞走向“战争”[J].大众电影,2008,03:60-61.

[4]边国立.新中国战争影片回眸[J].电影艺术,2007,05:31-37.

2015-03-02

何丛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2013级学生。

G904

A

1008—3340(2015)03—0072—03

猜你喜欢

战争片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探究中国儿童战争片的发展与缺失
他们的战争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关于好莱坞战争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