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人类学影片教学方法探析

2015-03-31沙吾提帕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田野

沙吾提·帕万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电影的发明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那时期开始,纪录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成了制片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是学者还是一般观众都很好奇地欣赏过当时民族志学者拍摄的很多影片。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民族志纪录片已发展成为影视领域的独立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涉及面很广、拍摄方法成熟而精细。那些影片摄制者对人类学有兴趣,拍摄目的就是理解和充分地展现“他者”和他文化。他们都想达到“通过摄影风格表达一种理论知识”的目的[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民族志影片。特别是最近出现的“本土”和“群体”相关的影片同样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本土”和“群体”的民族志影片在人类学教学中的使用方法、怎样把教学内容和影片相结合、怎样挑选合适的影片等问题。

1 符合教学的影片

实际上,任何一部有关人类学的影片都可以使用。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主题以及要讲的课程内容有关的国家、地区或族群。另外,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学目的也很重要,教师是想给学生提供有关信息还是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于每一位教师有他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方法,在选择影片这一问题上无法制定确切的标准。因此,在人类学教学中使用何种影片方面有多种观点和方法。在讲授导论课时,学术性民族志影片和“本土族群”影片在启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方面起非常积极的作用。学术性民族志影片在介绍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提供方便,而“本土族群”影片展现的是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这样,描述各种主题的影片能使学生对这个世界和它的人们获得感性认识。

然而,很遗憾的是只有少数教师在人类学导论课中使用影片。那些不用影片的教师实际上放弃了又有趣、又活跃、又成功的授课机会。人类学导论课中使用影片教学有其几种具体的方法。以下几位学者的方法会对设计影片课程提供了一些启发和指导。介绍民族志影片方面,史蒂芬·莱维特设计出了很好的教学课程,主要内容有:人类学的产生、田野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殖民主义、战争与和平、西方对“他者”的好奇、宗教和超自然、萨满教、传记、社会化、亲属与性别、政治经济、老年人等等。2000年,德国美因茨大学的胡斯曼·韦林格开设了“可视的人类学史”课程。他利用许多影片和拍片资料展现了主要人类学家的生活和著作。他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鲍德温·斯宾塞、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玛格丽特·米德等人类学大师的影片,然后进行影片分析和讨论[2]。结果,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观赏、比较和分析民族志影片,同时还能扩大有关人类学大师们的知识。另外,卡尔·海德和卡罗尔·赫默等学者在人类学教学中怎样使用影片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他们意识到在人类学教学中挑选影片的难度,提醒教师要做好每一堂课的准备工作。任何一部影片都可以在教学中被使用,但是教师必须熟悉影片。很多教师“盲目”地安排影片并第一次和学生一起观看,结果出现很多不期望的惊奇。因此,在课堂放映之前,教师必须先看看影片。海德和赫默建议教师至少早一天观看影片并准备讨论材料,最好还要看该影片的有关背景读物[3]。这样,影片教学会更有效率。

2 挑选教学影片

挑选合适的影片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海德提出了挑选影片时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要选比较短、教育性较浓、能展示诸多文化类型的影片。人类学影片教学需要准确的民族志影片,而且应配备可靠的民族志著作。另外,还要注意影片的拍摄效果、娱乐程度和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挑选合适的影片是一个耗时间的事,教师应该仔细察看每一部影片并从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1)这部影片的民族志成分有多少?2)多大的程度上展现人们自己的观点?3)影片的声音或观点来自哪里?4)艺术和科学是否保持平衡?5)摄制人员的影响多大?6)影片引起同情还是反感?7)镜头是否有互文性?8)影片是否具有前后一致性?9)影像和话语如何匹配?10)时间和空间的失真程度如何[4]?影片分析结束后要写出总结,说明使用性程度,给学生准备好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在影片教学过程中应该记下自己的经验,这样以后就能更有效地使用该影片了。

3 教学影片的分析方法

影片分析是所有媒体研究部门以及历史、语言研究、影视人类学领域都要学的一种特殊技术,其中一些基本手段和方法也可以在人类学教学中运用。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处理影视资料的水平,关键是要掌握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影片的技能。以下五点是影片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一,要看懂影片中的方法。这里主要要理会影片语言和拍摄过程,为此要仔细观看影片并注意每一镜头。分析拍摄技术时要关注切入切出点、取景、拍摄角度、原声、解说词、字幕、补充的书面资料、音乐甚至镜头的持续时间等。对于拍摄内容可以作粗略的描述。这一系列分析元素可用于整个影片或选定的段落。接着要根据影片语言以及剪辑视角对分析结果再进行分析。另外还要考虑拍摄环境,要注意的是:现场拍摄还是预先安排拍摄、是否根据剧本拍摄、是用远镜头拍摄的观察性影片还是拍摄组参与现场的参与式影片等等[5]。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镜头或场景,要观察被拍居民的反应、取景方式、摄像机的位置和影片的互文性内容等细节。

