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2015-03-31刘长喜
刘长喜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文化素质
一、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2700多所各类体校,参训人数超过7万(若加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人数则高达80多万).平均每年向专业队输送4000余人。而如今全国20多个省市参加系统训练的青少年不足3000人,这说明原有体制与时代发展不能同步.学训矛盾、择业矛盾、升学矛盾困扰着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体育系统自办的运动技术学院或进修学院以及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大部分二三线运动员由这类学校培养;二是由省市体育局主办的普通中专,即业余训练层次的体育运动学校,以及部分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三是部分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是从省市体校和部分一二线退役运动员中选拔的运动员。这3种培养形式下的运动员都肩负着训练比赛和文化学习的双重任务。由于运动训练的规律、特点与文化学习存在矛盾同时社会对人才素質的高要求,使得运动员、教练员及家长的心态、动机与目标复杂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危机及人才的匮乏。
图1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图
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缺位
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成立,我国竞技体育被纳入一体化管理体制之中,正是在这种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实现奖牌总数第一,中国竞技体育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举国体制下,青少年运动员从小就被挑选送入体育运动学校集中进行体育训练,他们的文化教育是由国家包办,采取由体育系统自办的形式,脱离了普通的教育体系。在不完善的教育环境下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着特殊教育,使青少年运动员脱离了正规的文化教育环境,学习的效果受到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走“体教结合”之路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推行起来却很难,由于一些教练员对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且存在强烈的功利心理,“体教结合”往往是流于形式:“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结果使一些青少年运动员靠牺牲文化课的时间来出体育成绩,到退役时文化却停留在小学水平。曾经打破世界记录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直言:“我现在只有不到小学三年级的文化,连拼音都不会”,她最后只能去做“搓澡工”。而当部分运动员借“冠军”的光环进入高校以后,文化积累的先天不足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更高文化水平的要求使其很难掌握所学课程,走出大学校门的他们也只有“学历”而没有“学力”,何谈竞争力?究其缘由,无非是在运动员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相关制度的有效约束,导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没有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认识误区
一直以来,由于部分教练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在运动员培养中“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广东省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训练课重要的教练员人数占 29.8%,而认为文化课重要的只占 27.4%;在实际训练中,17.3%的教练员侧重训练课,而侧重文化课的比例仅仅是11.2%;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只占到 8.4%。此外,由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生活和思想的单一,往往忽视了对退役后就业的考虑,因而没有出路问题的忧患意识,也就不会积极地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竞争力(特别是年轻的运动员)。长期以来,他们误以为只要搞好训练,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就是重中之重。由此,使得众多青少年运动员在业余训练阶段就荒废了学业。
(三)学训矛盾
文化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教学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而青少年运动员经常需要外出训练和参加比赛,无法遵循这些规律。尤其是1998年竞赛体制改后,竞赛频率增加,经常安排在正常教学期间,时间长短不一,因此班级人数流动性大,各班的学习人数不固定。
在现有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下,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比赛,因此挤占学习时间不可避免。在目前社会环境和社会评价标准下,受“唯成绩论”的直接影响,青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会相应增加,学习时间则更少。但是青少年运动员所用的基础课程的各科教材均为全国统编教材,和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教学内容和难度并不低,而他们上文化课的时间却大大少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很难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
三、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仅对训练的全过程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优秀运动员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教练员的高度关注。
(二)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所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十分严重,这制约着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发展,主要体现在体制缺位、认识误区、学训矛盾等影响因素。
(三)要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教体结合”的基本思路,完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规范、引进监督制度,引导提升教练员思想认识,科学分配学训时间、加大经费、师资投入,创新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 马怡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4:124-126.
[2] 吴秀华.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8-9.
[3] 李先国,孙麒麟,毛丽娟,李忠斌.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3:17-20.
[4] 束一鸣,徐志平.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05:15-18.
[5] 陈庆熙,陈荔妮.中国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素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117-120.
[6] 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刘海元.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4+51.
[7] 李博,杨譞.沈阳市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02:126-127+130.
[8] 马红梅.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实现[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182.
[9] 杨洁.辽宁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
[10] 黄信德.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3.17:304-306.
[11] 黄琳,吴希林.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对比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1.06:84-88.
[12] 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03:1-4.
[13] 李越.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进展[J].才智.2012.20:183-184.
[14] 李杰.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2:181-182.
[15] 郭春燕,赵培军.社会转型期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要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