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设计特点探析

2015-03-31易洪曹俊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评价

易洪,曹俊杰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蓝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环节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使教学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而要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生本教育自提出并进行大范围实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认可。生本教育理念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传统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能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1 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为本

1.1 面向全体学生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有两个重点,一是“全体”,二是“学生”。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发展水平相近,在这个阶段也要求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实现某些基础目标,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目标是为全体学生而设计,而不是设计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实现的目标。此外,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地学[1]。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也要以此为基点,使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引导、激励和评价功能。

1.2 追求全面发展

虽然从教育目标到教学目标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可实际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较少。生本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重点。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顾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仅仅用一句话略过,依然是以知识目标为主。三维目标不是形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体验过程,掌握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本末倒置,误了学生的发展。

1.3 尊重差异发展

当代教育提倡公平,提倡平等,但这与差异发展并不相矛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发展水平、特色、兴趣与需要,教育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发展得一样,这既不可行也不科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预设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教学要做的便是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扬长补短。比如,哪些学生或什么样水平的学生应该达到哪些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为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求在目标中照顾到所有学生。

2 教学内容设计:以生命为本

2.1 贴近生活

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里不能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小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把握其基础性、生活性的特点,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降低教学的难度,减轻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负担。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并不等同于一切生活,而是源于实践且超越具体实践的局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价值,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易于接受又不简单地停留于日常生活的表层。

2.2 遵循规律

遵循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王守仁曾说:“(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意思就是儿童就像草木开始萌芽一样,喜欢嬉闹游戏,害怕拘束责罚。小学生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加工与设计。例如,小学生对自己有所了解的或者与之相关的事物、动手操作的活动更容易感兴趣,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此为依据之一;注意力有效集中的时间只有15 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注意时间的安排和把握;小学阶段的学生已有经验比较零散、片面,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也更应该考虑到内容的横向组织方式和纵向组织方式的特性与取舍。

2.3 发展生命

教学内容是学生生命意义发展的重要源泉[2]。学生的生命发展主要以智慧、感情与行为的发展为表现,将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意义,以实现学生生命意义的发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而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受益,获得发展。小学是儿童培养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的重要阶段,教学时间有限,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益的发展,教师应慎重地选择教学内容,减少学生在发展生命过程中非必要的挫折与失败,使教学从“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

3 教学过程设计:以生动为本

3.1 生成性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的预设,但是在预设中要突出生成。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小学生各种心理机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培养、发展人积极因素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学习交还给学习者[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保留一定弹性,为学生生命发展预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发展但又保持在一定范围以内,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2 多样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处于一个以感官认识为主的阶段,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制造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课堂中轻松学习。教学组织上,可以创建学习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创建学习小组的一大原则,使各个小组间实力均衡,组内能力互补,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成长;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读、对话、讨论、讲授、展示、探究、实验操练、演示、参观等方法的优化组合。近些年涌现了一批新的教学模式,争相创新课堂,可是很多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表层,流于形式。教育工作者们都想让课堂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于是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变换教学组织形式,让课堂热闹起来,实际上学生在这样费尽心思制造的课堂无法获得发展。多样性的课堂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性质、内容特征、学生需要,在多种教学方法、情境、媒体中进行选择并最优化组合,让课堂自然流畅、深入发展。

3.3 高效性

很多教师对高效性有误解,以为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会了较多的知识便是高效。教育理念的矫正,使得教育追求也不同于以往。高效性要避免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生本教育的提出者曾经举过一个“喝水”和“教喝水”的例子,喝水是人的本能,如果教师从怎么拧开盖子到把瓶子抬高到一定高度才能喝到水化成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不仅听得乏味,而且可能教了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喝水了。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发展,实现其生命可能性是教学设计对高效性的追求。高效课堂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系列的设计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如何依托学生的生命本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

4 教学评价设计:以生长为本

4.1 促进生长

在许多教师心目中,评价就等于考试或者测验,以至于教学评价发展成了为考而考,考试本身作为一个评价的手段,最后成了评价的目标。新课程改革以来,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却依然不容乐观。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生长,一切评价手段都为此服务。为改变以往把获得性评价作为评价重点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表现性评价作为重点,通过解释、设计、制作、调查、实验、反思等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能力、态度、情感的发展。教师常常被比作“园丁”,园丁的目的不是把花花草草修建得十分整齐,而是要让百花争艳,让每个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扬长补短,生气勃勃。承认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生长周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用频繁、低效的评价干扰学生自然生长。

4.2 共同参与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活的思维体[4]。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教学评价中却鲜有学生的参与。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由此,教师不再专享评价特权,学生也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对象,同时可以消除师生关系中的一些误解,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的参与,可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参与,可以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提高教学反思的意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4.3 动态连续

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也不是一纸分数,而是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且是“教学—评价—教学”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生本教育理念主张破除以分数为重点的频考制度,强调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涉及面小,可以是班级内部、小组或个人,形式比较灵活,包括口头、书面或行动等,评价结果是及时、质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行为、表情、活动等都是评价的依据,师生双方对教与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随时调整教与学,教师要积极运用评价的诊断、激励、调控与发展功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反思能力,将课堂变成一个生长的课堂。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生命发展服务的。教的目的、教的过程的核心、教的实际价值的体现全在于学,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5]。教学设计要废除传统教学设计对学生发展造成的束缚,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尽可能科学、合理而又简洁,给学生的自然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另外,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把它割裂开来,而要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部分的设计协调组合,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熊川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郭思乐.课堂:从短期指标课堂回到人的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1(11 -12):87 -94.

[4]王瑜玲,王中华.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48 -49.

[5]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14 -22.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目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