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地震烈度区大型间接空气冷却塔的结构静动力分析

2015-04-01宋良华

吉林电力 2015年3期
关键词:冷塔环梁环向

宋良华,高 岚,马 超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春 130021)

随着投产机组功率越来越大,火力发电厂用水量随之增大。在我国北部的大部分干旱少雨地区,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为了节水,许多电厂采用了间接空气冷却塔(以下简称间冷塔)进行冷却,与同等容量机组的湿冷塔相比,间冷塔塔体规模更大,而在目前建造间冷塔的地区,多为风压大、温差大的地区。在间冷塔的设计中,对风荷载及温度应力的作用研究的比较多,对超大型间冷塔建在高烈度地震高发区域的研究比较少。对于受力复杂的大塔,在进行各种组合工况的计算中,对于塔的某些部位及塔的抗震计算是设计中的控制因素。为保证间冷塔结构安全性并尽可能降低造价,需对间冷塔的各结构部位优化进行研究,选择合理的安全可靠的结构断面。以下结合某工程实例,运用ANSYS软件进行间冷塔结构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按照实际尺寸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静、动力荷载组合分析和抗震时程分析计算,总结大型间冷塔各结构部位所受控制的荷载工况,为高地震区间冷塔的结构选型和设计提供依据。

1 塔的静、动力分析计算[1]

1.1 塔的强度及裂缝计算的荷载工况

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工况1:1.0自重荷载+1.4风荷载+0.6温度荷载;工况2:1.0自重荷载+0.84风荷载+1.0 温度荷载;工况3:1.0 自重荷载+1.4风荷载;工况4:1.2自重荷载+1.3水平地震效应荷载+0.5竖向地震效应荷载+0.35 风荷载+0.6温度荷载。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用于验算塔筒及刚性环裂缝)。工况5:1.0自重荷载+1.0风荷载+0.6温度荷载;工况6:1.0自重荷载+0.6风荷载+1.0温度荷载。以上自重荷载、风荷载、温度荷载均为标准值效应。

1.2 塔的静、动计算

1.2.1 静力计算

a.对模型分别在自重、风、温度荷载等不同工况作用下,计算出其内力标准值。

b.对各种荷载作用下的效应按照所选取的工况进行不同组合,得出相应组合工况下间冷塔的内力值。

c.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各组合工况下的塔体配筋量;按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各组合工况下,能够满足GB 5019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裂缝宽度的塔体配筋量。

1.2.2 动力计算[2]

a.对模型在地震荷载工况作用下,计算出内力标准值。对于8度、9度地区的塔应采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地震力,同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并考虑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震加速度作用,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采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0.65倍。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图中a为地震影响系数;amax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n1为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r为衰减指数;Tg为特征周期;n2为阻尼调整系数;T为结构自振周期;£为阻尼比。

r=0.9+(0.05-£)/(0.3+6£)

n1=0.02+(0.05-£)/(4+32£)

n2=1+(0.05-£)/(0.08+1.6£)

b.考虑到地震荷载在与风荷载组合时,有风向和地震波方向的选择,为了简化计算,将风荷载按照沿圆周每10°角的方向作用于塔上,计算出沿圆周各个方向作用风荷载的内力标准值,地震组合工况内力计算时,将不同风荷载方向的内力分别与地震力、自重及温度等荷载进行组合,最后计算出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地震组合工况下的塔体配筋。

c.根据计算结果,筛选出塔环基、X支柱及塔筒沿高度方向的最大控制配筋面积。

d.综合考虑塔的静力计算及动力计算结果,最后筛选并确定塔的各部位,包括环基、X支柱及塔筒的配筋。

2 塔的有限元结构配筋计算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工程间冷塔设计主要参数为,厂址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58g(该地区地震划分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第三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该地区的基本风压为0.56kN/m2,极端最高气温为39.9 ℃,极端最低气温为-24.2 ℃;塔的进风口直径为130.394m,进风口高度为31m,喉部直径为87.7m,喉部标高为150m,塔顶出口直径为89.4m,冷却塔塔高为168 m;壳底倾角为16°,X支柱为48对。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运用ANSYS软件进行间冷塔结构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按照实际尺寸,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支柱用Beam188梁单元模拟,每根支柱等分为4个梁单元,共有384 个梁单元。壳体采用Shell63 壳体单元模拟。壳体沿环向分为192份,沿子午向按模板分为108份,共有20 736个壳体单元。地基环梁采用beam188梁单元模拟,每个跨内分为4 个梁单元,共有192个梁单元。

2.3 有限元分析计算[3]

2.3.1 载荷概况

自重荷载加速度取9.8 m/s2。风载荷取基本风压0.56kPa,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风振系数取1.9,塔群影响系数为1.0,风压沿高度z变化系数为:

图1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式中:θ为沿环向角度;无肋情况下a0~a7的值依次为-0.442 6、0.245 1、0.675 2、0.535 6、0.061 5、-0.138 4、0.001 4、0.065 0;Q/DG 1-S012—2011《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在加肋情况下,a0~a7的值依次为-0.392 3、0.260 2、0.602 4、0.504 6、0.106 4、-0.094 8、-0.018 6、0.046 8。

