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指导才是有效作文教学
2015-03-31吴勤
吴勤
最近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学会概括事例》,让我对作文有效教学有了一点感悟。
所讲评的作文,题目是: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少,但普遍存在而又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是运用事例论证时,不会概括事例——叙述性文字冗长,议论性文字不足。通过和一些学生及初中语文教师交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还保留着初中写简单议论文(观点加事例)的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将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概括事例。
教学主要步骤如下:
一、范例呈现(分别选自两个同学作文中运用事例论证的文段)
A.一天放学,张丽莉老师同平常一样走出校园,在校门口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同学正走在马路中间,而此时后面一辆货车正向他疾驰而来。张丽莉此时什么都没想,冲上去推开那个学生,但自己却被卷入了车轮下。结果是,那位学生没事,张丽莉老师却失去了双腿,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才保住了性命。曾经有人采访张丽莉,问她说:“你后悔吗,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张丽莉回答说:“不,这是我的责任。”是啊,正是因为这一份责任心,那位学生才能平安。也正是由于各界人士的责任心,张丽莉老师才得以保住生命。
B.培养社会责任感,便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春晚小品《扶不扶》呈现了当今的社会风气,人人自危,怕受诬赖,所以有了“小悦悦”事件。可你是否想过,若是自己的亲人摔倒了也没有人扶,自己该有多心寒。《今日说法》曾报道过一名公交司机在行驶过程中见前方有一老人摔倒在地便停车去救助,后反被诬赖撞人的事件。司机难道就没想过会被诬赖吗?但他不怕困难,勇于救人,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二、阅读讨论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中叙述性的文字和议论性的文字。
2.这两段各举了几个事例进行论证,每一个事例各用了多少叙述性文字?
3.对照自己的作文,你在举例论证时,每一个事例,各用了多少叙述性文字?
4.你更认可上面哪一段的事例叙述,为什么?
5.比较这两段对事例的叙述,你得到哪些启示?
三、归纳小结
1.本次作文的通病:不会概括事例——使用事例论证时,叙述性文字冗长,议论性文字不足。
2.初、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不同要求:初中,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高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3.评判一篇文章体裁的重要依据之一:看这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否占到全篇篇幅的3/4以上。如是记叙文,文中的叙述性文字必须达全篇篇幅的3/4以上;如是议论文,文中议论性的文字必须达到全篇篇幅的3/4以上。
4.记叙文中的叙述与议论文中的叙述的区别:记叙文中的叙述必须尽可能地具体、生动,议论文中的叙述则力求简练、概括。
5.写议论文运用事例论证时,对每一个事例的概括必须控制在50字左右。
【注】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学习B段举《扶不扶》与“小悦悦”两例的方式,尝试运用议论性文字举例(此为更高要求,可另课指导)。
四、训练展示
1.巩固训练
(1)将A段对事例180多字的叙述概括为50字左右。
(2)将自己作文中每一个超过60字叙述的事例概括为50字左右。
2.成果展示
各小组(4-6人)推荐出最佳的概括文字全班展示,师生共评。
整堂课下来,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意犹未尽。从最后的“训练展示”环节看,大多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例”的能力,基本实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作文讲评课。
这堂作文讲评课之所以有如此实效,关键在于它立足“过程指导”,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过程指导”作文课。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言语实践活动。”既然是“实践活动”,“过程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过程指导”,就作文教学而言,即是通过研究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引导学生发现写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探寻切实有效解决办法的一种教学活动。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中考作文切题的一种方法》及福建省永安一中特级教师范纯正《论钩——论据之后的分析方法》两节“过程指导”作文课,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郑桂华教授通过研究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发现作文“切题”或“不切题”的缘由,让学生掌握作文“切题”的一种方法;范纯正老师通过研究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发现作文事例和观点“交融”或“隔离”的原因,让学生学会“论钩”的技法。
笔者这堂作文讲评课,将“不会概括事例”这一学生普遍存在而又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确定为突破目标,通过学生作文中的典型范例(失误、成功各一)引导学生探寻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又通过修改典型失误文段及自己作文中失误文段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了“概括事例”。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老师们当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毋庸置疑,立足“过程指导”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颇为直接、有效的途径。而要上好“过程指导”作文课,最大可能地发挥“过程指导”在作文有效教学中的作用,一般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潜心研究学生作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潜心研究学生作文,才能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过程指导”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准确锁定指导目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每一次习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教师必须从中锁定学生普遍存在而又最为突出的某个薄弱环节,以此为突破重点,确保每一堂“过程指导”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单一集中,让学生“一课一得”,真正学有所获。好的“过程指导”作文课莫不如此:郑桂华老师《中考作文切题的一种方法》一课,唯一且贯穿整堂课始终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切题”的一种方法;范纯正老师《论钩——论据之后的分析方法》一课,唯一且贯穿整堂课始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论钩”的技法。
3.精心选择典型范例
最能打动一个人心灵的,可能莫过于身边的典型。所以,无论是暴露学生作文薄弱环节的失误范例,还是个别学生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教师最好都从学生该次习作中选择,让学生从同学或自身汲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误的教训,获得最切身的体验。如本人《学会概括事例》一课,所选取的失误范例和成功范例都来自学生作文,学生们课堂上炯炯有神的目光,足以体现他们对这两例的兴趣与关注。
4.切实点拨方法技巧
“过程指导”,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寻得写作过程某一环节的方法或技巧。为此,教师就必须通过典型失误或成功的范例,引导学生去发现失误的原因,探寻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或技巧越具体越好,可操作性越强越好。比如,郑桂华教授在教给学生作文“切题”的一种方法时,就引导归纳出“文中出现(直接或间接)‘标题或‘标题关键字眼不少于10次”的切实而又好操作的技巧;而本人在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事例时,也提出了“概括一个事例字数控制在50左右”的具体要求。
5.适当安排巩固训练
“实践出真知。”再好的方法技巧,都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方能熟练运用。因此,“过程指导”作文课,师生共同寻得相应的方法技巧后,必须趁热打铁,安排适当的训练,以此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巩固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技巧的能力。比如范纯正老师,在教给学生几种“论钩”技巧后,就及时让学生根据所给观点、事例进行“论钩”实践,学生较好地巩固了运用“论钩”的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连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