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负心理产生的多元因素及调试策略

2015-03-31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心理学

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周 玥

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诸多心理问题中最复杂、最难以解决,并且最易“复发”的问题。然而,女大学生之中贫困群体的心理问题更是高校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贫困女大学生各类心理问题中,如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敏感脆弱等,有一种心理隐藏得最深,也最不容易被发现,可是这种歪曲的心理容易导致其他不良情绪的泛化和蔓延,造成她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和人格的缺失。这种心理就是自负。

一、自负心理的产生及危害

1.自负的含义。自负的反义词是谦虚,可见所谓自负就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对自己过于自信。自负是个贬义词,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信有很大差别,自信是在准确估计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自己的某种或某些方面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心理,不过分夸大,也不退缩畏惧。而自负的情况是,有时候明明自己的本领还没到达期望值或者巅峰值,自己却认为无人能超越,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甚至到达了不可一世的地步,更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2.自负心理产生的危害。“自负”这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个体的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认为自己凡事第一”的情绪,并且陷入情绪无法自拔。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危害。

(1)易走极端。此类人通常容易产生过度防卫,神经易紧张,面对事情不是综合考虑而是将后果放大,偏向极好或极坏,认为事情非黑即白,在极端的选择中进行决断,从而忽视了事情本质。

(2)自恃过高。自负的人常常觉得自己处于社会的顶峰,不可一世地认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低等的,这类人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偏向自己的喜好,一意孤行。

(3)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一方,独断、固执是自负者的典型特征,只关注自己对事情的态度,以固有的经验来判断事情的性质,脱离实际。

(4)自私狭隘。 自负的人往往心胸狭隘,对于别人的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会做出符合自己想法的行为,完全忽略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贫困女大学生自负心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形成原因。当大部分女大学生都在大学校园里尽情展示自己,愉快地生活、学习的同时,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却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和其他女大学生一样,随心所欲地享受大学生活,她们或许需要打工挣生活费,可能担心下学期的学费是否可以按时缴清,需要操心家人是否为了自己读大学的费用而奔波劳累。由于这种种原因,她们成为了大学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女生的心理相对更加脆弱和敏感,面对这种无形的外界压力,她们或自卑、或悲观、或失望,但是,有一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拥有这些情绪的同时,又走向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情绪,就是自负。

2.影响因素。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并存往往是这类贫困女大学生的典型表现。在自身条件不如别人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而自卑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种与自卑相反的自负心理从内心深处爆发。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因素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可控的触动作用。贫困女大学生日常行为、个人习惯等都不可避免被打上家庭的印记。而贫困的学生大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欠佳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但有部分女大学生却容易出现一种较为反常的自负心理。

(2)社会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敏感多疑是由于“贫困”这顶帽子给她们带来的天生的衍生物,那么,社会舆论和社会动态对于她们的行为、心理也随之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甚至有些细微的、一般学生认为完全无关痛痒的言论、评价或者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会使贫困女大学生“想入非非”。“舆论可以杀死人”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社会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自负心理的产生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人,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也不可避免在各种消极和积极新闻中浸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种高科技和先进技术盛行,外界的影响无形中增大,给贫困女大学生自负情绪的产生也提供了温室。

(3)个人因素。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变化,个人内部因素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贫困女大学生产生自负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自身的经历和自我认识的改变。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当地经济条件限制,个性缺乏自由发展,无论是认识还是眼界都有待提高,这更容易导致她们心理上的偏差。而其中有一部分贫困女大学生认为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的心理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于是她们穷尽一切办法,试图与其他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甚至超出。当这种行为到达一定上限值是时,原本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一种自负心理占据了她们的内心,觉得自己才是佼佼者。当各种事实接连出现,各类荣誉扑面而来的同时,她们的心理更加被自负感充斥着,随之就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

三、克服贫困女大学生自负心理的策略分析

自负是由于过度自信导致的一种情绪和行为表现上的偏差,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保持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贫困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处于劣势,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自负心理。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可以借助美国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切入口分析。

1.积极心理学概况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改革运动。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首倡。它主张应该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心态去帮助一些正处于困境而无法自拔的人和那些处于正常生活状态而想要提升生活品质的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人性论思想。提出凡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类问题,由此激发个体内在的潜在气质和积极的力量,使每个人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对于正处在“90 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来说,个性张扬、情绪不稳定等状态,很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试。面对贫困女大学生产生的自负情绪,更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2.策略分析

(1)培养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评价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评价手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处于自负状态下的贫困女大学生,由于自信心已经远远超过自己所拥有的实际情况,所以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所以就需要以一种积极的方法,为自身创造积极的主观体验,来不断认清自身目前所处的状态,不应该一味地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2)创设积极的情境体验。这类贫困女大学生自负心理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她们中的有些人会因为外界对她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才发誓努力拼搏,取得成功后便不可一世。这就需要将这个情绪扼杀在摇篮之中。通过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关爱,让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外界健康的集体舆论,让她们感知世界的美好,增加她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她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避免将情绪走向极端化。

(3)使用积极的心理干预。在外界激励和人文关怀的同时,借助一定的心理干预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中,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适时开展团辅活动,使这部分贫困女大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活动调节好情绪和心境,在团体的激励氛围中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习得调节情绪的方法,影响周边和她们一样情况的人,也使自己的人格逐渐完善,不至于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

在面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时,由于她们本身较敏感,缺乏安全感、自卑。而由这些情绪导致的过激化的心理更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自负心理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时,应该更加注重心理疏导,用积极的心理影响她们的言行。

[1]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

[2]陈小寒.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德育教育,2015

[3]鲜于乐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05

[4]桂莉娜,金俊彤.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5

[5]邓凤英.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心理学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