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经肌间隙固定疗效分析
2015-04-02冯明星
冯明星,肖 杰,龙 浩,吴 陈,张 洋,符 勇
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病情复杂,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经肌间隙固定对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1)经临床骨科医生确诊为单节段胸腰段骨折(T12~L2)并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年龄18~65岁;(3)骨折椎体Load-sharing评分≤6分;(4)无神经功能障碍;(5)无手术禁忌证;(6)知情同意。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1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固定治疗,由Black-Stone公司提供的椎弓根钉-棒系统,患者俯卧位,腹部架空,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骨折部位。取后正中切口,将皮下组织分离至正中旁开2cm,钝性分离最长肌间隙,用电凝分离小关节突外侧,横突定位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2]。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术后各指标的比较见表1。
4.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骨折部位失效、神经功能障碍,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1.32%,与对照组19.23%无显著差异,P>0.05。
4.3 两组患处椎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分别为(5.2±0.4)°、(5.1±0.3)°,椎体高度分别为(14.0±0.3)mm、(14.1±0.4)mm;两组患者术后椎管正中矢状位前后径均得到良好恢复,无显著差异。
表1 两组术后各指标的比较(¯x±s)
讨 论
临床上对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多裂肌属于躯干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稳定脊柱。主要包括深层肌束和表层肌束,在脊柱中连接上位椎体的棘突至下位椎体的横突。经椎旁肌间隙固定技术从肌间隙入路,不需要对肌肉进行剥离,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术后瘢痕组织的产生,有效保护患者多裂肌深层的神经支配,从而降低术后多裂肌神经性退变的发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优势[3]:(1)椎旁肌肌肉附着点在术中得到保留,可避免电刀高温烧灼及长时间拉钩牵拉的压迫引起肌肉坏死,患者术后早期可下地活动;(2)术中由多裂肌和最长肌间进行钝性分离,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3)腰背筋膜在缝合后可与肌肉紧贴,确保了肌间隙内无死腔;(4)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和椎旁肌完整性,对于减少相邻两阶段间的术后改变以及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具有重大意义,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椎体的复位以及Cobb角度的校正和修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椎旁肌间隙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较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而对手术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1]张亚军.经椎旁肌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2):88-90.
[2]彭茂秀,汤呈宣,林利兴,等.经椎旁肌间隙人路与传统开放式人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1):1-2.
[3]Jiang XZ,Tian W,Liu B,et al.Comparison of a paraspinal approach with a percutaneoas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 injur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Int Med Res,2012,40(3):1343-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