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古邑,教育新意

2015-03-31魏文琦黄日暖潘孟良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魏文琦 黄日暖 潘孟良

年初,各部门、单位列出目标任务,根据“三赛”(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任务的完成情况,市对责任单位采取亮灯方式进行考评,项目如期完成亮“绿灯”,连续两次“黄灯”则亮“红灯”,“三赛”结果与领导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相挂钩,从而赛出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河源市市委书记何忠友谈教育创强

“我们要让不同群体的下一代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限的创强资金既要花在“砖头”上,更要用在“人头”上,让孩子们从“有学上”逐步转向“上好学”。

“用心”“用智”“用技”推进创强工作。

——河源市市长彭建文谈教育创强

创建教育强市是教育发展难得的机遇,是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契机。

——河源市教育局局长欧阳仕文谈教育创强

在全省各地竞相创强的滚滚热潮中,有“广东绿谷”“客家古邑”美誉的河源,其教育创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让时间回到2014年10月22日。在当天召开的河源市教育创强工作汇报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听完当地政府部门的汇报后指出:“河源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在缺少经济力量支持的基础上,发展教育就要比其他市更有难度。但我们河源的各级党委、政府没有被现实中的困难所吓倒,反而迎难而上,团结一心,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出来。”“迎难而上,团结一心,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正是河源市自2010年8月以来,4年多时间里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创强精神的高度概括与真实写照。

河源市共有5县1区,其中5个县属于省重点扶贫县,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创强目标,达到省创强标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正是在层层困难当中,河源市因地制宜,常规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一步不落地快速推进创强工作。比如,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强工作,将教育创强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与惠民工程以及年度十件实事之首,而在具体操作上,则将创强工程纳入市“三赛”(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任务,在特定阶段内赋予教育创强项目比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更为重要的位置与意义。在“三赛”要求驱动下,河源市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决策,在创强资金调配与筹措、人力部署、责任落实、工程督导等方面采取了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逐步落实创强任务。至2014年11月,完成了这项投资将达43亿元的宏大教育工程的近七成任务,并计划在2015年完成全市创强目标。

那么,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是如何“摸爬滚打”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我们来看看该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创强措施与成效。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偏中部,是国务院1988年批准设立的地级市,户籍总人口380多万人,下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5个县皆为广东省“重点扶贫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同时也属“中央苏区县”,全市共设有100个镇(乡、街道)。

2010年8月,河源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教育创强”的决定,计划投入资金43亿元,到2016年实现教育强市创建目标。至2015年1月,已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区)”3个(源城区、连平县、东源县);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74个(其中源城区7个、东源县20个、和平县9个、龙川县16个、紫金县12个、连平县10个);建成标准化学校410所,规范化幼儿园206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70所)。全市100个乡镇中剩余的26个镇,已有7个接受督前检查,其余19个镇也已全部启动教育创强工作。

具体而言,河源市在教育创强工作上,主要采取了如下得力措施。

实行市级财政“以奖代补”制度。河源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创强列为年度十件实事之首,作为市委“三赛”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抓落实,并将完成情况每月上报市委监查室。对提前完成强县、强镇创建任务的县镇分别奖励1000万元和100万元,对按时完成强县、强镇创建任务的县镇分别奖励600万元和60万元,市财政及时给予下拨奖补资金。

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各县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创强工作快速推进。县区党政落实以县为主的创强责任,镇级党政履行创强主体责任,做到“一把手”亲自挂帅,负责统筹、决策、指挥、协调和督办等,通过签订创强目标责任书、建立倒逼工作机制、实行月报周报制度、强化创强工作督查等措施,全力推动创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教育、督导部门积极参与创强指导工作。市教育局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分别挂钩督导县区创强,每月对各县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进行一次调研、指导、督查,着重督促县区政府履行创强责任;市教育督导室干部经常性地深入乡镇、学校进行检查指导,着重督促乡镇党政落实教育责任,指导乡镇按标准创强,督导学校积极主动承担创强工作任务。各县区教育部门及督导室积极帮助各镇制订创强方案、布局调整方案。指导各镇的标准化学校、市规范化幼儿园的建设和组织督导验收。

