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探析
2015-03-31张佰英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工贸易不仅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途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加工贸易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如何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不仅是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影响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本文纵观我国加工贸易近十年来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探索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1003307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由日本引领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有亚洲“四小龙”,也有东盟四国和我国内地。我国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实施“国际大循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工贸易便应运而生,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导向,加工贸易的目的是鼓励和吸引外国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出口创汇。经过三十余载的发展,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额已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众所周知,加工贸易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及优势,在不同国家内完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序,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经历了从来料加工到进料加工再到以外商投资为主的变化过程,不仅带动我国大量人口就业,增加了工人的收入,也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所带来的竞争弱势加上环境等负面效应,使得加工贸易在近几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我们是否还需要加工贸易来解决我国庞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探索和完善我国未来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如何调节其未来发展并完成转型升级?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加工贸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经的主要三个阶段,并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及劣势加以分析,进而对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加工贸易历史,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来料加工为主的阶段,以企业进料加工为主的阶段和以外商投资为主、政府深化管理进而实行转型的阶段。1979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贸易补偿办法》,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作为一项新的对外贸易模式的确立。此后十年内,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44%上升至1990年的382%(如表1所示)\[1]。这期间,我国政府实行对进口加工贸易中的中间投入品的保税监管以及对出口加工贸易中的本地中间投入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以确保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平等条件下开展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合作和竞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88年期间为加工贸易刚刚起步阶段,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所占比率始终高于50%以上。可以看出,当时由于我国企业资金短缺,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通,我国企业对来料加工贸易这种不必支付购买原材料的费用、不必担心产品销路问题的贸易方式非常认同,来料加工贸易在当时也确实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销售压力,使得这种简单可靠的加工方式在当时的贸易中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1989年开始,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进料加工占进出口加工贸易的比率逐年上升,进料加工贸易开始超过来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50%以上,特别是1991—1999年进料加工占加工贸易比率由585%快速上升至775%,占据加工贸易的主导部分(如表2所示)。其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在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占据很大比重。外商投资看重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在大量出口其产品的同时又不断加大我国国内市场的销售市场占有率。
1999年3月,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往来实行有效监督,对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我国政府部门在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逐年增长,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9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12%,在这一时期,可以说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成为世界上货物贸易出口大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日益畅通,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一般贸易的增长总额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不断提升,相比之下,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受到外需低迷和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虽然加工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但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如表3所示)。特别是近三年,加工贸易所占比率逐年降低。2013年,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更是达到了326%的新低。
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还需加强,因此,从加工贸易增速放缓这一现象分析中,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确实对我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率、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加工贸易也同时给我国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巨大、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调整结构的需要,如何引导加工贸易继续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作用,需要重新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作用和模式进行分析,以利于调整我国未来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
三、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优势及劣势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有助于总结我国加工贸易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了解我国产业结构转移趋势,有助于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有助于缓解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
1.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优势
(1)加工贸易区域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于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曾占据全国加工贸易的975%,而中西部等21个省区仅占据25%[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外开放政策向内陆开始推进,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给予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政策,此外,我国西部地区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充裕的自然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借助沿海、沿边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仍存在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较之最初发展阶段已有很大改善,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贸易区域结构的变化、产业配套的加强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平衡发展。
(2)产业结构布局正逐渐优化。我国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产业链较短,生产能力集中在下游产业,简单的加工和组装比重较大,带动能力较低,尤其是对原材料工业等中上游产业带动作用较小[3]。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加工贸易业务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只有人工这一部分不需要依赖国外,多数原材料、零部件及技术设备等均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加工贸易的辐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效益和效率,加工贸易没有形成产业和效益的放大效应。近年来,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皮包、箱包、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等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外,电子信息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和电话机的加工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这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比率提高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升级发展,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处于逐步优化阶段,呈现可喜的未来发展前景。
2.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劣势
