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仁先生教育艺术与教学研究述略
2015-03-31潘洪建
潘洪建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时逢西北师大李定仁先生诞辰80周年,笔者在先生门下求学多年,对于李先生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思想言行、道德文章与人格风范,有着较多的感受与认识,在此之际,仅对先生的教育艺术与教学研究做一简要回顾,期望引发对李先生教学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李定仁先生教育艺术
(一)严谨清晰,深入浅出
先生施教,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给弟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其显著特色主要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问题为经,彰显思维的深度。师从李定仁先生多年,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专题研究课。先生将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问题 (专题),进行专题讲授,指导我们围绕专题开展学习与研究活动。在他讲授的 “教学论研究专题”一课中涉及的专题主要有:西方教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的本质、作用与目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这些专题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将我们引入学术的前沿,对我们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今天,我也带研究生、博士生,向先生那样,亦开设类似的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硕士研究生不同的是,我们在上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享受博士生的部分待遇。先生充分利用西北师大教学论学科优良的学术条件与研究气氛,安排我们与博士生 (王嘉毅、曾天山、巴登尼玛、徐继存、李瑾瑜、张铁道等)一起上李秉德先生与李定仁先生开设的 “教育专题研究”课和胡德海先生开设的 “教育学原理”课,参与博士生们的讨论,直接与博士生面对面,感受教育学和教学论研究的前沿气息,这种学术陶冶,我们倍感幸运,受益匪浅。
2.历史为纬,呈现思想的广度。李定仁先生早年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的经历对先生的教育风格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先生讲课博古通今,他对教育史特别是外国教育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历史发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的讲课严谨朴实、广征博引、深入浅出,令弟子们心悦诚服。如 “关于教学过程的实质”的讲授,首先介绍历史上教育家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如柏拉图、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乌申斯基、拉伊、格式塔学派的教学过程观,接着分析了现代教育家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如杜威、桑代克、布鲁纳、前苏联、德国交往教学论的观点,再对我国有关的教学过程实质观点进行评析,最后阐发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先生指导弟子们将专题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出版了系列成果。在先生开具给我们的读书目录中,中外教育史的书籍占有相当分量。正是先生当年的影响,研究生毕业后,我也留心教育史,对教育史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以课程史为专题,我组织扬州大学教科院的同事们开展小学课程历史发展的研究,主编出版了 《小学课程史研究丛书》一套 (供5卷),涉及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社会科五个科目,全面梳理、评价了我国1949—2009年60年来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获得学界好评。该项工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院申报二级学科自设博士点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也被遴选为该博士点的指导教师,这的确归功于先生当年的影响与教诲。
附:“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笔记目次 (“教学目的”部分)
第三讲 关于教学的本质、作用、目的
三、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在学校中的作用
1.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是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形式的依据
3.是评价教学的标准
4.便于因材施教
(二)教育史上关于教学目的的主张
1.培养能力。形式教育派,洛克、裴斯泰洛齐
2.传授知识。实质教育派
3.知识、能力。第斯多惠
4.知识、能力、道德。凯洛夫
(三)现代教育家关于教学目的的主张
1.强调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
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3.传授知识、技能,发展非认知因素
4.综合完成德、智、体多方面的任务
(四)国外关于教学目的的提法
1.前苏联
2.美国
3.日本
(五)关于教学目的的一般趋势
1.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重视基础
3.重视能力培养
4.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5.重视个性培养
(二)求真务实,质朴练达
在求学期间以及后来的交往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李定仁先生的学术影响与人格风范:求真务实,质朴练达。先生早年从军,有过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退伍后上大学,后留任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他在长期从事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中,自强不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扎根西北,无怨无悔,形成、铸就了 “求真务实,质朴无华”的风格。先生的道德文章、教书育人,处处体现求真务实,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趋势,探寻教学活动的内在法则,脚踏实地,不写空洞难懂的文章,不说空洞无物的大话、套话,实实在在地开展教育活动和从事学术研究。先生的语言表达朴实简练,不故弄玄虚,他常常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阐发对问题的个人见解。先生主持过不少课题研究,其中的大多数课题都是针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服务基层教育、师范教育,对于基层教育与师范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先生的质朴练达,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写过的一篇文章,文中他谈到年轻时的文章文采华丽,而后来的文章朴实无华,感触颇深。的确,“大道至简”,真正的思想不需要华丽的外装,简练的语言亦能表达深刻的道理,做学问,搞研究,需要的更多的是深入浅出地讲道理与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领悟了,才能用自己的话简练明白地加以表达,因此,质朴、简练、通达,应该是教师与学者追求的目标与境界。先生的质朴练达,可谓一以贯之。受先生的影响,我在写文章、讲课的过程中,注重表达的清晰、明白、流畅与语言的准确、凝炼。
