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旨归生命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5-03-31张卫国张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性人性理论

张卫国,张霆

(湖南女子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如何使人成为社会人,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化。前者必须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必须解决怎样成就人的问题。从此视阈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品格教育,更应是能力、创新和发展教育,简单明了地说,它是关于生命活力的教育,是通过理论教育教学的主体转化完成的。虽然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品格教育被不断强调,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表现为学生在遵纪守法上的被动、学习主动性降低、人文创新能力弱化等方面。这类课程教育之所以失误或异化,则缘于对“人性”的误读,及与非“人”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既割裂人性与现实中人的联系,也割断该课程与它课程的联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比较优势在不自觉状态下被消磨和压制,难以显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建设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形成强大的主体能量,促进人性中不仅只有德性,还有其他主体要素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机制,建构以“智德互融”为牵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化机制。

1 “智”元要素缺位导致受教育者人性异化和能力弱化

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非常本质的元要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对“智性”的“集体无意识”,从而不能全面地把握人性,割断了人的发展过程中“德”与“智”的紧密客观联系,形成了育“人”的障碍,压制了“德商”育人特色的发挥。所谓德商,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的人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价值选择和发展能力。教育的原点和目的都是人,全面把握人性是教育提升和发展个体人的大前提。用权威的期刊检索和著作检索的工具分别进行搜索后,却会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性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20世纪90年代前,关于人性的研究一直是政治的“禁区”。尽管此时以后,许多理论的勇士冲破了禁区,主流社会认可了人性的存在,开放了人性研究,但仍旧在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上兜圈子,并且这种抗争性的人性研究对“人”的解读是有误区的,比如,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压抑鲜亮活泼、生机无限的“具体人性”,同时还缺少人学向现代教育改革的理顺和纵深。因为有这样的人学思维定势,加之有关具体人性的教育理论的供给不足,才会有素质教育已经启动几十年了,非“人”教育在学校仍然盛行无阻。这一现象实质上是教育对人学的第一问题,即对“人是什么”缺少清晰的意识,才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异化教育背离人的原点,才会“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1]。