(1)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外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据资料显示,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额占全部加工贸易总额最多时高达80%上,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仍较大。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曾将我国加工贸易形容为“丰收的贫困”,也就是说,我国加工贸易处于贫困化增长的状态,其巨额的顺差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国民福利,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参与加工贸易的主体多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生产的产品最终出口国外时,出口值计算为我国,利润却归外商所有。我国企业从中获取的利润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我国的内资企业大多数为外商代工,因此为争取到订单而展开价格战。我国的同类企业因受到国际跨国公司的挤压,盈利微弱,经营惨淡,只能充当替人贴牌、替人作嫁的角色[4],进而导致我国国内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外资企业。
(2)我国加工贸易中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比重仍较大。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扩大就业规模,我国对加工贸易的准入非常宽松,只是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加工贸易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没有充分考量,加上当时我国技术落后,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在引进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一些加工贸易外商企业来华投资除了利用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外,还利用我国尚不完善的环保体系,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利用加工贸易的形式转移到我国,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的现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追求绿色GDP的环保发展理念下,这种落后的加工贸易模式应当被取消。低端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加工贸易退出我国市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必然选择。
(3)加工贸易导致我国的贸易摩擦加剧。随着我国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的确立,我国国际贸易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世界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我国加工贸易由于大量为其他国家地区加工产品再出口,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放大的产成品的出口额扩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我国加工贸易大都是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料件,在我国经过加工、装配,我国企业只是收取微薄的加工费用,然而,在我国海关出口统计或其他国家对来自我国产品的进口统计时,却以货物出口总值为计算依据,造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巨大顺差。这种统计方式加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造成了我国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遭遇了贸易摩擦的境遇。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没有国际社会想象的那么大,却给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造成了错觉,加剧了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4)我国加工贸易受政策因素的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要服务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扩大国内产品的销售市场份额,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性质,制定不同类型企业的加工贸易政策。因此,为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能力,延长在国内加工的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的各个企业采用国内产品配套,实行促进国内产品的销售。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深加工结转、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不能全部一对一地适应加工贸易的各种类型的企业。例如,适应服装、鞋帽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对于软件行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加工贸易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再如,出口贸易中的“免、抵、退”税政策在产品深加工结转退税和采用国产料件退税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操作环节的复杂和管理的多层次,降低了采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对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5)职业人才短缺不能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长期发展,加工贸易如今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其对优秀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加大。然而,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率仅为3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5]。由于长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用人导向,导致我国职业技术工人队伍严重缺乏,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含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高质量及效益,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技术转化能力,必将影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另外,我国目前科技经费研发投入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研成果也产出巨大,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环节严重缺失。若想改变这种局面,要加大职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而解决国内技术操作人才紧缺问题,夯实企业的创新基础,实现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未来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在提升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主导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发展信息产业加工贸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全新的加工贸易模式。在应对贸易摩擦、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方面,发展加工贸易新模式将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1.促进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主导地位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由于“两头在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受制于人。仅仅收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完全丧失国际市场营销的主动权,沦落为为人作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和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外资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展加工贸易,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减少,造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代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的局面。因此,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我国企业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必须要建立。我国企业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研究国际上各国市场营销的特征,学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建立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自主加工贸易的新模式。我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市场开拓实力已经与改革开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转变我国加工贸易以外商为主体,实现我国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是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2.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开展加工贸易
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不惧市场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国际贸易额实现了逆增长,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2013年,进出口总额较2005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56%。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且占比在不断提高\[6\]。其中最为典型的民营企业华为集团,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竞合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公司,在2013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列315位。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在不断提升,只要给予民营企业正确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完全有能力成为加工贸易的新的增长点。