(三)刚柔相济,宽严有度
李定仁先生阅历丰富,当兵,上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西北师院教育系主任、教科所所长等职。数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刚强的性格与坚韧的意志,办事果断,勇往直前。长期的学术研究与育人工作,又陶冶了他谦卑、低调的人格特征,从而表现出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特点。李先生在主政教育系、教科所期间,积极开拓,锐意进取,刚健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又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努力营造积极友好、团结奋进的气氛,为教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位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的学者型领导,其工作赢得广泛好评和普遍尊敬。我到西北师大上研究生期间,目睹感受了李先生的领导风格 (其时李先生担任教科所所长),又耳闻师生对先生作为前任系主任所表现出来的开拓精神和辉煌事业的种种赞誉。1994年下半年,李先生因阑尾炎,做过一次手术,我们到医院陪伴,看到他无所畏惧,尽管手术后疼痛,没听到他呻吟一声,可见其坚强意志,给人印象深刻。
李定仁先生对待学生、弟子的要求是严格的,“严师出高徒”。作为学生、弟子,不免有懈怠之情、懒惰之心,需要师长的督促鞭策。我清晰地记得,先生每次讲完课后,要布置下次的主题,提出查阅资料与学习思考的要求。每次上课,我们简要报告后,他才开始讲课。对于上课,他要求必须专心听讲,做好听课笔记。有一次上课,我的一位同学可能上课前匆忙,没有带笔记本 (不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提笔记本电脑),随便在两页纸上做起笔记来,先生看到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此后,我们都不敢懈怠。这是我所看到的先生对弟子少见的当面批评。先生要求我们上课、读书必须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生的要求严中有宽,并不苛求于学生,即使我们做错了,他也不会严厉训斥、责备,使我们难堪。大约1995年4月,教科所允许我们研究生到复印店复印一些心理测量资料,我们几位同学都注重积累学习资料 (因为那时没有网络,更没有“中国知网”),我们趁这个机会加印了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资料》杂志总目,这样就大大超出了预期经费 (当时教科所的经费有限)。据说先生知道情况后很生气,但他没有让我们这些穷学生自己掏腰包,也没有训斥我们,只是给复印店打了一个电话,终止了我们的不当行为。事后,我们几位同学也十分惭愧,自觉反省过失,从中受到无声的教育。
(四)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李定仁先生既是一位成果丰富、见地深刻的教学论学者,又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讲究教学艺术的智者。1993年9月,我与王鉴、郝志军三位同学正式拜师先生门下,开始三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涯。而实际上,我作为李先生的弟子,还可回溯到1991年。是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在绵阳师专图书馆查阅期刊资料,正巧碰到当时正在西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的的黎加厚老师 (黎老师为绵阳师专电教中心教师,他博士毕业后为四川师大、上海师大教授,现已退休),我们聊了一会,挺为投机,黎老师建议我报考西北师大研究生,我欣然接受。同时,他还谈到他们正在撰写 《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一书,想邀我参加,他回西北师大报告李先生后,李先生要我写出一本书的整体提纲,先生看完我的提纲后,让我参加撰写 “大学课堂心理及其调控”一章。接受这项任务后,我认真阅读了一些资料,1991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圆月村 (李白之妹李月圆在此长期生活,故命此名)的 “农村社教”工作,业余时间我几乎全部用于此章的撰写。完成后,将书稿寄给李先生,黎老师告知我书稿被采用。1993年9月进入西北师大后的一次课上,刘要悟老师 (此时为博士生,读硕期间他给我们讲授课程论专题,现为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就告诉我,李定仁老师对我所写部分充分肯定,我十分高兴。但李先生后来从未提及此事,我纳闷,事隔多年之后,我才领悟:其实全书提纲早已拟订,先生叫我写作全书提纲,一是对我的考查,二是对我的培养;未当面直接肯定表扬,是怕我骄傲自满,可见先生用心良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先生教导有方,在我们入学后,待我们初步适应学校环境后,10月份就给我们每人开列了一份书单,要求我们认真阅读,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书单不是打印的,而是先生亲笔书写的,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单独交给我们三人的,那刚健有力的字体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这种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先生教导我们:读书要得法,要做好笔记;注意领会作者的精神要旨,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主观臆想;读书不能囿于作者一家之言,要批判性、创造性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思考来。先生常常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要善于发现问题,进行尝试性写作,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写作,在写作中研究。我与安珑山1999年9月考入西北师大 (安珑山现为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再次成为李定仁先生与李秉德先生的弟子。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第二学期,先生给我们开设了 “教学论专题研究”,他先将任务布置给我们 (还有其他在读的博士生),每人1—2个专题,我们自己收集资料,整理归纳,提炼升华,我分别担任了 “活动教学”、“教学实验”、“课程实验”的写作任务。为了完成此项 “任务”,我们到西北师大查阅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的 “全国报刊目录”,该目录每月一本,一年共12本,我们翻阅了20年的所有目录 (共计240本),记下所有文章的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及期数,然后到书库查找借出,分批搬到专家楼复印店复印,再阅读整理,整个过程挺辛苦 (今天这项工作可由计算机替代,读书人再也不能感受这项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了)。