教育承担育人的重任,对“人”的解读至少要对以下三个问题做出思考、论证、推测、解答和确认:一是人靠什么从动物界超脱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二是人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靠什么;三是社会的终极目标——毎个人的全面发展靠什么。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学”为教育改革所有,使教育能真正回归人的本身。在研究中,会发现与“人”的根本问题相关的主要有:客体本质、意识、智性、德性、社会关系、主体化等关联项。所谓人性,实质上就是这些关联项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持续辩证统一。人性的动态发展程度则是由人性的两大基本元要素——德性和智性所决定的。对“具体人性”而言,德性好坏决定人性的品质优劣,智性高低决定人性的能量大小。人性发展异化、断裂、堕落,能力弱化,无不与“人性”的元要素缺位的教育有关。在中国社会出现较多的“啃老族”“官二代”“富二代”现象,实质上就是这种“人性”元要素教育缺位的伴生品。教育既是成就人的学问,也是成就人的过程。它不仅要明了人学“应然”,更要懂得怎样才能把人的“应然”转变为“实然”。叶澜指出,中国教育理论的现状,“在有关‘人’的认识上,主要缺失的是‘具体个人’的意识,需要实现的理论转换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2]而“抽象人性”的理论过度夸大社会性的偏颇,缺少对人性个性的关怀,这就相当于把人性的生命抽走了一样,留下的可能就是一副空架子。智德互融研究,就是要还“具体个性”的生命活力,做怎样成就人的“实然”的功夫,追寻人性向具体人的回归。研究人性的本意,并不是使人性成为凌驾于具体人之上的虚空,而是揭示人类强大的秘密,从而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持续强大。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于生命活力的学问,它是思维中的思维、学习中的学习的学问。这些显示出了这门学问的比较优势。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特色和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的人化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突破。理论得不到突破,相关发展就会摇摆偏向和彷徨不前,甚至出现混乱。二是没有理清该课程学习与它课程学习的关系,其对人文支撑的作用无法体现在学习中。学理研究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德、智、体、美、劳等等要素分解,并成为课程和学科分工的依据。当然这样的分工能够分解任务,想必具有确定学科教学侧重点的初衷。却不曾想过,这样做却成为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提升的心理芥末和栅栏,长期分隔着德与智的融通。这就好比在化学领域中研究物质结构,比如研究“水”,把它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才能了解水的结构。实质这已经不是水了。其实所有“分解”都具有更丰富的关于“合成”的目的追求,这是一个拓展认识、实现价值的过程。同样道理,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它与智育是不可能分离的,否则就不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德育了。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性的元要素开发而实现个体生命结构力。人具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它们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和谐统一则依赖精神生命的强大,精神生命开辟了自然生命融入社会生命之路,它自身则是充满智性和德性的。而缺少智性的精神生命是无法承载拓路之担当的,因为开拓之责所面临着的是色彩斑斓、变幻莫测、变化发展的世界。人类单凭感官是很难捕捉到深深隐藏在现象之后的真实本质和事物运动规律的,真理和规律需要借助智性才能发现。所谓智性,就其过程而言,它是我们十分称道和崇敬的思维;从其结果来说,它就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智慧。社会的发展、人的进步的动因来自人不断的需求满足和精神追求,而对于一个又一个能满足需求、实现追求的具体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确认,应该由其表现状况与现实的社会共同追求和发展趋势吻合程度来进行判断。这个判断标准的内容,我们又称之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和法律、伦理秩序体系和令现代社会备受推崇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于生命发展的科学,它应该是立足于人的现实、指向未来发展的,做的就是怎样成就人的功夫。人是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目的。立足和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教育,即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如果还没有回归到“具体人”的发展,其实已经是误入歧途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品格教育,也应是关于人化的人文思维科学,它应该承担促使学生智性学习、智性思维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的优势就是人化特征更为明显,它具有明确的主体化目标指向,即促进具体个人自觉能动特征的主体化快速增长。主体化的具体人性具有三个基本方面:主体性、智能性、社会性。主体性表现为个体独立的品格、自主的发展能力;智能性表现为个体思维的自觉能动品格、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创新能力;社会性表现为个体具有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精神的素养、融入社会的协调和组织能力。智性是一种能量,德化后的智性能量更大。智德互融是人性的内核,理应在具体人性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2005年,钱学森向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是用这样尖锐之问,来引起对中国教育模式的深刻反省。教育学家张楚廷指出,“中国忽视人文的结果,导致近代以来所有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都无法产生”,“像目前这样搞,是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3]显然这是对中国出不了杰出人才的反思和质问。科技顶尖级专家钱老晚年致力推进思维科学的发展,1984年8月钱老亲自召集和主持了全国首次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从此他承担起中国思维科学发展的领路先锋,如果把钱老晚年的20 多年致力思维科学的努力历程与2005年提出“钱学森之问”联系起来,更能让人觉得,钱老是在反省中国教育现有模式之后,对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解答。这对思想政治教学教育改革寻求突破口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3 建构聚集能量教学机制应该是主体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梳理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受教育者能够不断地聚集德商能量。聚集能量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获得不断迎接未来的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能力是以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追求的精神和成就追求梦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德商能力则出自于智性思维力和德性思想品质有机统一。教育要“考虑未来的人的发展,这是核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只关注GDP,我觉得我们会虚胖,会有高大的身躯,但是缺乏灵魂和精神”[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理得清为什么要聚集能量,也要明明白白地知道怎样才能聚集能量,这样才能做到使教育对象灵魂智慧、精神强大,才能发挥为中国发展培养一个又一个、一批又批、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的“孵化器”作用。