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2015-03-31冯娟
冯 娟
(广西梧州市第八中学,广西 梧州 543000)
“三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冯 娟
(广西梧州市第八中学,广西 梧州 543000)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果,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这是关键,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动;课堂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动”起来不是指学生满课堂的跑或者是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的学习状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尝试用来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动起来呢?“让学生动起来”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动起来”绝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个别学生的“动”。“动起来”应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教师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那怎样使学生动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 师动——教师带着感情进课堂
1.1 酝酿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打动、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1.2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入的设计。
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切入法和起兴法。切入法是教师以教材为本,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起兴法是教师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学生直白地了解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使学生心入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1.3 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授这样的文章,割裂知识就等于割裂情感,教师则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可让学生从“读”中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带动学生的情感,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关键。因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和学生的感情同步了,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起来。
2 行动——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
2.1 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动起来
夸美纽斯曾说过:“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地动起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语文成了最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距现在学生们的生活较远,难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享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过每周安排一、二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走近名家名篇”的课外阅读活动,让他们做读书笔记,引导他们去交流、讨论、鉴赏。一次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这些名篇虽然写得好,但毕竟离现在的生活太远,阅读起来不容易理解,难道现在就没有好文章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读读贴近我们生活的文章 ?”这句话触动了笔者:现在的文章虽然有的算不上经典名篇,但毕竟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较贴近,他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教师开展了“时文阅读”活动,希望以此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真正喜欢阅读,喜欢语文。为此,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最多八人),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确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挑选文章,挑选范围是近两年书报、杂志上发表的时文。老师每周挑出一个小组的选文,印发全班,先让学生课前阅读,主要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你读了这篇文章,最受触动的是文中的哪一点,为什么?然后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讨论的主题有:亲情、生命、人生、人与自然……由于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学生们的距离近,学生们能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话可说,更何况主题和文章都是自己选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都能全面积极参与。当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而且都说得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
2.2 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学有所获。”高效课堂中提倡的师生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新颖、丰富的各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笔者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活动:如我是课堂的主持人,今天我们共同来玩赏《……》(采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问答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结果学生兴趣极高,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局面;又如今天我是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课文,然后扮演教师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在学习后提出问题,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则采用了课本剧的方式等。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思维。因此,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 互动——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改强调教学相长、积累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
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形式,按照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基本程序是:讨论生成目标→学生合作研讨→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精讲点拨→训练反馈。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有组长、资料员、展示员等,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和学习潜能,还将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每班分成 6-8个小组,目的是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时,每个组员先表述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组内交流、总结,再向全班进行展示成果,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学习。这一程序是以问题为轴心的,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培养了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了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探究学习还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观考察、访问、调查;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领略秀丽风光;举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等竞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分析、思维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师,不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要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探究学习,积极释疑。
[1] 韦文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堂建设创新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2] 陈玉秋.新课程语文案例与实践[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1.
[3]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Triple action to build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bilateral activ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ow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 thinking,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independent activities in class, the maximum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can relaxed and happy learning this is key, that is how to make the student "move" rise in Chinese classes, learning to master.
Action;class activities;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G42
A
1008-1151(2015)02-0152-02
2015-01-10
冯娟(1979-),女,梧州市第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