第二,要考察影片摄制者的主观意图。摄制者的主观意图体现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在此,教师根据影片材料要查找摄制者意图方面的信息,搞清摄制者的目标、摄制者和被拍居民的关系、被拍居民的权利、摄制者的身份、影片的人类学理论成分等问题。然后,依据人类学理论要对影像、剪辑、文本信息和人们的反应进行分析。在过这程中,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发现上述影片因素。

第三,要分析影片内容。学生要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放映的是什么影片?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像?我听到的声音是原声、闲谈还是采访?解说词告诉我们什么?哪些关键词能形容这一段落?切入、切出点在哪里?某种程度上讲,影片分析跟田野调查非常相似,它同样要求具备田野调查所需要的技能和完成类似的任务。但其缺点是学生不能直接地进行采访来深化自己的认识,它还要依赖其它影片或文字参考资料等补充材料。这项分析的结果可以当作学期报告或学生作业的一部分,它为深入理解不同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要仔细分析影片中的单一事件。当我们在课堂里思索某一专题时,还可以把影片作为详细信息来源来使用。只有描述单一事件或仪式的纪录片适合这种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一部影片可以分为好多段落,而每一段落可以再分为好多镜头,接着要对每一镜头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比如观看一部仪式纪录片时,学生应该找出仪式的各个环节、主要参加者、互动方式、空间的安排和装饰、人们的装饰、使用的符号等。这种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将成为他们进行田野调查时非常有用的技能。

第五,要把影片跟其它资料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影片或文字记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虽然人类学影片的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也有其必要的言语解释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性。可是,我们又不能仅仅靠词语来描述任何一个可视文化的丰富性。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善用两种信息资源的优势。随着光盘、数位影音光碟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两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变得更加容易。我们这里还可以强调一点,把影片分析与人类学教学结合起来的优势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将学会怎样观察,这在他们的田野调查中很有用;另一方面,他们还学会怎样鉴赏影视资料,这将是他们未来的事业不可或缺的技能。

4 接受分析

接受分析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方面灵巧而非常有益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都有对“他文化”的相当基本的常识,接受分析帮助他们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影片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接受分析方法:

第一,把学生当作观众。现在人类学或民族学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人一样受到周边各种媒体宣传的影响,成了那些西方社会继续坚持并散布的有关“原始”“落后”文化的虚假宣传和陈规旧习的辩护者[6]。由于学生对“他者”有刻板的看法和偏见,同样把周边“他者”看成类似于“原始”的、“未开化”的群体。他们总是以主人、传播文化者、援助落后者的身份看待“他者”。因此,仅仅将人类学影片带进课堂远远不够。最有效的措施是把学生当作观众来分析接受效果,先选择与课程目标相吻合的影片,然后教师要设计问卷。问卷或者在放映之前或者之后发放给学生,并要求放映之后的5~15分钟之内及时答题。为了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应该总结学生答题的几个要点。通过这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将会掌握一种对他文化没有偏见的学习方法和通过自我反思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要求学生进行不同观众的接受分析。对其他观众进行接受分析之前,要做好影片分析。首先要搞清楚本研究需要的理论,然后要制定接受分析的问卷。根据主题和研究效率,我们要确定观众的结构。观众本身也需要被分析,因为多种要素决定观众理解一部影片的方式。我们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模式、处境、社会地位、过去的经历和文化水平[7]。接受分析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反馈分析,要进行分析的观众是被拍居民。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让一组学生拍摄地方主体的影片。然后他们跟当地居民一起观看自己拍摄的影片或者类似的其它影片,征求当地观众对该影片的反馈。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影片资料的鉴赏能力,也能提高田野调查能力[8]。

总而言之,人类学影片教学本身是很有吸引力而且娱乐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提供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人类学内容的极好机会,培养在将来的田野调查中不可或缺的观察技巧。影片教学和田野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田野调查的模拟,而且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反射。现在影视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一年比一年快,全球性传播也快,这同样创造了人类学教学中使用影片的很多新方法。光盘、数位影音光碟、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学影片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与此同时,也使人类学教师面临巨大挑战。

[1]MacDougall D,Taylor L(eds.).Transcultural Cinema[C].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202.

[2]Husmann R.Ethnographic Filming:the Scientific Approach[J].Reviews in Anthropology,1978,5(4):487-501.

[3]Heider K,Hermer C(eds.).Films for Anthropological Teaching[C].Washington: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1995:1.

[4]Heider K.Seeing Anthropology:Cultural Anthropology Through Film[M].Boston:Allyn & Bacon,1997:8-9.

[5]Dracklé D,Edgar I R(eds.).Curr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European Social Anthropology Education[C].Oxford:Berghahn Books,2004:118-119.

[6]Martinez W.Who Constructs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Toward a Theory of Ethnographic Film Spectatorship[A].P.I.Crawford and D.Turton.Film as Ethnography[C].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146.

[7]Hall E T.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Books,1981:87.

[8]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田野
《审美人类学》评介
希望的田野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