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创强工作。全市各镇(街)积极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同时,打好“乡贤”和“校友”二张牌,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方式,做好乡贤和校友的思想动员工作,积极争取他们支持创强工作。全市社会各界捐资办学累计达27016.27万元(其中源城15816.1万元,东源11992.4万元,和平3048.67万元,龙川3927.2万元,紫金4978万元,连平1600万元)。

当然,要深入把握河源教育创强的整体情况,还需深入河源市各县区,了解县区层面教育创强状态,看看各县区是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摸爬滚打”,写好教育创强这一在促进社会文明进程、创新地方教育生态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宏伟篇章的。

源城区:教育创强交出优异成绩单

“教育创强”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包含了一种深刻的逻辑关系,即由弱到强、变弱为强。理解今日教育之强,还必须看到昨日教育之弱。河源市源城区虽属中心城区,但创强前的教育现状是:教育历史欠债累累、区内学位极度紧张、城乡教育严重失衡。教育由此积累了一系列包含深刻矛盾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该区正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创强壮举,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创强成绩单。

源城区作为河源市中心城区,其教育创强对全市创强工作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而事实上,该区也确实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创强成绩单——

2010年8月源城区启动创强工作;当年12月,该区源西街道顺利接受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率先成为河源市第一批省教育强镇(街道)。

2012年,源城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区,比市政府原定目标提前一年,成为河源市首个教育强区。

2013年底,该区教育强镇(街道)覆盖率达85.7%,居全市县区之首。

2014年12月,全区100%街道成为省教育强镇(街道)。

如果深入了解源城区教育基础和实际情况,就会知道这份优异的成绩单来之不易。源城区教育局局长陈全安指出,源城区教育创强面临四个突出问题:教育历史欠债累积达1.3亿元;近年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区每年新增学生3000人,学位严重不足;新老库区移民安置后教育需求大;区内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差距大。教育创强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办学标准化、均衡化与优质化。而要实现创强目标,源城区就必须首先攻克上述难题。为此,从2010年以来,全区新开办了11所学校,其中公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5所,并扩建中小学校27所,增加学位20052个,有效解决了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投入资金19622万元对27所农村学校和老城区3所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改善农村学校与城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至于历史欠债,该区通过三至四年的努力,已偿还教育历史债务11012.65万元,其中农村教育债务已于2012年8月前全面偿清。

源城区以教育创强为契机,一边努力攻克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一边努力推进教育创强各项任务。通过几大措施,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一是建立了“政府主导,镇街主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创强工作机制。二是确立并实施了“1+7”创强工作思路(“1”就是以创强为龙头:创建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就是同步推进七项主要教育工作:推进中小学规划和布局调整工作、推进新建扩建学校工作、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推进强师工程及教育内涵发展工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三是建立了创强基建和装备工程项目“五统一”建设机制,确保创强工程项目科学规划、有效运行、规范管理和创强资金的安全及正确使用(五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要求,统一资金测算,统一招投标,统一联合验收)。四是建立了“以区为主,镇村分担,社会捐助”的创强资金筹措和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了创强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五是建立并实施创强工作督查问责机制。该区将创建强镇、强区的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各镇(街)、区直职能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在整个创建过程中,真正做到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六是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教育创强。该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捐资助学。2010年以来,全区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捐资办学和助学金额达1.58亿元。如雅居乐小学、雅居乐中学就是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7亿元建成后整体移交给区政府的。

通过教育创强,该区中小学校容校貌的变化程度及装备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全区所有学校都进行了穿衣戴帽工程:或新建、或改造、或修缮;校墙、绿化带“浓妆淡抹”,文化长廊“改头换面”;校园进行硬底化,尘土不再漫天飞舞,雨天不再泥泞。而该区下角小学、莲塘岭小学、高莲小学的校园则完全是重新规划设计、推倒重建。

