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培养

2015-03-31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中心小学李文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所学审题

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中心小学 李文斐

论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培养

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中心小学 李文斐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有的学生有着很高的学习效率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而有的学生则相反,从而学习成绩有高低之分。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因为学生之间有智力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因为其学习习惯不同。

小学生 数学 学习习惯

小学生意志比较薄弱,自觉性及持久性差,经常出现“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现象。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越学越聪明,从而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纪律包括:听到上课铃立刻走进教室,提前摆好学习用具,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声音清楚、响亮,语言简练规范,不随意打断教师和同学的讲课与发言,不干扰他人学习。

2.专心听课的习惯。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讲好课;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记。会听:听要入耳,边听、边想、边记。不仅听教师讲解,还要听同学发言且听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听的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做到:重视听讲、专心听讲、会听门道、当堂弄懂、理清思路。会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教师要给学生观察权,凡是学生能够通过“看”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少讲或不讲。学生在看时注意力要集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会想: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会说: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教师要做到:训练学生大声发言;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要给差生发言权。会记:在专心听讲的同时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词句记下来。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让优等生作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4.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不懂就问是一种好习惯,它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要注重引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向教师、同学请教。

5.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复习:归纳要点、找出关系、明确联系、形成结构、交替复习。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学生钻研、复习课本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大有帮助。

6.认真审题、独立解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和及时纠正错误、对解题进行总结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或错误并非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少必要的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审题的方法,养成审题的习惯。问题解决后,要认真总结解题的经验和规律,对解题方法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

7.主动学习并及时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立刻进入状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并能坚持始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因材施教,抓常规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以上几种外,一般还有爱护课本、文具,保证书本整洁的习惯;不吵闹、不做小动作,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等,而这些习惯统统属于常规教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和年级的特点,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养成的,且常常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要特别教育学生有秩序和有规律地生活。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注意训练学生,将坐、立、举手等姿势示范给学生,并当场要求学生认真看,试着做,让他们从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以身示范,发挥榜样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榜样是家长,是教师,是同学。学生受别人行为特别是受他们尊敬的人的行为影响,要比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得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榜样。

3.培养优秀的班集体,充分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良好的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特点,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榜样。学生生活在优秀的班集体中,荣誉感能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并按照班级的规定和要求去做。班级可以利用各种比赛,如小红花、小红旗等各种符号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到了中高年级后,学生班集体荣誉感增强,普遍喜欢团体性游戏,教师可通过集体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进行口算比赛、速算比赛、计算比赛等,充分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有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过程,尤其是用好的习惯改造坏的习惯,更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应对学生定目标、定要求、定措施。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觉得轻松,就会更加热爱学习。

ISSN2095-6711/Z01-2015-08-0027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所学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三招”学会审题
非所学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