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影寻踪聚类法对中国省域幸福感的统计测评

2015-03-31宋海荣

经济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幸福感

宋海荣

摘 要:通过探索中国省域尺度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2年的数据为例,经比较分析,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六方面构建一套基于宏观层面的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和聚类方法,对各省的幸福感进行评价分析和分类,为政府举措采取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幸福感 评价指标 投影寻踪聚类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023-03

一、引言

幸福感作為一种主观感受,受时间、信仰、社会环境等交织影响,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测定和评价。当前学术界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主观层面从心理角度分析人们的幸福感的认知情况,研究幸福感的理论构建、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另一类是研究个别因素,如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健康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对现有的居民幸福指数进行修正。幸福感作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其评价分析有诸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从侧面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幸福感的评价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满意度的适应性。

二、相关文献综述

幸福感从最初的心理学领域逐步走向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随着幸福感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对幸福感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一是幸福感定义及影响因素。康君强调基于客观角度,内在个体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幸福感受。苗元江,陈浩彬等将社会幸福感的结构分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公民契约与亲社会行为等维度。二是幸福感评价体系。刘向东等提出了“幸福圈层理论”,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由近及远的五个圈子,强调了各影响因素的亲疏程度;郑方辉分别从狭义广义出发,通过层次分析法提出包括个人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政府因素、其他因素五项一级评价指标及下设九项细化的评价指标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但是影响因素不够全面且采用专家会议于专访的方式确定权重可靠性不强。三是实证研究。魏芸菲等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幸福指数进行评价;张学志,赵长林,陈文华等,对某省市某年,如广东、云南、成都等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看出,在幸福感涵义、概念模型、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和较为丰富的成果。就实证研究而言,国内学者多以某一地区某一年为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距离综合评价等进行幸福感的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但由于幸福感本身涉及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间关系较为复杂,对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幸福感方面所采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区域划分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宏观层面,符合中国国情,易于操作的省域幸福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对我国各省幸福感进行分析评价,并对空间格局进行划分,从而为政府采取各项举措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献[1]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状况及环境状况六大方面,从中整理遴选出44项评价指标,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宗旨,具有全面性、可操性、可比较性,可以作为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考虑到:一是“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是一个相对指标,且由于流动人口的存在这个指标有着较大的偏差,所以将该项指标换为“15岁及以上文盲比重”;二是人们的幸福感受除了受绝对收入水平影响外,还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作为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相对指标。基于以上两点,结合指标的可获性原则、权威机构典型指标的高频性原则、同类指标选择学校最优原则等,形成代表性强、相互独立的指标体系。基于此,构建宏观层面省域幸福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研究思路及理论模型

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2004-2012年的数据为例,进行省域幸福感的评价。构建了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对构建指标体系进行降维,然后对六类指标数据进行投影寻踪聚类,进一步进行空间结局分析,最后对各类区域幸福感差异做出解释并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包括:

1.指标归一化。将X*ij表示为第i个省第j项指标的取值,得到样本集为{X*ij│i=1,2…,n;j=1,2,…,p}。其中n表示所选取地区的总个数,p表示评价指标数量。然后分别求解第j个幸福感评价指标值的最大值maxiX*ij和最小值miniX*ij,利用如下公式:

对正向指标,归一化公式为:

对逆向指标,归一化公式为:

2.指标降维。采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降维投影(DPS软件),将每个地区9年12个指标值降维为1年的12个指标的指标值,以便对每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

3.投影聚类。本文将每个指标的投影寻踪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分别探讨全国各省域幸福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划差异,并对政府工作提升方向提供参考意见。

4.结论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2004-2012年全国30个省12个指标的数据(共计3240个),并将其作为研究样本。

(二)投影寻踪模型分析

以北京为例,首先将其2004-2012年9年间的12个指标数据按要求导入DPS软件,启用“其他-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功能,得出北京的最佳投影方向=(0.0503,0.2988,0.0668,0.4894,

0.7328,0.2148,0.3422,0.0901,0.3056),以及投影值(1.2991,1.8140,

1.7772,1.4276,1.1243,1.0764,0.9531,1.3400,1.8933,1.1166,1.4478,0.9357)。同理,可得到其他省市2004-2012年幸福感的投影寻踪评价值。介于版面问题,表2只列出部分结果。

(三)聚类分析

将上述结果按照要求导入SPSS软件,启用“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功能,然后对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选择,在“聚类方法”一栏选用“类平均法”聚类、在“区间”一栏使用“马氏距离”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聚类图分析,将30个省(市、自治区)幸福感模式划分为六类。

第一类: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众所周知,这3个地区同为直辖市,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水平高,各种医疗健康体系都属于全国前列。正因为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各地人们跻身京津沪,带来的全面的竞争压力以及过度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拉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第二类:包括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内蒙古。除内蒙古地处内陆外,其余省份均位于东部沿海。经济水平仅次于京沪津地区,物价指数相对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相对较高,环境因素较好,人口适宜,竞争压力小,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较高。

第三类:包括湖北、四川、重庆、陕西。这些省份属于中部稳定发展地区,既有相对稳定的工业基础,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教育事业的逐步完善,医疗机构的迅速增加等政府做的相关努力都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

第四类: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新疆、广东。在经济因素和社会设施方面广东与第一类趋于一致,但广东省汇聚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破坏严重。加以大量的流动人口,工作压力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广东在经济方面的优势。而其余省份主要以传统重工业为主,地理位置趋于东北部和中西部,有着与外地经济交流的先天不足,在公共实施建设、就业、住房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第五类:包括河南、海南、江西、河北、广西、湖南。这些省份经济基础水平受地理條件限制及国家政策倾向等方面的影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第六类:包括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宁夏、安徽。安徽省虽属于东部省份,但其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城市化水平不高,使安徽幸福感低于相邻省份。其余地区均位于西部,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落后,社会保障程度低,医疗卫生情况差,教育水平低,但是环境优良,形成这些省份独有的幸福感。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现有幸福感评价体系不完善,省域幸福感评价几乎空白,通过投影寻踪和聚类将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构建一套基于宏观层面、适用于中国的各省域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的2004-2012年的幸福感水平进行了投影寻踪,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类幸福感趋于一致,第二三类幸福感趋于一致,第四五类幸福感趋于一致,第六类幸福感趋于一致。

第一类的经济状况虽然高于第二三类,但是在环境、交通网络、就业压力、收入差距等方面明显差于第二类。所以应该提高环境质量,优化交通网络,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人才使用策略,均衡发展。

第六类相较第四五类环境状况很好,但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明显较低。适当调整工农业结构,引进资金支持,优化布局。国家应加大对该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其医疗水平,教育文化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投影寻踪聚类结果反映了目前各省域幸福感水平较为可观。各级政府应重视环境质量,改善城市景观面貌,在重视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内需增长。同时,政府还需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等,从全方位多格局出发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黎昕,赖扬恩,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1(5)

[2] 魏芸菲,凌济民,陈烛蔷,王学军.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对我国各个地区幸福指数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3] 刘向东,陶涛.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幸福圈层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5)

[4] 康君.幸福涵义与度量要素[J].中国统计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