全区所有学校都按标准化学校标准配备了仪器设备,装备了各功能场室,建设了校园网,班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此外,对运动场改造建设也达到了较高标准。比如全区中小学有运动场66个,其中塑胶运动场有55个,占83.3%。

源城区教育局局长陈全安指出,源城区教育创强具有两大亮点:

亮点一是:以提质扩容为创强主旋律,全区没有撤并一所村小。

亮点二是:实现欠发达地区高标准创强——校校标准化,班班多媒体平台,塑胶运动场达83.3%。

源城区教育创强总投入达8.1亿元。这场大规模、深层次教育创强为源城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该区正朝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新目标努力迈进。

连平县:河源教育创强“排头兵”

连平是一块红色土地,境内的九连山,是当年东江特委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老区人民曾经为推翻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作出过重大贡献。如今,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后辈薪火相传,该县教育创强呈现出火热蓬勃的局面。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毗邻江西省全南、龙南两县,辖13个镇。连平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贤才杰。

近年来,该县积极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教育跨越性发展,形成了“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中职教育特色化、社区教育本土化”的教育新格局。

2010年年初,连平县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列入全市第一批创建广东省强县的县区。该县提出了“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奋战三年,在河源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县,争当山区县教育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

该县多方筹资,合力创强。创建教育强县,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经费投入是保证。根据测算,要实现创强目标,连平县需投入3.8亿元,这对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来说,无疑是一道难解的“考题”。那么,如何筹资呢?和平县县委、县政府拓宽思路,采取了三方面措施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财政保障。县财政坚持政策上优先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政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

二是采用“七个一点”的办法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七个一点”即:积极争取省、市扶助一点,县里投入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融资借贷一点,建设方垫付一点。

三是“以奖代补”。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县财政为每个创强镇安排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对通过创强验收的镇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提前完成创强的镇给予100万元的资金奖励。

此外,人民群众是创强最大的力量源泉。该县县委书记、县长“上阵”筹资,带队拜访乡亲乡贤、造访老板,广泛开展宣传,以创强建设幸福连平的真情感动人心,以创强造福后代的善举凝聚民力,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关心创强、支持创强、参与创强、实现创强”的良好氛围。广大群众和乡贤纷纷捐资捐物支持创强。该县油溪镇中心小学的运动场征地问题搁置了20多年,通过宣传发动,群众迸发出极大的办学热情,镇、村筹措资金110万元,解决了征地问题,建好了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的运动场,并铺设了塑胶跑道。据统计,至2013年12月,全县共募集到创强资金达2800万元。

至2013年12月,连平县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累计达2.5亿元。

连平县教育创强把重点放在两方面:

——把创强突破点放在调整优化教育布局上。

一是正确处理学校布局调整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该县组织各镇干部、教师进村入户,通过召开村委会、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大力宣传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做好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通过举办规范化学校开放日、参观日活动,分批组织计划撤并的薄弱学校的村委会干部、学生和家长到规范化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功能场室和学生宿舍、饭堂,观摩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消除思想疑虑,让党政的科学决策变成群众的需求。

二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该县制定了《连平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连平县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从山区县实际出发,采取“一镇一策”“先建后撤,稳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三是创新布局调整模式,根据山区镇偏远、村庄零散、学生人数少等实际,在3个偏远山区镇建立了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欠发达山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2010年以来,全县共撤并薄弱学校45所,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把创强关键点放在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上

在抓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同时,该县致力抓好规范化学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育优化发展。

一是办好中心校。该县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出发点,把中心校办成全镇的教学改革中心、师资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管理中心,促进了中心校与面上小学分教点的协调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约1.9亿元用于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

三是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据统计,全县投入校安工程建设资金4695.5万元。拆建D级危房37幢,面积22328平方米;加固和维修C级危房35幢,面积22750平方米;新建11幢校舍,面积27578平方米。

2013年12月,连平县通过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成为全市两个最早实现创强目标的县区之一。