上课时,执笔者先讲,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先生最后高屋建瓴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授课方式真正实现了学习与研究的内在统一,我们收获颇大 (后来两书 《教学论研究20年》(1979—1999),《课程论研究20年》(1979—1999)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先生颇具教育机智,善于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记得是1994年11月的一次 “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由于我们前一天晚上打扑克时间太久,玩了整个通宵,天亮后到食堂各买一个油炸饼吞下,便匆匆忙忙赶到教科所三楼教室上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磕睡就不期而至,我们实在支撑不住,点头哈欠,先生看到了,用眼神提示、警告我们,但无济于事,瞌睡仍挥之不去,我们不能坚持,先生见此情状,面带愠怒,没有询问缘由,也没有训斥我们,而是停止讲课,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每人撰写一篇民族高师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并且要在3个月内完成。这样我们的瞌睡一下子就被赶跑了,开始转入资料查找与构思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所写的几篇文章都公开发表了 (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我们就这样被 “逼”上了教育论文写作之路。回想当时情景,弟子既感惭愧,又感受到先生教导有方,充满感激之情。正是先生的谆谆教导与呕心沥血的培养,才有我们的成长与进步,才有我们今天的一些成绩 (李先生后来曾讲,我们这一届是最整齐的,每人发展很好,是他招收的所有研究生中最满意的一届)。
(五)和蔼可亲,寓教于乐
初入西北师大,李定仁先生看上去严肃认真,不苟言笑,我对先生充满敬畏之情。随着与先生接触的增多,我们发现,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李先生对待学生犹如自己的子女,充满深情,关爱有加。他既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父辈。在李先生门下多年的求学与交往过程中,我既能感受到老师般的严格,又能享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在学生们的眼里,先生既是一位亲切的长者,一位尊敬的师者,还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师生之间亦师亦友。李先生将教育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之中,寓教于乐。先生与师母王树秀教授 (王老师曾给我们讲授 “教育与心理测量”一课,她的认真态度和精细讲解,令我们感动。翻开当年的笔记本,王老师的课堂笔记,我是记得最多最细的)常常带着我们在校园林荫道上、在黄河边上散步、聊天,讨论问题。在散步过程中,先生谈笑风生,兴致勃勃,我们亦不再拘束,畅所欲言,他与我们谈论社会、人生、事业、学问,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教学,先生让我们享受到“逍遥学派”的教育之乐 (亚里士多德经常带着学术在林荫道散步,讨论问题,因此后人誉为 “逍遥学派”)。先生还带领我们登临南山,在南山上鸟瞰兰州市容,饱览兰州的美丽风光,观赏兰州古迹,浸润兰州丰泽的历史文化。先生请我们到甘肃省委党校附近的羊肉店与我们一起去吃兰州的 “手抓羊肉”,享受兰州美味。这些活动让我们接受多方面的熏陶与教育,获得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先生对弟子的学业、工作、家庭、生活十分关心,在交往过程中,不时地询问、关切。我们也常到先生家里请教、讨论、聊天,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从西北师大毕业后,每过一段时间,工作再忙,也要打电话给李先生,了解先生的健康近况,向先生请安,同时,汇报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体会,或有什么问题、疑难与困惑,要向先生讨教,征求先生的意见,在电话的那端,先生总是那么热情、亲切,不时提问、追问,给我指点迷津,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小时,有时甚至达到一个小时。正是先生的鼓舞、激励、支持,我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克服职业倦态情绪,不断进取。先生常讲,他最忙的时候是节假日,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电话最多,学生们的问候与祝福,让他感受到为师的满足与幸福。
二、李定仁先生的教学研究
(一)关于教学思想史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李定仁先生较早地向国内介绍世界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情况、新进展。先生着重考察了外国主要教学流派与重要教育家的教学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与教育学说的研究。李定仁先生指出,欧文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思格斯教育学说的著名先驱之一。今天我们研究欧文的教育思想,对于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考察欧文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后,先生指出:“欧文在教育史上的巨大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他第一次在世界上为工人阶级的儿童举办了幼儿园;他在新拉纳克进行了长期的教育试验,首次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到学校教育,又到成人业余教育的完整体系;他在实践上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细致地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蓝图。所有这些,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教育学说中是无与比伦的。欧文的教育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材料,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的”。[2]此外,先生还考察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卡贝的教育思想,对他们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各自的特色进行了评析。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李定仁先生剖析了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背景与原因,比较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在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纪律等方面的差异与对立,分析了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重视教育、改革教育,传递文化要素是教育的核心,注重 “天才”的发掘与培养。最后指出:“他们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对人的丰富的才能资源的开发,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等等,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与要素主义一样,永恒主义也是在与进步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与完善自己的,先生着重分析了进步主义适应论与永恒主义永恒论在教育目的观、教学过程观、课程设置上的对立及其理论基础,介绍了永恒主义者在小学、中学、大学课程设计上的建议 (方案),最后比较了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异同,指出:“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虽然都反对进步派的教育观点,都属于新传统教育派。但是永恒主义与要素主义也有所不同,要素主义偏重于现代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而永恒主义则偏重于古典的、人文学科的知识。”[4]先生关于美国教育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知识与素质等诸多关系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避免重蹈美国教育改革的覆辙。