3.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加工贸易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以电子信息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和电话机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特别是软件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新亮点。软件加工贸易具有高附加值、低碳环保、高智能等特点,在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就业、促进知识型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11月在我国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我国作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及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希望在尚无国际性规则的互联网世界加强话语权及参与规则制定的意愿,这里所提到的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基地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电子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肯定。因此,大力发展软件行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加工贸易有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五、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
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虽然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但是它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合理分工的必然趋势,改变了企业生产、销售、结算及研发的模式,将生产链条分为若干个环节再由各个具备其优势的企业负责生产,从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提供大批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看似位于低端的各个领域,它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创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务实基础、弥补差距、追求创新是我国未来发展加工贸易必不可少的理念。
1.大力开展品牌建设,实现加工贸易科学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和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形势下,品牌建设成为国际间竞争的焦点,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我国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际品牌,在国际品牌的引领下,学会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优化加工贸易成本,从资源消耗型、低端链条型、贴牌服务型向高端制造型、科技创新型、智慧服务型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府要实现加工贸易科学发展,在新的招商引资中,不依靠低地价、零税收、高补贴的招商方式,要靠创新来实现科学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加工贸易的科学发展。此外,大力推行专业主义战略,掌握加工贸易研发的高端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的投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国际品牌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无疑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工贸易对带动就业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在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转型升级固然重要,但是同时还应该使我国经济快速地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之中,使我国劳动力资源能够被全球分工产业链使用更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机会,提高加工贸易使用料件国有化的程度来达到扩大内需、延长产业链的目的。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制造”誉满全球,我国产业工人,特别是大量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国际劳动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很多农民工通过加工贸易提供的就业机会,掌握了就业技能,出国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加工贸易在实现就业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延长产业链成为对外贸易主管部门的主要核心,并在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全面推动。此外,加工贸易内销额,产业链的延伸也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产值都有所提升。
3.及时调整加工贸易允许类、鼓励类和限制类目录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的产品表现形式也呈现越来越快的变化。传统的低端制造业的加工贸易已经开始退出我国市场,新兴行业的加工贸易也呈现了新的增速。但是我国现有的加工贸易允许类目录还没有及时调整,符合我国资源要素配置的加工贸易要及时纳入允许目录,对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较大、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也要及时列入禁止类目录中,防止外资企业利用我国地区差异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污染行业转移到中西部偏远地区。并对不同类别的产业继续实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对保税金的比例和缴纳范围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对加工贸易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及稳定性。
4.优化关税结构和简化内销变更手续
现有的关税结构使我国加工贸易中的加工程度越低关税越低,这种粗放的海关关税模式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十分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此外,在开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由于国际市场的波动,企业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的销售方向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因此可以考虑在加工贸易企业外销转内销时以关税较低的料件为基础进行征税。同时,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实行内销,也可以适当地提高对海关监管设备在监督期内销比例的限制,并简化变更内外销售比例的相关手续,同时允许海关监管设备在补缴有关税金后可用于内销产品。
5.加大对自贸区成员市场的加工贸易力度
我国自贸区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注重发挥我国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产品加工、产品出口、技术加工,发挥我国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逐步扩大双边贸易以及多边贸易往来,加工贸易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对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研究不够,信息资源不对称,尤其对零关税的政策研究不足。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商务部、行业协会、贸促会、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平台,学好、用好、用足自贸区的相关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我国与自贸区成员国加工贸易的开展。
6.利用加工贸易园区开展加工贸易
通过加工贸易园区建设,吸纳中小企业成立产业集群,可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围绕加工贸易园区龙头企业,形成上下产业的配套组合链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海关通关效率,使我国企业将生产基地前移,降低物流成本,更加贴近目标市场。同时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成立产业加工贸易联盟,降低生产成本,互相利用已有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开展合作接单,合作生产,合作开展国内外售后服务,防止无序生产产生的价格恶性竞争,共同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避免出现我国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自相残杀的局面。在加工贸易园区实现接单、生产、检验、运输、通关、结算等全程一站式服务,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运作效率。
7.加快职业型技术人才培养
我国政府与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职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大批合格的职业型、终身型技术操作人才。首先,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创造尊重职业型技术工人的氛围,鼓励青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把成为职业型技术人才作为人生追求,对青年职业教育给予资助和补贴。其次,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和福利,建立职业工人成长的晋升途径和良好的评估体系,建立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最后,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对职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企业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到相应的高等院校任职的路径,同时建立科学的职业型教师评价体系,从而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最终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逐步上升,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的加强,我国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民福利方面的作用日益强大。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伴随着我国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思路要及时调整,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国际资源有效配置,加速建立我国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新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相关贸易政策,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是我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海关统计资讯网贸易指数[EB/OL] 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aspx/1/newdata/Trade_Indexaspx.
[2]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1):119-122
[3]刘永锋试论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产业市场,2009,(9):84-85
[4]张佰英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国际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5-179
[5]尔肯·阿不都卡德尔我国技术工人技能结构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2):24-26
[6]我国产业洞察网2014年1—8月我国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现状[EB/OL]http://www51reportcom/free/305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