紫金县:知难而上的创强追兵

紫金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该县苏区镇是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镇,位于紫金县东南部边陲,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样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当河源市其他县区快马加鞭力争创强时,紫金县人民知难而上、充分发挥革命传统精神,当好创强追兵,体现出一股不服输的劲。

2011年,紫金县教育创强工作比较被动。截至2012年3月底,河源市通过教育强镇(街)有20个,其中源城3个,东源6个,龙川6个,连平5个,而紫金县仍没有通过验收的教育强镇,远远落后于兄弟县区。面对窘境,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对现实,积极谋求对策,在出台了《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紫金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的基础上,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工作意见》,将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列入各镇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内容,要求各镇在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创建工作,鼓励各镇提前创建时间。同时,调整了创强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执行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并在2012年5月召开全县创强加温鼓劲会,要求发改、环保、国土、住建、财政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并联推动创强工程。2012年,紫金县在教育创强战役中打了一场翻身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4个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2013年,他们乘胜追击,又有4个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2014年,再有紫城、黄塘、龙窝、南岭4个镇成功创建,累计有12个,占全县18个乡镇的66.7%,余下6个镇的各项工作正全力推进。

出台《紫金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资金分配和奖惩方案》,县政府投入比例高,奖补及时到位。截至2014年10月底,紫金县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教育倾斜,共拨付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元,占计划投入的70%。其中拨付通过教育强镇验收的8个镇奖补资金达2.7亿元,按进度情况拨付正在创强的镇资金0.5亿元。

至2014年10月底,该县已建设完小以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9所,占计划数89所的77.5%;已建设规范化镇中心幼儿园12所,占计划数18所的66.7%;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11504万平方米,占计划数144877万平方米的77%。

乘创强的东风,紫金县紫城镇党委、政府努力打造全镇学校的文化品牌,特意引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与惠州市东坡美术工作室联手,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在校园建筑物墙面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现场创作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恕、勇、悌等经典故事绘图,通过直观讲解,使青少年在学习、感知中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借创强的契机,所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都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完善了舞蹈、美术、艺术室。紫金县临江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英语课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通过音乐教学等方式展现趣味;理化课老师不再用黑板、粉笔向学生讲述“虚拟实验”,而是用仪器展示实验过程,学生也可以动手操作了;数学课的某些概念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演示而不再抽象,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让课堂45分钟更加有效。

东源县:大县办好教育

“上善之地,东源水城”——正在努力打造东江流域最美滨水城市的东源县,教育创强显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景,创强经验亮点纷呈。比如,“先建校,再筹资”,这是东源县义合镇创强的创新做法;“脸皮厚,手脚勤”,这是该镇政府领导、干部们在筹措资金过程中总结出的“游说诀窍”。

东源县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下辖21个乡镇。自2007年开展教育创强工作以来,全县共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10.54亿元。该县仙塘镇率先成功创建为河源首个教育强镇,为全县乃至全市创强工作提供了标杆和经验,现正努力打造现代化文化教育名镇。2015年1月,全县同时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验收,72所小学、27所初中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标准,占全县小学、初中的100%,县域内义务教育校之间资源配置均衡情况8项指标测算均达到教育部要求。开展创强以来,东源县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义合镇和柳城镇的表现尤为突出。

近年来,义合镇成功创建了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名镇,积极创建了“东江画廊·苏家围”国家4A级景区、广东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村庄规划建设改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先建校,再筹资”,这是义合镇创强的创新做法;“脸皮厚,手脚勤”,这是该镇政府领导、干部们在筹措资金过程中总结出的“游说诀窍”。从2013年7月份开始,由书记、镇长亲自带队到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中山和山东等地邀请义合籍的外出乡贤参加座谈会,同年10月邀请了在河源工作的外出乡贤和校友代表回到母校义合中学参加座谈会,邀请乡贤和居民到已经建好的学校参观并现场募捐,举行师生文艺演出回馈热心人士,得到了鼎力支持。据统计,全镇共召开了各类座谈会60多次、制作大型广告牌10幅、张贴悬挂宣传标语100多条、印发宣传单张8000多张、发送“创强”宣传短信2万余条、出版教育创强简报30多期、制作创强宣传光碟600多张等。他们利用群发短信,每个月发2条短信到居民手机上,汇报“创强”进度和资金缺额。每笔捐款到账,则由镇委书记、镇长亲自发短信致谢。目前,教育创强捐赠到位资金800万元。其中各村乡贤捐赠630多万元,企业单位捐赠110多万元,项目资金40万元,镇府及各站所干部捐赠20多万元。