国外教育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包括:对杜威教育思想以及在中国的影响的研究,对凯洛夫、赞可夫、布鲁纳、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研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定仁先生对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系列研究,该研究涉及到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等方面。先生指出,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综合地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全面看待教学职能,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理想的教养、教育和发展;重视研究学生,摆正教与学的关系。[5]这样的研究与总结,对指导当前我国教学改革不无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李定仁先生在对国外教育思想的系列考察后,他指出: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虽然流派众多,各具特色,但综观其变化与发展,有如下一些主要趋势: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重视教学活动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 “工艺化”;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各派教学理论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向。[6]这一概括与总结亦可作为我们今天洞察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把钥匙。
李定仁先生还主编出版了 《教学思想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以问题为经,以历史为纬,对教学论中的十个基本范畴 (包括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与学术研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关于比较教学论的研究
比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对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启发思维,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定仁先生特别重视比较方法在教学论研究中的运用,他首先撰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他指出:“比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劳动。比较法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比较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关于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先生作出如下分析:“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比较法能起到一种检验假说的作用”;“比较法能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现状和特点”。先生将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相异比较、定性比较、定量比较。比较的步骤包括:明确比较的对象,提出比较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做出比较的结论。对于运用比较法的要求,先生提出: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必须注意广泛性,不仅要比较事物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比较事物的本质,必须正确地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7]可以说,这些论述是对比较研究精到而全面的概括,对于矫正今天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种种偏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运用比较方法,李定仁先生指导研究生、博士生们并与他们一起开展了教学论基本问题的比较研究,将比较法的运用具体地加以展开,充分显示了比较研究在教学论领域中的积极价值,如对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教学过程阶段诸说的比较研究、自然科学实验与教育实验异同的比较研究、我国教学论教材的比较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
(三)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
李定仁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各种理论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先生站在时代前列和思想高度,对这种大的变革进行了审视与观察,给我们提供了世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大趋势。先生在考察教学理论革新的时代背景时指出:在这场空前的教学改革的背后,既有教育外部的社会因素和历史背景,也存在着教育内部的客观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但是,推动各国进行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原因,首先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发展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总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各生产部门,改变着生产力的各要素)。其次,国际间的竞争形势,加速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再次,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为教学理论的革新奠定了科学基础。如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渗透,系统科学方法的移植。