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仿写“四一致”
2015-03-31严涛
严涛
句子仿写,一般要求仿照题目所给的语句造句,兼具开放性和综合性,既能考查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又能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等。
解答仿写题时,我们要记住“四个一致”——句式语气一致、修辞手法一致、内在逻辑一致、感情色彩一致,在理解例句语言环境的特点、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好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
仿写题从初中就开始考了,在不少同学看来,是语用题中相对容易的题目。但是,它的得分率并不是很高。下面,我们以2014年嘉兴市高三基础知识测试中的仿写题为例,来分析同学们为什么在仿写上失分。
仿照下列示例仿写,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要求合乎事理,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语言优美。(6分)
示例:
阳光将栏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成琴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从不奏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怕惊人睡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分析】
参考答案: 西风将雪水 冰冻成利剑 却从未试刃 怕惹人憎厌
评分标准: 首先从句式结构上来看,参考答案与示例字数相同、句式相近,得1分。
再从修辞手法上来看,示例中将“栏杆在阳光下的投影”比作“琴键”,参考答案中将“西风刮过后冰冻的雪水”比作“利剑”,同属比喻;示例中“琴键从不奏响”是因为“怕惊人睡眠”,参考答案中“利剑从未试刃”是因为“怕惹人憎厌”,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比喻和拟人各得1分。
从内在逻辑上来看,句子前后顺畅连贯,有合理的逻辑联系,得1分。
最后从语言方面来看,语言优美,风格统一,得2分。
【失分示例1】
月光将湖面 装扮成玉镜
却从不照亮 怕引人长坐
【分析】
该答案不符合逻辑。“月光”将“湖面”装扮成“玉镜”倒还可以,但“玉镜”如何“照亮”?因此,后两句与前两句的描述没有关联,与示例不符,不能得分。
答题时只注意仿写在形式、结构方面的要求,却忽略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失分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失分示例2】
月光落窗台 清辉成乐符
但从不刺眼 怕令人无眠
【分析】
该答案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与示例中的不符。按照例句,前两句应该是“甲将乙变成丙”,而该答案则变成“甲落乙,丙变丁”;且“乐符”不会“刺眼”,又怎么“令人无眠”?后两句与前两句之间没有恰当的事理关系,是不能得分的。
【失分示例3】
寒冬将湖面 凝结成玉盘
并邀请人们 协助旅人前行
【分析】
该答案第四句字数超出,结构上不符合示例要求。前两句仿写得还可以,但是后两句与前两句之间毫无关联,不知所云,还是不能得分。
在考试时,为了句式结构相似而牵强附会、过度压缩、自创新词,导致语意不明,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失分示例4】
阳光将冬雪 融化成溪流
却从不张扬 怕惊扰春天
【分析】
“阳光将冬雪,融化成溪流”,没有运用比喻,只作了客观陈述,是要扣分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运用了比喻,但比喻不恰当,比如“春风将树木,吹拂成琴声”,这样的答案也是要扣分的。
【失分示例5】
湖水把山水 倒映成画卷
却从不吹嘘 怕令人误解
【分析】
示例中“阳光“和“栏杆”是两种不同事物,且构成了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而该答案中的“山水”和“湖水”两种事物有重合之处,若改成“湖水把山石,倒映成画卷”,就比较合适了。后两句与前两句之间的关联不符合事理逻辑,“画卷”如何能“吹嘘”?这也是不能得分的。
需要提醒的是,例句中涉及的是具体事物,同学们答题时也应尽量选择具体事物,少用“理想”“青春”“希望”等抽象事物。
【失分示例6】
月光将围栏 折射成琴弦
却从不弹奏 怕扰人清梦
【分析】
这是有“小聪明”的学生常犯的错误,以为把示例“变着法儿”搬抄一遍就万事大吉。按照仿写的要求,凡是在示例中出现过的事物是不可以再次出现的。在打分时,原创的句子肯定会比部分抄袭或转化的句子得分要高。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还是不要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