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始典学之路
——学习李定仁先生的教育思想
2015-03-31李泽林
李泽林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终始典学之路
——学习李定仁先生的教育思想
李泽林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李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他将教育融事业、科学和艺术于一体,为我国教育战线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力量,为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李定仁先生虽已退休在家,但仍然不忘对教学论学科发展与青年教师成长的关注。梳理李定仁先生关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本科生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以及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教育思想,对今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李定仁;学科发展;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
2011年底,教育学院要我去做学院部分已离休老先生们的深度访谈,希望通过老先生们口述的方法了解并梳理教育学院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定仁先生的访谈过程中,有三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一是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科的发展,二是本科生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三是研究生培养。当然,李先生作为承前启后的我国“第二代”[1]教学论研究者,其教学论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著书立说的学术专著与论文中,还有一些尚未通过正式的媒介表述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认真研究。
一、学科发展与兴潜
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体制的制约和管理者的影响,更与本学科的研究者密切相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学科的发展几经波折,形成和发展为今天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实属不易。在李先生的口述中、在多次为全院师生员工作报告中,李先生饱含深情,对学科发展的历史如数家珍,对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科发展的声誉视为珍宝。在回顾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的历史中,李先生将之分为兴起、衰亡、恢复和繁荣四个阶段。[2]
在教育系的兴起阶段(1949—1965年),教育系在全校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起点高、专业多、师资力量雄厚,当时有著名的八大教授, 如胡国钰、刘问岫、李秉德、南国农、萧树滋、王文新、王明昭、杨少松等,这些教授在全国师范教育界都很有影响。
在教育系的衰亡阶段 (1965—1977年),特别是1965 年,学校决定撤销教育系,成立了两个教研室,一个教研室独立存在,担任一些科研任务和公共课程的教学,一个教研室有一小部分人就合并到政治系。
在教育系的恢复阶段 (1978—1996年),“文革”以后, 教育系得到恢复, 但非常艰难。在这10多年当中,教育系创办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四个专业;争取了教学论、教科法、外国教育史和心理学4 个硕士点, 1 个教学论博士点。可以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使教育系得以恢复元气。
在教育系的繁荣阶段 (1996 年至今),这一阶段就是在系所合并的基础上, 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后来进一步整合成立教育学院,学科发展得到了长促的发展。
从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过程来看,教育学院学科发展历经沧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院仍然大师云集。如今我们的教育学科,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同一学科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关注学院的发展历史的同时,其实也在关注学科的发展历史。就教学论学科的发展而言,李先生是非常注重教学论研究者的历史学习的,在其《教学思想发展史略》一书的序言中引述了吕型伟先生的话语:“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知道巨人是谁?他的肩膀在哪里?”因此,“要学习一点教育史,主要是教育思想史,特别是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代表作。”[3]进一步强调了读史的重要性。李定仁先生延续了李秉德先生和他自己主编的《教学论》的系统论思维方式,从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评价十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教学论的相关要素的历史,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一条学科发展的线索,这对修读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李先生和徐继存教授主编的《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课程论研究二十年》,为国内研究者梳理自1979年以来教学论的研究概况,更从全学科视角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的“学科地图”。2010年,王鉴教授在此基础上带领我们整个学科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梳理2000年以来《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和《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将近30年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沿续起来,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史,进一步奠定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教学理论的学术传统。
记得我在2013年后半年,受学院推荐参加对口支援项目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访问学习。当时王本陆教授的一席话令我颇受鼓舞,他说,“每年全国各地来北师大访问的人很多很多,但作为全国教学论研究的‘三大重镇’之一的西北师范大学派青年教师来访问学习还是第一次,足见西北师范大学对学科建设的重视。”说实在的,这种来自本学科“局内人”的高度评价,使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教学论研究者颇感自豪。这也是我们教学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研究者给我等后生们积累的宝贵财富,使我们西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更有话语权和尊严感。
二、本科生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
记得2009年12月,教育学院在全校率先举办了全院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大赛,在颁奖总结的那一天,李先生通过对教育学院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学科兴潜的沉思,为全院教师作了题为“教学工作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激情的事业——谈高校教学特点与青年教师成长”的报告。
在报告中,李先生结合自己从师以来的经历,引经据典,讲到了“文革”前高校是怎样培养青年教师的,并强调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当时青年教师培养,要配指导教师,要制定三年的培养规划,打好理论基础,严格规范教学训练,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敷衍,不可等闲视之,三年达到计划水平后方可上讲台授课。当然,面对如今科学研究与教学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李先生明确了“教学为本,科研为体”的思想,强调本科教师的重要性和教学为先的思想。但与此同时,李先生也强调教育科研要“学以致用”,科研要用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不能将教学和科研分开来。为此,李先生鼓励青年教师要多到中小学走走看看,要进学校、进课堂,要研究问题,更要发展教学。
对于教育学院的教师来说,李先生当时这样认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全校的师范生,要对全校的师范生传道授业解惑,要对全校的师范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还有现在开发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等,其涉及面广、影响大,本科教学轻视不得。因此,李先生从教育学院发展兴潜的口述史中讲述了本科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与严肃性。他说,教育系的发展经历“我基本上都参加了,所以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个过程讲一讲。它有很多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个经验教训的一根主线是什么呢?就是师资队伍的培养问题……如果你的课上不好,并不是你张三的个人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学院的招牌的问题——你的这个招牌还能不能存在下去?如果说得更大一点就是整个师资力量培养的质量问题,因为你培养的师资是将来要当老师的。”[2]
显然,在大学教学颇受非议的今天,李先生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和本科教学的思想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尤其高师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生的培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先生从教50余载,指导研究生20多年,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50多名,很多研究者已经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担任各院校教育学院或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领导职务。每年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时候,李先生都会给新生做“研究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任务”的报告。李先生认为,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大体分为四阶段,即课程学习阶段;选题与开题阶段;研究活动阶段和论文答辩阶段。[4]