总之,“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教学理论革新的直接动力,国际间的竞争形势加速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促使人们进行各种新的理论探索,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为教学理论革新奠定了科学基础。这三者结合起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并使当代教学理论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8]同时,先生对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变革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教学理论变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并就教学理论的变革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深度阐释。[9]这样精到的概括与总结尽管已过去30年了,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历史也仍在继续,它为后学们提供了解与观察世界教学理论改革的宏大背景和基本精神的门径。
正如叶圣陶所言 “教是为了不教”,李定仁先生特别关注教学生 “学会学习”问题。他就教会学生学习的涵义、教会学生学习的意义和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学术考察和理论分析。先生指出,教会学生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独立地掌握知识的本领。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已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先进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呢?要善于确定学习目标 (包括学习总目标、阶段目标、课程目标、课时目标);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作业练习、课外阅读等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有:举办学习方法讲座,结合各科教学传授学习方法知识,介绍杰出人物成功的学习经验,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习动机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在学习化社会的今天,这些论述仍不过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操作价值。[10]
李定仁先生十分关注教学研究本身的问题。他大力倡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先生指出,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一般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其目的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教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目的是探索教学的规律,从而改造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学研究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验证改革措施,引导改革深化,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课程改革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问题,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先生特别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该文最后一部分,先生殷切的希望:“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强教学研究,把强化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必须要领导重视,方法得当,形成制度,这样才能持之以恒”。中小学教学研究必须贯彻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必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建立课题申报立项制度、课题成果交流制度、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在今天,教学研究已在我国中小学全面展开,一些学校还提出 “教研兴教”、“科研兴校”,这与李先生当年的大力倡导与强烈呼吁是分不开的。[11]
(四)关于大学教学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注重宏观问题,忽视微观研究,忽视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研究。李定仁先生较早地介入这一领域。他撰文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普通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一样,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一定观点的认识活动。从这一点来看,各个层次学校的教学过程都是相同的。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又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专业性;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教学形式上有更多的实践性。这是国内较早的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本质性把握,对于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简单等同的观点来说,是一大进步。[12]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李定仁先生分析了大学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尤其倡导问题教学法、协同教学法、个案教学法,阐述了每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实施步骤、操作原则与要求。这种研究与建议,对于今天克服课堂教学满堂灌,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依然具有重要意义。[13]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李定仁先生提出 “教学工作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激情的事业”的观点。他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的成长就是要在认真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更是教师队伍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高校青年教师更要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激情,加强自己的责任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14]
