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5-04-01王健,陈宏军,王利刚,张响英,张力,杨晓志,段修军,李小芬
王健,陈宏军,王利刚,张响英,张力,杨晓志,段修军,李小芬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创新实践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的“三业互融(专业、产业、就业融为一体)、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四大实训平台”,实践形成了“四元结构”的能力目标课程结构,建立采用“六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四阶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三年多的实践,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三业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33-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特征明显的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集约化、专门化、标准化、无公害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兽医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畜牧兽医生产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国内高职教育出现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线贯穿“3-2-1”、湖南娄庄职业技术学院“零距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场+公司”双轮驱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一主N辅”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2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对于本科教育体系,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时间不长,最初主要参照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许多院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以实习生为劳动力,双方各取所需,形式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院也未能真正吸收企业参与教学、实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管理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双方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还不够、观念相对落后,合作双方在工学结合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方面等还未形成共识,未能真正实现双赢,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原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学院围绕农牧产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业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业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以搭建支撑实训平台、技术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预就业实训平台等四个实训平台为载体,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的选择,培养过程监控和加强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支撑实训平台,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动物繁育技术实训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兽医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为主搭建“支撑实训平台”;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为养殖场的生产技术部门、兽医室等技术员岗位的专业技能操作奠定基础,这是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技术实训平台,是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预混合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兽医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了“技术实训平台”。以“技术实训平台”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岗位单项技术训练,培养专业能力。
3.上岗实训平台,是专业方向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动物医院、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等搭建“上岗实训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按产业运行模式,以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等,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上岗实训平台上,专业通过产业变成了运行实体,专业教师、学生变成了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和生产者。这种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训,为教师积累了实际生产的工作经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4.预就业实训平台,是综合素质拓展、岗位预就业实习的支撑平台。以校企联盟、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校外实训基地搭建“预就业实训平台”。把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岗位锻炼合为一体,实习期间,进行预就业锻炼,让学生尽早进入就业的环境。一方面,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和培养自己所需的学生。通过实习企业了解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毕业生入职,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院根据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信息反馈,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逐步建立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实训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促进专业的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三业互融。endprint
二、构建“四元结构”的能力目标课程结构
学院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以畜牧生产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岗位所需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的“四元结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
不断与畜牧生产岗位群工作任务相对接,不断根据畜牧生产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将各门课程的技能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改变以前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以技能模块为主线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学生在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家禽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等某一方向,进入到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学习,针对相应专业方向的岗位特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专项技能,此模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更加符合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该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两个显明特色:一是不同专业方向可共享公共平台,通过共享实训条件,整合师资,保障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实训内容相对统一,以利于专业规范建设和管理。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和就业岗位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从而适应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1.生产任务模块化。通过对畜禽养殖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畜禽养殖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剖析畜禽养殖过程,按照《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等不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支撑,使项目覆盖畜禽养殖的全过程,同时紧跟现代畜禽养殖的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2.模块内容项目化。对通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实训内容,针对每个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按照项目和任务组织教学,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任务和项目中,逐一分解,在项目教学中体现了针对性、实用性。
3.项目教学现场化。以校内姜曲海种猪场、水禽育种场、波尔山羊场、众城奶牛场生产实训基地为主,实训室辅助教学,按照不同技能模块要求,把课堂搬到养殖场,学生边学边做。《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每门课程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技能部分学习,打破传统的黑板上讲授养猪、养禽、养牛、养羊知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课堂内容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中,在实践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和训练。
4.课程考核职业化。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便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考核与从业资格鉴定考核相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在专业方向领域课程结束时,开展“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等职业工种鉴定,由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
5.知识技能一体化。构建了以技能为主的通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根据实际生产的不同岗位能力目标要求,按模块技能项目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把必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不同项目中,形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程教学与畜禽养殖同步,在畜禽养殖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
四、创新“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重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进行通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接触畜禽养殖场,感知养殖氛围,主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专业思想,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进行,开展职业岗位核心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畜禽养殖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学生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和波尔羊场、众城乳业等,开展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根据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生产方向,调整不同生产方向的课程比例,开展不同畜禽养殖方向的订制培养。主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阶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让学生在学技术时学做人,在学做人时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第四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以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院建设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六个月的预就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结合工作岗位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共管,签订实习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实行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五、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过实践和总结,制订了一套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的内部评价机制。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形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制订了《督导制度》、《学生教学评估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中期检查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运行,实现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外部评价机制。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建立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实施《社会需求调查制度》,由院内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电话、邮件访谈等手段,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福五.校企结合、两线贯穿“3-2-1”结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构思[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03):52-54.
[2]杨帅,薛岚,王超.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3-65.
[3]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0-12.
[4]葸小慧,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190-191.
[5]耿明杰,吴学军.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0-222.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0):69-72.
[7]唐永泽,卢兵,雪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职高专动物生产教指委2009年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DJZW09075);江苏省“333工程”资助(苏人才[2011]15号);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苏教师[2008]30号)
作者简介:王健(1974-),男,江苏如东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繁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