第一阶段,课程学习。要通过本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在具有本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加宽。因此,在课堂讲授与自学的关系上,要以自学为主;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上,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在系统学习与专题研究的关系上,要以专题研究为主。
第二阶段,选题与开题。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而且带有战略意义的一步:选题可以规划研究方向、选题可以启动科学探索的机制、选题可以预测研究成果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如何选题呢?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比如知识基础、学术兴趣、单位条件等来确定。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选择课题、通过总结经验选择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选择课题、通过学科交叉的空白领域选择课题。
选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描绘整个研究的过程,设计课题研究的蓝图,也是今后对研究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检查的依据。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来说包括如下方面:说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说明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现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献综述。说明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提纲;说明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第三阶段,开展研究活动。研究生首先要学会调查研究,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和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为毕业论文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当然,研究生还要学会开展教育实验;还要学会搜集和分析资料。在搜集和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要对这些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学到一些新的见解和研究思路;从前人走过的弯路或教训中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从前人的许多争论和讨论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因此,在搜集和占有资料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分析资料,随时随地要问一个“为什么”,用实践去检验前人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这样,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研究活动最后,就是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初稿完成之后,要反复进行修改。一要修改论文的篇幅和结构,坚决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把留下的内容按次序安排妥当,力求使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突出,论点明确;二是要修改论文的观点和提法,在修改时特别要注意论文的观点是否明确,分析是否深刻,论点和论证是否典型和有无说服力,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等等;三是要修改论文的文字,找出表达不够准确的句子和用得不够妥当的词语。总之,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之后,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第四阶段,论文答辩阶段。论文答辩阶段是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全面总结,是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在论文答辩前夕,研究生事先要对自己提交的毕业论文作一个自我评估,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研究生对自己提交的毕业论文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呢?我们说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读性。总之,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读性,是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中,这些方面的要求应该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李先生是令人敬仰的大师,在教学论学术领域影响巨大,也是我等后生们学习的楷模,他的教育情怀与育人之道是我们学习、借鉴与研究的宝贵财富。李先生认为,“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永不懈怠。”[5]本人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原住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也为此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能够跟着博士生们聆听李先生的讲座。最为重要的是,我也常常受我的导师李瑾瑜教授和王鉴教授的嘱托,有机会去李先生家里看望李先生。每次到家里的时候,李先生总会让我和他一起坐在长沙发上,距离很近地聊天,时而亲切交谈,时而片刻沉思。而且,每每离开李先生家的时候,李先生都会给我送一些杂志和学术专著,并叮咛我说:“这些杂志里的案例很好,你回去好好看看,你教学的时候用得着……这些专著是别人寄给我的,你回去好好看看,关注教学论研究的走向。”每每见到李先生,总能激起我内心对学问的澎湃之心、敬畏之心,并激励着我一心向学。如今,李先生八十大寿,并将步入耄耋之年,我也本应该在场为先生祝寿,但因我赴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学习交流的时间与先生寿辰时间冲突而不能前往。在此,惟愿先生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1] 王鉴.切问近思之道——略论李定仁先生的教育思想[R].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08-15.
[2] 李定仁.教学工作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激情的事业——谈高校教学特点与青年教师成长[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3] 吕型伟.要学点教育史[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4] 李定仁.研究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任务[R].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报告,2012.
[5] 2007年第三届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定仁先生.http://www.nwnu.edu.cn/Article.do_id=3937.html(2015-08-13)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Trail of a Lifelong Learner——Studying Li Ding-ren’s Education Ideas
LI Ze-lin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or Northwest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Li Ding-ren is a famous expert in teaching theory in China.He has integrated education into career,science and art,cultivated an academic backbone force for our education,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i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Mr Li has retired,but he is still concerned with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This paper sorts out Mr Li’s education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s i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undergraduate teaching,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and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which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fu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Li Ding-ren;discipline development;undergraduate teaching
2015-08-25
李泽林(1975—),男,甘肃秦安人,博士,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农村教育以及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培训等
G 40;G 65
A
1674-5779(2015)05-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