为了深化对高等学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李定仁先生主编出版了 《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全面探讨了大学教学的目标、课程、原则、形式、方法、技术、艺术、风格、心理、师生关系、智能培养、学习评价等问题,无疑地,该书拓展深化了对于高等学校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此外,李定仁先生还关注到人们容易忽视的成人高等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他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在具有一般教育的性质的同时,还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质。他对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特点展开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15]这些观点与分析,对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
李定仁先生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改革问题。他在师范教育是加强学术性还是强调师范性纷争不休的年代,明确提出 “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的主张。先生对当时的师范教育的种种做法充满忧虑,他指出:就整个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来看,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层次和向综合大学看齐的作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淡薄;在思想教育方面,学生的专业思想普遍较差,没有树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在教学内容、培养规格方面,脱离中学实际,作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基本训练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当前进一步明确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仍然是师范院校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接着,先生从师范教育的产生、发展,从师范院校的性质、任务,从当前我国师资队伍状况诸方面论证了师范院校为什么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最后提出从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格和办学途径等方面,研究和解决师范院校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问题。整个分析精辟入里,颇具说服力,让人感受到一位学者深睿的思想力量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16]在师范院校全面综合化的今天,如何继续坚持师范院校(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仍然值得研究,先生的有关论述颇具参考价值。
李定仁先生十分重视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指出,“无论从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师范教育的任务来看,或是从当前各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等师范学校必须加强教育课程的教学”,他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轻视教育课程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课程的建议:增加课时,开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改革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健全组织、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制订措施,提供教育课程的地位。直到今天,教育课程在许多综合大学师范学院甚至部分师范院校依然地位低下,课时数有限,研究不够,尽管教育部2011年颁发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但大多数院校没有真正落实与实施,先生的分析与建议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17]
李定仁先生重视挖掘教育家的教师教育思想,开展了教育家论教师的系列研究,涉及的人物主要有毛泽东、叶圣陶、第斯多惠、马卡连柯、赞可夫等的教师教育思想[18],为丰富我们对教师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任务、教师修养、教师政策的认识,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与管理工作,提高教师培养与培训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研究资料。
李定仁先生的教学研究范围广泛,除了上述方面,还有民族教育、教学论体系、课程开发、教学实验等,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展开了。
[1] 李定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教育思想 [J].教育研究丛刊,1979,(1).
[2] 李定仁.教学论研究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09.
[3] 李定仁.要素主义教育述评 [J].外国教育动态,1983,(1).
[4] 李定仁.评永恒主义教育 [J].外国教育动态,1985,(6).
[5] 李定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我国教学改革 [M]//教学论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96-303.
[6] 李定仁,刘要武.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J].外国教育动态,1990,(6).
[7] 李定仁.谈谈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J].教育研究,1987,(1).
[8] 李定仁.论当代教学理论革新的时代背景 [J].外国教育研究,1996,(3).
[9] 李定仁.论当代教学理论革新的主要趋势 [J].西北师大学报,1995,(1).
[10] 李定仁.论教会学生学习的问题 [J].西北师大学报,1994,(1).
[11] 李 定 仁.论 教 学 研 究 [J].教 育 研 究,2000,(11).
[12] 李定仁.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13] 李定仁.论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趋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5).
[14] 李定仁.教学工作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激情的事业——谈高校教学特点与青年教师成长 [J].当代教育文化,2010,(1).
[15] 李定仁.试析成人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 [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1).
[16] 李定仁.师范院校应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J].西北师大学报,1989,(2).
[17] 李定仁.师范院校必须加强教育课程的教学 [J].课程·教材·教法,1984,(1).
[18] 李定仁.教学论研究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