全球现代化正遭遇“科技强盛”和“人性堕落”困境,正处在寻求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相融中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的大趋势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德性与智性相融的内在人文优势,与世界人文回归自我救赎的大发展趋势是不期而遇的。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靠模仿力是不可能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有位世界管理学大师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思考力决定竞争力”[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即思辨力和思维力,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个体正是以思维力扩展而不断聚集正能量扩大和发展自己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聚集能量、能起根本作用的实质是智性机制。可以这样说,放弃智性的德育就相当于放弃了有“人”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为“智性”正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德商化过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来高品质的德性。这正是因为人的第一性是精神,而精神的第一性则是能动性,促使具体个体的主体化能够活跃起来的第一要素则是智性。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对“德”与“智”的分解式解读,造成了一个我们不想认可的事实,即德育逐渐弱化。没有智性力量支撑的德育显得非常单薄,甚至弱不禁风。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担心强调智化会削弱德化,显然有些多余。因为,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科技理性与人文智慧高度有机统一的结晶,它们之所以能够颠覆前现代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理论,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人文智慧和能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价值选择(德性)所联合起来的力量。而建立在对这些理论解读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是人文智慧普及和发展,同时也会具备充盈的德性传承的。智性和德性相融合恰恰是它们形成优势的实质。教育的人化过程,就是促使具体个体智化和德化的过程,而德化品质则受制于智化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智性是成就人的第一要素的特性是十分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智性和德性原本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融的。只有具备自觉的、能动的、主动的等功能的德性才是高品质的,它一定是经过高度智化了的,而不仅仅只是知化。刨根究底式的追问“怎样才能更好地聚集正能量”,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毛泽东所说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6]道理的一种哲学追求,同时也是对德商“聚能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一种辩证追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构培养思维逻辑力和创新力的教学机制,要以摆事实、讲道理、明事理、觅方法的动态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地不断聚集德商能量。在阶级斗争社会中所形成的“政治第一”指导思维,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灌输教育”是行得通的。而当前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性教育条件已经失去,被教育对象“心理空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仍然习惯于陈述结论、罗列事实、举例证明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分析推理、逻辑思辨、经验提炼等辩证的教学方法,就容易导致理论教育的破碎化和零星化,这样不仅会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的内化和主体化,甚至会引起被教育者的精神短视。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是有“量”无“能”,只会形成记忆教育的结果,而主体化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实现由“量”变“能”的“聚能式”生命活力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商“聚能式”生命活力的教育,它要通过促进学生提升思维逻辑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机制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第一,要培养学生鲜明的道理意识素养和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说服能力。道理意识素养包括识道、明道、传道、行道等方面的素养。具有道理意识素养、践行道理能力和摆明道理的说服力之人,久而久之必定是智慧、德性和合群之人。在这一层面上的基本方法则是要以事实(或数据)和论据为依据推导出结论来。这就是日本的思维科学一学者所说的“以三角逻辑,提高说服力”[7]的方法。第二,要培养学生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矛盾分析法思维素养和抓住主要问题和突破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绝大多数的认识起点无不与人性有关,英国古典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性所有的福利共有三种,一是我们内心的满足;二是我们身体外表的优点;三是对我们凭勤劳和幸运而获得的所有物的享用。”[8]解决问题的起点则在于把握事物性质。如果不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根本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的,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和出口。第三,要培养学生和谐交往素养和形成合作力的协调能力。和谐的社会万事兴,和谐的团队最容易形成集体战斗力。第四,要培养学生多元价值社会生活的多维思维素养和具有个性特色的价值创造能力。真理具有一元性,价值具有多元性,两者有机统一才是现实的生活,则要靠与“任何一件真理与价值具体统一的事件”相关的各方之间相互体恤,以及建立在多维思维之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才可能懂道、执道、拓道,具体个人才能展示出其自身的个体魅力。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9]懂得这一道理的人,才是明白之人。有如此“明白”的前提,才会在价值实践中,产生具有包容力、扩展力和生命活力的个性特色创造力,从而实现旨归鲜亮个体生命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1]鲁洁.教育的原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5-22.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91-95.

[3]张楚廷.大学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2):4-8.

[4]叶澜.只关注GDP 教育就会“虚胖”[N].中国青年报,2010-1-29.

[5]大前研一.思考力的技术[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0.

[6]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西村克已.逻辑思考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四书五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智性人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智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