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发展“三个规律”的实践思考

2015-03-31范锐平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1期

范锐平

〔摘要〕 中国经济在经历一轮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随着“三期叠加”阶段的到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从“六个基本判断”出发,提出新常态下的治蜀兴川方略,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关键词〕 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治蜀兴川

〔中图分类号〕F1204;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1-0026-0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①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四川省委以科学求是的精神全面审视省情特征,从“六个基本判断”②出发提出了新常态下的治蜀兴川方略,是从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科学实践。

一、遵循经济规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科学发展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历史性。随着旧的经济条件的消失,旧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作用,让位于新的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首要前提是把握发展大局,认清新的发展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性特征,从新常态的逻辑起点出发研究和开辟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四川经济总量站在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位置。但经济越发展,后发优势就越弱,投资和出口的传统动力不断衰竭,依靠政府高负债和资源粗放开发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后,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轨,经济增速将出现回落。我们既要有长期维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心态,又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型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动力源来支撑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培育和发挥比较竞争优势。

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国家“去产能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的空间,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产业链重整、经营模式创新和集群集聚发展,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从产业发展规律、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坚持高端切入的理念,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集中精力抓好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加快提升区位竞争力。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区位劣势和优势的传统定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四川要努力抓住“两带一路” “两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机遇,全面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生产要素成本竞争力,全方位缩小与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的区位差距。

加快提升环境竞争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四川应着眼全球竞争需要,建设与国际规则无差异、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政务服务和商务环境。特别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诚信诚实文化建设、合作共赢文化建设,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

加快提升要素竞争力。当前,区域竞争的重点已由低成本竞争转移到要素市场综合优势的竞争。加强四川水电资源富集、低成本、绿色低碳的优势能源利用研究,加强四川人口大省、科技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的路径研究,加强四川1万亿市场 据《2013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四川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54亿元,占西部省市总和的1/4,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西部3亿多人口潜在市场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高储蓄大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大力推动优势资源向高产出要素的转变。

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有丰富的理论渊源,也是从人类发展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曾引用比·特雷莫的观点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就是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外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思想”〔2〕、赫尔曼·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3〕等,都是从自然规律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典范。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力量,坚决摆脱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对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这些年来,四川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冲击和破坏,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地震、雾霾、泥石流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强化自然客观存在、自然生态平衡、自然发展规律等发展理念,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握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推进可持续发展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产业空间和产业前景。四川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四川独特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变生态为业态。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走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省情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好生态本底,实现“山绿、田美、水清、林茂、天蓝、气净”,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应尽责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划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确保大江大河源头、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最严格的保护。大力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治水、铁腕治污,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一体建设,让水长久地、更好地造福四川人民。

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四川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严格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综合平衡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使用自然资源必须支付费用。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追责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终身追究责任并赔偿损失。

三、遵循社会规律,创造新的治理体系推动包容性发展

社会规律是社会生活过程中诸多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包容性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包容性发展的对立面是“排他性发展”和“部分人的发展”,它强调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可行能力、发展环境与机会以及利益分配的关注。〔5〕包容性发展与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观”一脉相承,核心是要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每名中国人,让各族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构建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的西部大省,在过去的发展中,城乡居民拥有的发展机会不同、分享的发展红利不均,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不足。四川治理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需求尤为迫切。必须把全面推进包容性发展作为应对新时期发展问题的战略举措,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使不同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工作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创新民生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在对象上,从特殊群体向大多数民众扩展,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方式上,从“补缺型民生”向适度“普惠型民生”转变,建设民生型政府。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川要实现协调发展、长治久安,根本要靠法治。2013年以来,四川省委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咬定目标、持久发力、久久为功。〔6〕用法治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用法治方式完善市场经济,用法治方式规范社会秩序,形成人人守法、依法办事的正确导向,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文化人,构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蜀、以文兴川。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承优秀巴蜀文化,引导民间休闲文化,发展时代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世界文明成果启智增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用人类智慧文明的火花,点燃四川创新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赫尔曼·戴利等编.珍惜地球〔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李扬.让“包容性”成为发展共识〔N〕.新华日报,2011-12-20.

〔6〕王东明.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N〕.法制日报,2013-12-06.

(责任编辑:谢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