温度载荷:塔内空气温度为35 ℃。

内吸力载荷:局部稳定性计算时,内压分布系数为0.5,沿着塔高H均匀分布,塔顶设计风压为(H/10)0.32。

局部封闭平台载荷:X支柱的局部封闭平台载荷,平台水平支撑传给X柱顶部的水平载荷为FX=-130kN(水平向右为正),竖向载荷为FZ=-70 kN(竖向上为正)。平台斜支撑传给X柱中部的水平载荷为:FX=130kN,竖向载荷FZ=-460kN。地震分析:地震基本烈度为Ⅷ,谱分析特征周期为0.65s,最大响应系数0.288,竖向与水平向比例为0.65,阻尼比0.05,所考虑的模态数量为500。

2.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主要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从下环梁向上塔筒大约10m 范围内,所配的环向钢筋都由地震荷载组合工况控制,10 m 以上位置环向钢筋主要由温度应力大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从下环梁向上塔筒大约5m 范围内,所配的纵向钢筋都由地震荷载组合工况控制,5 m以上到大约喉部位置纵向钢筋主要由风荷载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喉部到上环梁位置主要由温度应力大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

考虑徐变后,对于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和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相比,配筋量相差不大,风荷载对塔筒的下部影响大些,而塔筒上部配筋受温度应力影响大些。

地震荷载对下环梁的配筋影响非常大,环向钢筋配筋量约为非地震区的2倍,纵向钢筋配筋量约为其3倍。不考虑徐变时各工况下塔筒主要位置的配筋结果见表2。

由表2看出,从下环梁向上塔筒大约15m 范围内,所配的环向钢筋都由地震荷载组合工况控制,距离下环梁15m 至140m 位置环向钢筋主要由温度应力大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距离下环梁140 m以上位置环向钢筋主要由地震荷载组合工况控制。

从下环梁向上塔筒大约4m 范围内,所配的纵向钢筋都由地震荷载组合工况控制,距离下环梁4 m 至14m 位置纵向钢筋主要由温度应力大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距离下环梁14m 至50m 位置纵向钢筋主要由风荷载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距离下环梁50m 到上环梁位置主要由温度应力大的荷载组合工况控制。

不考虑徐变时,对于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和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相比,配筋量相差很多,对于环向钢筋,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要比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增加50%,对于纵向钢筋,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要比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有所增加。整个塔筒配筋受温度应力影响大些。

地震荷载对下环梁的配筋影响非常大,环向钢筋配筋量约为非地震区为1倍,纵向钢筋配筋量约为3倍。

表1 考虑徐变时各工况下塔筒主要位置的配筋量 mm2

表2 不考虑徐变时各工况下塔筒主要位置的配筋量 mm2

3 结论

a.当温度应力考虑徐变时,对于风荷载占主要的工况和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相比,配筋量相差不大,风荷载对塔筒的下部影响大些,而塔筒上部配筋受温度应力影响大些。对于8.75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域,地震荷载对塔筒下环梁的配筋影响非常大,钢筋配筋量约为非地震区2倍,纵向钢筋配筋量约为非震区的3倍,当温度应力不考虑徐变时,对于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和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相比,配筋量相差很多,对于环向钢筋,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要比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增加50%,对于纵向钢筋,温度应力占主要的组合工况要比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工况有所增加。整个塔筒配筋受温度应力影响大些。对于8.75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域,地震荷载对下环梁的配筋影响非常大,和非地震区相比环向钢筋配筋量约为1倍,纵向钢筋配筋量约为其3倍。

b.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工况1风荷载占主要的组合情况,当不考虑徐变时,加肋塔比不加肋的塔节省钢筋量9%左右。

c.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工况2温度应力占主要地位,当不考虑徐变时,加肋塔比不加肋的塔节省钢筋量3%~5%。当不考虑徐变时,与考虑徐变相比钢筋量增加80%左右。

d.对于8.75 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域,地震对X柱的截面选择及配筋影响非常大,由于轴压比的控制,柱子的截面面积比非地震区增加约30%~50%,由地震力引起的柱子轴力增加约50%左右。对于环基的影响不大,地震荷载工况和其他的最不利工况相比较,地震工况的配筋稍大一点。

[1] 郭维胜.超大型冷却塔结构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电力建设,2009,(3):45-50.

[2] 薛文.火力发电厂超大型双曲冷却塔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 石俊彪.自然通风冷却塔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冷塔环梁环向
自承式钢管跨越结构鞍式支承处管壁环向弯曲应力分析
环向对齐相邻缺陷管道失效压力研究
中欧规范关于钢筒仓T型环梁稳定承载力计算
钢-混组合结构中超大截面环梁施工技术
急冷塔运行工况参数的数值模拟分析
影响蒸发急冷塔湿壁腐蚀的因素分析
丙烯腈装置急冷塔应用情况分析
城市供水管网中钢筋混凝土岔管受力分析
塔式起重机承座环梁的结构分析
煤基烯烃气体分离急冷水pH值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