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混沌论语境下大学生生涯心理及其教育的现实重构
2015-03-31程婧
程婧
(天津天狮学院 公共基础课教学部,天津 301700)
1 生涯发展的混沌性
混沌理论最初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描述或解释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复杂的系统特征。20世纪末期,由于经济全球化及大幅的技术变革,职业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知性等特征,意外事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涯发展路径更加难以界定和预测,基于特质匹配理论的传统生涯理论致力于通过理性的规划与简单的匹配描绘线性的生涯发展轨迹,在现实面前已颇感乏力。Bright和Pryor将混沌理论引入对生涯现象的描述与生涯心理的揭示,并提出了生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of Career)[1]。生涯混沌论认为,生涯是内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开放、分形特征的静态结构以及非线性的变化过程等特点。生涯混沌理论为摆脱传统生涯学理论线性的、静态的、还原论的和因果决定论的思维束缚,思考各种复杂关系、意外事件以及快速变化的环境在人类生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更接近于当前急速变化的环境中人类生涯的本质。
2 混沌生涯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心理特征
大学时期是生涯抉择和生涯定向的关键阶段。当今处在快速变迁与革新进步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在生涯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尤为凸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涯不安全感。职业环境的变动导致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生涯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激发个体对秩序、规则和可预测性的需求,因此职业规划极易出现求稳的趋势。公务员作为国人追捧的“铁饭碗”,十余年来报考热度有增无减。2014年国考参考人数近112万人,继续创历史新高,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对公务员身份的过度追捧,反映了大学生对安全感的强烈渴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公务员考试的专职队伍中,生涯发展的其他内容被无限期搁置。
第二,生涯不确定感。生涯不确定状态(status of career indecision)是指在个人尚未决定将从事何种职业的情况下,无法准确进行生涯准备的一种不确定状态(Crites,1981)。如今,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已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Bright&Pryor,2005)。未来的不确定使生涯发展成为个体不自信的来源。生涯不确定感的体验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甚至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减少个体对环境的可控感。
第三,生涯胶着感。如今,大学生择业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但在职业决策时却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他们享有自由决策、自由选择权利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对决策后的结果负责。决策困难不同于生涯不确定感,它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决策阶段无能力做出特定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或由于相关学习经验不足而导致决策依据缺乏,又或者是由于个体尚未学会有效运用职业决策系统方法,进而导致的一种焦虑的胶着状态(Krumboltz,1975)。
3 混沌生涯背景下大学生生涯教育重构
3.1 提升生涯智慧,树立新的生涯发展观
混沌生涯背景下,职业发展混合着意外事件和经验,非线性、跳跃性、无序性、不可预测性已成为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大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不可控的事件有很多,经过这些变量因素的影响、迭代后,个体实际的生涯发展并不总是按照几个确定的阶段依序线性发展,因果之间也并不总是成比例的、合规则的。面对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应引导个体转变生涯思维方式,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涯发展,明确生涯发展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进而理解,不确定性、无序性与不稳定性是一柄“双刃剑”,某些短期看来消极的不确定性结果,可能转化为长期的积极结果,应鼓励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纳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生涯心理学家吉列特(Gelatt,1989)主张用“积极的不确定”(Positive uncertainty)的生涯观来应对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积极的不确定指的是当生涯决策者在面对信息的不确定、情绪的不确定、认知判断的不确定以及成功的不确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时,应该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去接纳这些不确定性[2],并保有开放的心态,不断开拓与丰富生涯发展的空间,由此带动新的经验、新的信息、新的价值、新的观点,探索未知潜能。
3.2 寻找生命意义,追求生涯控制感
复杂的生涯非线性系统表面上看是混乱无序和难以预测的,实际上却蕴含着有序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在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个体生涯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总能形成自身发展模式,此乃个体生涯发展中“吸引子”(attractor)作用的结果。如若将个体生涯发展过程视为混沌状态,那么个体生命意义便是这一混沌状态中的“吸引子”。作为人生意义维度的“意义”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它不是某种目标、某种态度本身,而是实现某种目标、采取某种态度行动后所带来的心灵寄托、慰藉与愉悦的体验,大学生生涯控制感的主要来源离不开工作或学习成就的意义支撑。生涯辅导不仅应关注职业的适应性和个人潜力的呈现与提升,而且包含了对个体全方位生活方式的关怀,教给个体寻找“可控生涯”的技能,在更深层面上关注着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定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关注点。生涯应求得个人的“心之所安”,以此为基础的生涯规划可以实现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获得自我责任感,并进而转化为选择、做决定和行动的力量,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达到个体的安身立命和自我完善,为个体的生涯发展确立支撑、秩序和归宿。
3.3 提升职业能力,增强生涯适应性
在混沌生涯时代,个体需要应付经常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转变,可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专业、职能、角色和组织之间流动,因此个体的就业能力尤其是通用技能(如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对职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显得极为重要。从基本涵义来讲,职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3]。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职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Van der Heijden,2002)。因此,我们亦可以将职业能力视为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个人不仅要具备职业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通用技能,如终身学习能力、远见性、才智最优化配置。同时,个人还要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的职业生涯过渡的个人弹性和适应性,以及能在不同群体与他人分享责任、经验和知识的合作意识[4]。
3.4 激发继起性需求,树立多元成功观
每一个人在其生命中都拥有亟待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他的生命不可替代也无法重复。传统的一元化成功观将人降格为物,用统一的社会功利标准“一刀切”地评价人、诱导人,而在多元、多变的现代社会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大学生要使职业期望变为现实,尤其需要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将职业与自我生涯的发展梯度结合起来,以发展的战略眼界不断整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正如台湾生涯咨询专家金树人先生所言,“要改变对目标的态度:让目标浮动、让信念浮动。执著的信念,就像有色眼镜,使一个人只能用单一的颜色观察这个世界,虽然安全,却容易与新的社会脉动格格不入”[5],在变动不居的生涯背景下,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目标、方向、路径是最好的法则,让生涯目标随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浮动”。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决策、规划”,激发持续性与继起性的职业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职业认同,开辟自我通达不同层次生涯发展的路径,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胜任力,这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生活和职业尊严感,以达到自我实现。
3.5 锻造心理资本,体验生涯幸福感
在追逐职业的过程中,个体不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考验与挫折,这时个体需要有充足的勇气与智慧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这需要一种具有隐蔽性的个人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一种核心的心理要素,意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具体来讲,包括四个关键要素:信心、希望、乐观和坚韧。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激发出动机和认知资源,并且采取必要行动来完成特定行为能力的感受;希望是基于目标、路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动机状态;乐观是对未来的一种因果归因或是一种预期;坚韧是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中复原的能力。这四个要素是激发个体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能使个体专注于人生目标与生命意义的实现,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逆境,即使身处痛苦与灾难时,仍然能够自觉地选择某种价值,以苦为乐,绝处逢生,把痛苦与灾难转换为某种人生的成就,保有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信念,为个体生命成长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体验生涯幸福感。
[1]Barabasi A L.Linked:How everything Is Connecetd to Everything Else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Science and Everyday Life[M].New York:Penguin,2003.
[2]曾维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类型与症结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Harvey,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Education,2001,7(2):97-109.
[4]Van der Heijden,Beatrice I J M.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ability[J].Personnel Review,2002,31(1):44-61.
[5]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