义合镇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狠抓学校的软硬件建设。2011年至今,在中学投入了111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1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栋14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5000平方米的运动场,新建了校门、围墙、3个篮球场,重新装修了焕南教学楼和焕南图书馆等。在中心小学投入了1100多万元,新建一栋158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一栋1430平方米的师生宿舍和一栋366平方米的师生饭堂,对两栋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教学楼进行全面修缮,新建了校门、围墙,新建一个2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和2个篮球场,新建了400多米的排污排水管道等。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投入400多万元,重点完善了各中小学校、中心幼儿园的功能场室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建设。义合中学的赖凤群老师从自己读初中时算起,与义合中学结缘已近20年,看到母校的华丽转身,她亲身感受到了环境育人的成效,学生们有了充足的校园活动空间,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课外开展起各类兴趣活动,师生都乐在其中。校园环境的美化、学习兴趣的激发,让乡镇学校的校风学风愈发好起来,而好的校风学风,又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

柳城镇硅铁矿资源丰富,是一个“石英名镇”,是具有强大后发优势的新兴工业镇。镇党委、政府2010年提出省教育强镇创建构想,2011年制定《柳城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针对该镇教育发展存在的“硬件软(教育基础设施是全县最薄弱的乡镇之一),软件优(教学质量是全县较优秀的乡镇之一)”这一现状,把创强作为头等民生工程来抓。在资金筹措方面,打好“乡贤”和“校友”两张牌。2011年12月,召开柳城镇创建教育强镇(企业)座谈会,近40名镇属石英企业的企业家全部应邀参加,纷纷慷慨解囊,现场共筹集资金1082万元。2013年元旦,柳城镇在柳城中学举行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捐赠仪式暨表彰大会,镇内企业老板、乡贤、柳城中学校友、社会热心教育人士等1000多人参会,现场捐款2000多万元。在这些无私奉献的热心人中,一名生活并不宽裕的普通外来环卫工人姚佰群认捐3000元,这一笔钱远高于他1200元的月收入,而且可以帮助他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庭开销,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据了解,创强期间,柳城镇累计投入4500多万元,对全镇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使全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由全县最落后一跃成为全县最完善,成为东源县乃至河源市的创强样板,是2013年全市创强现场会示范点。

创建教育强镇必须坚持走均衡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柳城镇高质量地普及了基础教育,近年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99 %,小学毕业率100%、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6.5%、升学率90%。柳城还投资350多万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从制度上加大了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保证了办园质量,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在成人教育方面,建起了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如今,柳城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达到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标准。该镇还充分利用新建的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镇文化广场及各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和平县:教育创强创出"文化软实力"

与其他地方相比,作为经济欠发达、教育底子薄的山区县,和平县的教育创强少了那么一份显性的速度;但与教育创强一起生长起来的文化育人特色,又让和平县的教育创强多了那么一份文化的味道。

和平县公白镇倡导“致公处世,明白为人”的育人思想,以德为首,以教为主,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创新学校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公白中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试行“梦想课堂”模式,先后开展了学生学习习惯教育、“写方正字,做正直人”书法比赛、教师优质课比赛、青年节男生篮球女生拔河赛、青春励志教育讲座等活动共42场次,参加人数达4500多人次;中心小学开展了争做小记者、我做文明礼仪小主人、尚尊家人助学、安全知识竞赛、少年宫我做主、乒乓球比赛、花样跳绳等活动共36场次,参加人数达2400多人次。

