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班关键词:沟通、公平、知性
2015-03-31孔小波
孔小波
一个老师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要和学生打交道。当你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带新的一届学生,就意味着你要和“另一群”学生开始一段短暂而丰腴的征程。魏书生说:“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选择“天堂”还是“地狱”,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当我选择“天堂”的时候,我就努力给这群学生插上会飞的翅膀,使他们变成善良的天使。这双翅膀上镶嵌着我去天堂路上的三个法宝:沟通、公平、知性。
一、沟通: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一个班级,是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建构的“生命共同体”。只有以“共同”的态度来面对班级生活中的种种事件,才有可能达到共赢的局面,创造“共生”的生命情态。因此,我们觉得第一要做的便是沟通。倾听学生说话的声音,才能了解学生的的心声,痛苦学生的痛苦,快乐学生的快乐。
一次外出,我发现居民在荒僻的土地上开辟出一小块菜地,种植上蔬菜、果树,整齐的菜畦、翠绿的树叶,使得这小块土地染上了别具一格的风情。站立旁边,似乎能听到青菜拔节的声音。后来,我就在班级后面的墙壁上,开辟了一块小“菜地”,名之为“吐槽地”。很多同学都爱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心声”: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而我们却不知道一天一天地积累。”
“感谢阿姨18年前把你辛苦地生下来,卷毛你很搞笑,人很好,就是嘴太损!敢不敢18岁走向好人的路?好好学习!生日快乐!”
“希望香草宝贝们快长大长高长壮。”
“同桌,谢谢你啊!每次有矛盾,我都……怎么说呢?你懂的。总之,我可能小心眼,爱发脾气,小题大做了。以后,我会改的,立志做好少年!”
当看到这些踏实的反思、生日的祝福、美丽的期望、真诚的道歉,我总是会心地一笑,想想这些孩子真可爱。当你靠近这块“吐槽地”,静静地聆听孩子们的诉说也是一种阳光温暖的享受。有一次,看到“作业太多了,真心累!”的“吐槽”,联想到最近同学们上课经常打瞌睡,我找了班委的几位同学沟通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作业实在太多,同学们经常加班加点,熄灯之后还在赶作业,结果睡眠不足,上课开小差。一方面我鼓励他们注意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善于利用零碎时间高效学习,另一方面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语文科目的作业,希望能够减轻他们的一些作业负担。
二、公平:树立权威的不二法门
《官箴》曰:“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同样,班主任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同学的时候,威信就会逐步树立,因为大家都能够信服老师不偏不袒的做法。
一次,科代表向我提交了几位不交语文作业同学的名单。当那几个连续几次不交作业的同学名字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激怒了:“太猖狂了,连班主任的作业都不交,其他科目就更不用说了!”我决定要狠狠地批评这几个人,但这里面既有成绩较差、态度不端正的同学,也有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特别是W同学,考试一直是班级第一,为什么不交作业呢?
上课铃声响起后,我快步进入班级。拿起名单,按照日期依次厉声念到:“5月13日没交作业的同学——Q、W、Y、F,请起立!”我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原因,除了F说生病之外,Q、W、Y表示没有原因。我请F坐下,接着,很生气地说到:“5月14日没交作业的同学,还是你们三个!有没有什么原因?”他们仍然表示没有原因。“今天作业也没交,难道也没有原因?”连续三个没有原因的回答,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三人站到前面讲台上来,定了定神,严肃地说:“请你们站到高一点的讲台上,并不是因为你们矮小,而是你们的行为使你们变得矮小。站到讲台上,可以使你们变得像原来一样高大。另外,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无论是什么人,成绩有多好,只要犯了错误,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刹那间,班级寂静得像山林,W同学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接着,我请他们回到座位上继续听课,估计那节课有些人听得很不是滋味。此后直到期末,再也没有人不交语文作业了。
公平地对待每个同学,不因为成绩的好坏、关系的亲疏、家庭经济的贫富而区别对待,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使学生感受到正直的力量。
三、知性:班级完善的必经之途
所谓“知性”,就是针对班级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深思考,采用不同常规却又能够“春风化雨”的解决方法。不仅仅着眼于创新问题的解决形式,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效果。不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表面解决,更注意问题的制度性应对。同时,还可以对班级的偶发事件进行“知性化解”。
一次课堂上,我讲到了当时网络上悄然走红的“布鞋院士”李小文的事迹,顺便提到了班里和他有些相似的一位同学。后来,我听说该同学十分不满。我十分吃惊,没想到一句“顺便”的话,竟然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为化解这样的“误解”,我回忆当时课堂的情景,“知性”模拟事件发生的情境。在一次班会课上,提供了以下材料:
一次上作文课,老师讲到了李小文院士的故事。老师认为,李小文是一位有学问的怪人,顺便提到了班里的B同学,说B同学也很怪,希望以后B同学跟李院士一样大名鼎鼎。结果,B同学十分不满,认为老师在打击他,老师心理扭曲。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老师和B同学的行为,假如你是B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1:我觉得作为一位老师,不论是因为上课需要还是出于一种无意的玩笑,都不能把学生作为对象去讨论和定义。当有的老师拿同学来举例的时候,可能会使这位同学不自在。运用语言艺术的时候,让某位同学感受到就可以了,不需要点名道姓。虽然老师认为没有多大关系,但有时候可能会对学生有所伤害。作为一名学生,在上课期间被老师提起也是正常的事情,有时候是批评,有时候是表扬,有时候是开玩笑,我们不需要太过在意。有时候也可以当作一种动力,向老师证明自己,而不是消极应对。假如我是B同学,我会有选择性地听取老师这些话,有些当作耳旁风,有些要记住。仔细分析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努力改进。
生2:我想老师最初的想法就是夸夸B同学,只是用错了方式。而B同学可能属于比较敏感的人,同学们都处于青春期,觉得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他就是嘲笑他。他忽略了老师的初衷,抓住老师语言中的几个字,过于敏感。假如我是B同学,我可能不会对老师这种说法有什么不满。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表面了解本质。当我们不满时,不要激动,等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想想看,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生3:关于“怪”的理解,老师和学生是不同的。老师眼里的“怪”是不在意外表上的装束,内心清澄,是非常纯粹的。个人认为老师的初衷是好的,表达了对一个学生的美好期望。而在B同学眼里的“怪”是另类,跟一般人不同,是被人用奇怪的眼神看待。假如我是B同学,我会冷静分析,和其他同学先讨论、交流。还有疑问和不解的话,应该去和老师谈一谈,听听老师是怎么想的。
我把以上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结果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孰是孰非。老师确实不该把学生作为“讨论和定义”的“对象”,否则,即使是“治病”的良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学生也不该过于敏感,忽略了老师的“初衷”。讨论的效果不仅仅止于明白“是”与“非”,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和同学来说,可以避免错误的次生性,增加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化解危险的信任危机,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态氛围。
帕罗特有句动情的话:“每个早晨我都对上帝诉求,让我可以至少触动一个孩子的心灵。”要想触动活生生的现代学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造性地做好设计,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形式,或许是比较好的办法。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