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域下的研究生党员角色定位
2015-04-01孟莹莹,张海华
孟莹莹,张海华
摘要:运用社会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对研究生党员的角色内涵、角色定位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阐述。目的在于发现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研究生党员成为一种自觉角色,使得他们的先锋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达到为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角色;研究生党员;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4-03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推进,研究生扩招进入了高峰期,研究生党员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中的先进力量,是学术科研、教育管理和校园生活的骨干,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言行实践直接影响着整个研究生队伍的素质水平。“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对于党员干部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研究生党员的素质、教育、作用发挥等问题也成为了新形势下不得不去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严峻问题,而准确的角色定位则是研究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
一、角色的内涵
1.角色的概念。角色是社会角色的简称,“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这个定义本质上反映出角色是一种社会关系,个体只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需要经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来证明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从而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如果角色把握得不好,会出现错位、角色不胜任或角色缺失等问题。
2.研究生党员的角色特征。研究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场合具有不同的角色身份,集许多角色于一身,是一个角色丛。根据角色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研究生党员角色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党员、青年、学生、研究生先进分子,其中党员角色和研究生角色是研究生党员角色的基础和前提。下面分别从党章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党员的自我认同三方面解析研究生党员的角色特征。①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研究生党员是一种规定性角色。“党员”角色,是一种政治身份,有着严格的角色规范和明确的党性要求,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是一种规定性角色。《党章》还规定,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党员而言,应当争做先进和表率,更好地引领其他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到党组织应有的旗帜作用。②群众对党员的普遍期望,体现了研究生党员是一种表现性角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也是群众对党员的普遍期望。具体到研究生党员,他们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又是学生工作的主要载体,服务是他们所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广大师生希望他们在品德修养、专业学习、学术科研、社会工作、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的同时,也能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研究生党员增强服务的宗旨意识,率先做好导师的科研助手,且从大多数同学的利益出发,通过各级研究生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活动,为同学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③自我认同的责任与使命,体现了研究生党员是一种自觉角色。研究生异于本科生,他们年龄较长,学历层次、科研水平较高。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赋予了研究生党员更为重要的使命,要求他们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时时更新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头脑。同时,研究生党员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是“学校、老师和研究生之间紧密联接和有效沟通的桥梁”,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中流砥柱,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纽带。显然这些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每个研究生党员的自觉意识。综上,研究生党员是一种规范性角色、表现性角色、自觉角色。研究生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成为高校中政治思想上的领头人、理论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科研的带头人、理论结合实际的带头人。
二、研究生党员的角色定位现状
1.角色定位的现状。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能适当地随着场所的不同而转换自己的角色。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党员不能够适应自己的角色要求,无法合理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不能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部分研究生党员不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生和共产党员的基本角色特征,仅仅把角色定位于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履行党员的角色责任,角色行为出现偏差,作用发挥极不明显:①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认知是角色行为的指导,没有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深刻的认识,就把握不好角色定位。部分研究生党员对自身党员角色的认知弱化、淡化和功利化,把党员看作是一种“功利性角色”而忽视了对“表现性角色”的理解与实践;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角色,把党员角色仅仅看作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一旦达到目标之后就不再继续努力。②角色行为失当。角色行为是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它既受个人动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研究生党员不能自觉认同并参与党的事务,他所承担责任的行为、主动参与党内学习和活动的行为、服务他人的行为就不可能达到角色期望。③角色冲突处理欠佳。研究生党员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对于不能胜任而造成的角色扮演冲突和矛盾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来说,作为一名党员,承担着党务知识学习、党员义务服务等方面的任务;作为一名学生,肩负着学习专业技能和做导师科研助手的任务;作为一名研究生骨干,承担着学生管理的部分工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现实利益与党的利益冲突时,往往牺牲掉的是党员角色,因而很难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影响角色定位的因素。出现角色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党务工作者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辩证统一地看待这些问题。①时代原因。我国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信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所引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趋势。研究生党员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面临诸多困境。他们处于社会潮流最前沿,是思想最为活跃群体,被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社会思潮和党内一些腐朽、丑恶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阻碍社会角色的扮演,容易导致政治立场、信念的不坚定。②学校教育。高校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阅历和学科背景,思想状况复杂,党员比例较高,同时是导师制培养模式,不利于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党员入学时比例一般为40%左右,他们围绕导师的要求设计生活,对党员角色没有足够的认同,因而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使得研究生党支部的民主生活流于形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从体现。③主观原因。研究生入学时往往年纪比较大,“三观”相对成熟,且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不利于展开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工作。在接受党校学习和其他培训过程中没有主动消化、吸收党的先进理论,进而自觉改正原有的思想错误和局限,只是将这一过程视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个程序,一旦愿望达成则暴露出自身的思想问题,内心强大的理想信念无从树立。
三、调整研究生党员角色定位的现实路径
研究生党员的多重角色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唤醒研究生党员明确自己的党员角色意识,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认同自己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自己所应行使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模式,符合党、学校对其的期望,全方位地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1.引导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研究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构建规范的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氛围,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匡正研究生党员的价值观,提升素质修养,是增强角色意识的很重要的方面。“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研究生党员需要的不是犬儒主义,而是批判和创新,这样才可以为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优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升研究生党员角色扮演能力。传统教育侧重于灌输,改革后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应该适应研究生发展的需要,能激发研究生党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才能为学术研究做铺垫,也才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研究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压力。另外,可以加入网络传媒的影响,通过网络信息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引导,从而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角色扮演能力。
3.完善考评与监督机制,明确研究生党员的角色规范。考核与评价指标应该包含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评价、互相评议、群众评议、支部评议的程序。在严格执行党章规定和完善的考评机制基础上,形成研究生党员的退出机制,坚决清退表现差、影响恶劣的不合格党员,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实际工作中还要广开言路如开设党支部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广泛听取意见,对研究生党员进行严格的监督,使他们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并逐步由他律变为自律。
4.广泛发动榜样的力量,树立研究生党员的角色典型。角色典型可以对其他角色的扮演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向角色典型的行为规范靠拢。作为研究生党员自觉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主动地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文化生活,在思想、道德和作风上发挥引领作用。
5.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研究生党员的角色义务。投身于社会实践是每个党员自我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尤其是研究生党员,校园生活相对单调,在埋头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这也就要求高校各级党员教育管理者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进而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强化研究生党员自我身份的认同感。研究生党员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对自己的角色判断正确与否,是研究生党员成长成才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理解研究生党员的压力和想法,并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解决角色冲突,自愿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义务,真正成为学生科研的带头人,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领头人,成为理论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模范,不辜负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角色期待。
参考文献:
[1]奚从清.现代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仰滢.基于角色教育的研究生骨干队伍培养路径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3]陈玉君.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
[4]郭兆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新时期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J].党史博采,2011,(08).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大学2013年党建专项课题(XD13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莹莹(1983-),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兼党务秘书),副主任科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