这是和平县教育创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普通缩影。在推进教育创强过程中,和平县倡导文化育人理念,大力实施“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了“经典文化育人”“客家传统美德育人”“红色文化育人”“社团文化育人”“生态文化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形成城乡共育、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局面。

自2010年教育创强启动以来,和平县已完成投入5亿多元,已有青州、优胜、大坝、上陵、长塘、浰源、彭寨、公白、古寨等9个镇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验收,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占全县乡镇总数52.94%,下车、东水等两镇通过督前检查。与其他地方相比,作为经济欠发达、教育底子薄的山区县,和平县的教育创强少了那么一份显性的速度;但与教育创强一起生长起来的文化育人特色,又让和平县的教育创强多了那么一份文化的味道。2010年,是和平县教育创强启动之年,也是和平县文化育人理念生成之年。而随着文化育人理念的生成与践行,和平教育得以从内涵上获得全面提升的动力,从而为和平县教育创强工作提供了内源性的长效支撑。如今,文化育人业已成为和平县区域教育特色品牌,成为和平县教育创强的重要推力与闪亮标志。

以校园社团工作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常规校园社团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和平县中小学,常规社团(共青团、学生会、团委会、少先队)工作成为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部分。二是强化特色校园社团工作,引领学生多元发展。在全县中小学700多个校园社团中,除常规社团80多个外,其他600多个均为特色社团,因此,特色校园社团是校园社团的主要力量。三是抓好校园文学社工作,校园文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县中小学有50个文学社,社员近万人,是最为活跃的一种社团。四年来,全县中小学文学社每年出版460多期文学社刊,共刊发了15000多篇优秀文章,参加文学活动人数多达5万人次。全县中小学文学社均实现一社至少一刊,个别实现一社三刊,如福和中学福风文学社下辖《福风文学》《福风文摘》《福风周报》等;和平中学山鹰文学社下辖《山鹰》《和中校友》《和中人》等。

以各项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文化活动数量和质量。文化活动是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为此,该县积极搭建各种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近几年,全县中小学每年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均超千场次,人均参加5场次以上。

以学生养成教育为抓手,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一是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包括《弟子规》《文明守则》教育活动等,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组织客家文化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客家人“勤俭和忍”文化传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三是推进阳明文化育人,充分利用“知行合一”智慧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四是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利用各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和实践活动。

以教师培训中心为抓手,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一是建立教师培训中心,拓宽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学术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发展保障。二是加强校长培训,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情商训练营培训、国家级培训、公派出国培训等。三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培训等。四是加强实验员培训,组织全县中小学实验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五是建立师德业务档案,健全教师成长管理,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以县级教研中心为抓手,加强教研文化建设。一是建立县级教研中心,抽调精干教师组成教研教改工作团队,强化新课程改革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课题研究,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大课题、小课题、微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胆探索符合山区学校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导学案模式、“136模式”、“三段六节模式”以及梦想课堂模式等。

以教育机制管理为抓手,加强管理文化建设。一是以“星级教师”评选为抓手,调动教师积极性。组织各校评选“星级教师”,严格按照本校教职工总数的10%比例评选校级“星级教师”,由学校给予每人奖励3000元;组织县级“星级教师”评选,每年评选100位,由县给予每人3000元奖励;每两年评选一届“星级骨干教师”,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奖励。二是以学区联动进步为抓手,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将全县17个乡镇分成6个学区,每个学区4-8所学校组成一个学区交流单位,利于学区内部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建立学区联动机制,定期举办学区教师交流、教研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探索学区内部教师交流机制,实行“定编制,定岗位,竞争上岗,合理优化”,盘活学区内师资,有效解决了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三是以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结合教育创强内涵建设需要,修改完善文化育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机制,完善校长年度考核机制,增添了学校发展的内力,激发了校长们的创新能力。配套出台教研文化建设奖励细则、社团文化建设奖励方案、宣传工作奖励方案等等,促使各项工作得到更好落实,各项制度得到更好执行。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