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分析
——基于湖南某大学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

2015-04-06张英彭立春袁克俭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历常态流动

张英,彭立春,袁克俭

(湖南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处,湖南 湘潭 411201)

留守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分析
——基于湖南某大学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

张英,彭立春,袁克俭

(湖南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处,湖南 湘潭 411201)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某大学具有留守经历的1 787名大学生、具有流动经历的1 160名大学生和3 823名常态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心理状况,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因子可有效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留守经历;流动经历;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心理健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已经日趋庞大,据统计已达亿数,其中大部分人已经生育孩子。家长们在经济和养育的两趋冲突中要么选择将孩子留在家学习,要么随自己进入城市学习,留守或流动儿童因此得名。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 581万[1]。在许传新等的研究中发现八成农民工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只有二成的孩子随父母进入了城市[2]。留守和流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有所差别呢?大部分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论一般认为,由于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中留守孩子与父母亲缺乏正常的亲子沟通,导致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3]。同时,对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这一群体容易出现焦虑、孤独感和适应方面的问题[4],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城市儿童。这些都表明留守和流动对儿童而言都是不利的经历,当留守经历或流动经历已经成为过去,这些早期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到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人际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呢?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留守和流动状态中的儿童的研究,鲜有研究探讨这些经历对他们今后心理状况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差异。少数一些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常态中学生,但并未发现对比研究的结果。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留守和流动儿童在相当一段时期还将长期存在,并且仍在不断扩大。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是留守还是流动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本文根据大学生以前是否有留守或流动经历将他们分成两个不同的群体,并与常态群体进行比较。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家长的选择以及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些许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湖南某所大学共8 07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7 963(98.67%)。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1 787人(男生881人,女生906人),有流动经历大学生1 160人(男生670人,女生490人),常态大学生3 823人(其中男生1 911人,女生1 922人)。

1.2 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编制,由27个项目组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本研究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6,0.879,0.879,0.897,0.883,0.881。

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6]。采用解亚宁编制的共20个条目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其中1~12项组成积极应对维度,13~20项组成消极应对维度,量表采用4级评分,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2,0.888。

3)症状自评量表(SCL- 90)[7]。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采用从1分(无)至5分(严重)的5级评分法,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3,0.876,0.876,0.878,0.878,0.881,0.882,0.880,0.879,0.881。

4)亲子关系测量。要求大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主观知觉也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与父母关系的测量采用5点计分,“1 ”表示非常不好,“2”表示比较不好,“3 ”表示一般 ,“4”表示比较好,“5”表示非常好。最后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越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2 比较分析

2.1 留守、流动经历与常态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父母关系的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以及流动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见表1)、应对方式(见表2)、心理健康(见表3)总分及各因子以及与父母关系(见表2)上的平均数进行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的各因子上差异显著,且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态大学生和有流动经历的大学生,但常态大学生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表1 三组学生生活事件结果的比较结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表2 三组学生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比较结果

表2显示,三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显著,且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大学生和常态大学生,但常态大学生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在积极应对因子的得分不显著。

表3 三组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结果的比较结果

由表3可知,三组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敌对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的均数差异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态大学生和流动经历大学生,而常态大学生与流动经历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均分无显著差异。

2.2 留守经历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采用相关法分析留守经历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与生活事件各因子、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2.3 留守经历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事件各因子和应对方式两因子为预测变量,以 SCL-90总分作为反映心理健康的指标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受惩罚因子和丧失因子未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总分=7.718×人际关系+9.492×健康适应+15.044×消极应对-12.369×积极应对+6.868×学习压力,共解释心理健康41%的变异。

3 结语

第一,研究结果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几乎所有因子上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另两组大学生,可见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另两组大学生差,同时由生活事件的均分差异可以看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此结果与以往一些研究结果不尽相同[7]。一些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状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儿童的留守状态可分为部分留守和完全留守,部分留守状态指双亲中有一方留在家中,在研究中我们所界定的留守状态为完全留守状态即父母均不在身边,可能是影响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一些依恋关系的研究也发现留守经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正常成长,导致安全依恋模式的缺损。完全留守状态的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在依恋感的发展时期缺乏亲子支持,这种早期的缺乏更容易影响个体未来的生活,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较少,这与以往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也许在儿童的留守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受到了阻滞。

第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流动经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事件均分上与常态大学生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流动经历可能并不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流动经历大学生和常态大学生一样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流动经历大学生在运用积极应对方式上与常态大学生并无差异,说明流动经历并没有障碍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这与彭阳对流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结果一致[8]。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曾经的流动可能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经历,相反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同时来到了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流动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成为了一种促进性因素,平衡了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以及学习压力因子可以有效预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负向的作用,与大部分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以及健康适应等生活事件时,较少应用积极应对的策略,较为频繁地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这也许是导致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第四,通过对有留守经历和有流动经历大学生的研究,我们发现留守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持续性。其原因就如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与父母的分离破坏了家庭的基本功能。两组不同经历的大学生的主要区别点是环境是否改变或是父母是否陪在身边。留守儿童环境没有改变但父母不在身边,而流动儿童却正好相反。一些研究认为环境会给处在可塑性强、未成熟的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父母在儿童成长期的角色缺失却是个体健康发展重要的破坏性因素,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两方面都处于消极态势。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对家长而言,选择让孩子流动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是很到位,加之公共教育资源不能应对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以及教育费用过高等因素,阻碍了儿童流动的可能性而使之成为了留守儿童。由此可见,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应尽可能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让流动儿童能够享受父母务工地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让流动儿童能读书,读好书。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 许传新,张登国.流动还是留守:家长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4):52-55.

[3]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等.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15(2):166-176.

[5]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6]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7]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8] 彭阳.流动与非流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44-1246.

(责任校对 谢宜辰)

20140704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1011112B)

张英(1976-),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和教学心理研究。

G444

A

1674-5884(2015)04-0143-04

猜你喜欢

经历常态流动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流动的光线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