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新探
2015-03-31徐雪松李慧冯艳
徐雪松 李慧 冯艳
沈阳药科大学(沈阳 110016)
全球化视野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新探
徐雪松李慧冯艳
沈阳药科大学(沈阳110016)
全球化视野下高校加强马克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具有宏观视野,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从全新的视角探索高校马克主义宗教观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育主渠道的建立、教育途径的优化、教育机制的构建三个方面来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学实施。
全球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
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视野下,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宣传中,我们始终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与时俱进,以科学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来思考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准确定位在当代境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及路径,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时代意义
1.1全球化视野下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到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无形之中会影响年轻一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无疑是一张好牌。正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宗教升温”,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宗教文化热的大背景下,各种宗教势力正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把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对象,高校应对宗教问题不断引发出新的问题和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视野下,当前聚焦高校马克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马克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2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2014年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和探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要从全新的视角,以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在当代境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及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理论的实践创新、继承发展,而且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马克思宗教观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党的宗教政策、针对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产生的模糊、错误认识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1]。”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一个方向性原则,既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宗教学教育,知识传授多于意识形态宣传的倾向,又要防止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理论的合理性。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帕森认为“在教学中,学生的特征必须特别地说明”。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马克思宗教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由于大学生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社会地域背景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思想形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群体不同的思想动态,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和层次性。 针对普通大学生群体可实行一般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起源、本质,消除他们对宗教的神秘感。针对一些对宗教感兴趣或者已经信教的特殊群体,要进行专门教育,引导他们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对一些参加非法宗教或邪教的大学生要进行特殊教育,引导他们迷途知返,尽快步入到正确的宗教信仰轨道上来。
(3)动态性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坚持动态适应的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动态的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教育中要做到教育目标的适应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途径的优化等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紧密围绕育人和服务现实的方向,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宗教热点问题进行教育。用理论指导实际,分析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3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路径的探索
3.1教育主渠道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它是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设置专门课程,从学科归属看以往归属民族学科或宗教学科,多学科的归属不利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顺利实施。由于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导致高校马克思宗教观教育由于失去了学科和课程依托、教学内容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教育实效性甚微。因此,当前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教育的主渠道。独立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学科基础,是建立教育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建立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多层次渗透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体系,来保证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持久性。
3.2教育途径的优化
高校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保障”“三位一体”、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路径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既要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教育的育人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性教育,特别是针对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宗教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2]。”积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对信教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社会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与政府和社区紧密联系,高度关注和制止非法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活动。
3.3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1)建立领导联动机制: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结合起来。高校教育者要在党委领导下,使统战部门、学生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3]”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首先,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教学和理论宣传三支队伍的建设。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机制,造就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强、开拓创新的教师团队。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3)构建高校监控预警机制:高校要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专门管理体系,建立监管部门和信息联络员的制度体系,制定校园宗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分的分工与职责,形成月报制度,保证信息的畅通。针对向校园传播和渗透的宗教活动要及时掌握、监控,并对信教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疏导,防祸于未然,增强高校预警机制的时效性。
[1]方立江.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特点与原则[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36(2):115-120.
[2]唐文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西北科技大学,2013.
[3]石秀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及当代价值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2):36-41.
(责任编辑:兴安)
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研究课题“全球化视野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问题研究 ”(2014-GXTZ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