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演进及其新趋势

2015-03-31王明娣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加拿大

王明娣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加拿大是一个由移民和土著民族 (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 “马赛克”国家。依据移民的来源时间跨度和地域分布特点,加拿大历史上依次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在这期间,大批英国人、德国人和黑人涌入加拿大,使加拿大人口直线上升。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期间,大批俄国人、乌克兰人、匈牙利人、德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等涌入加拿大。第三次移民高潮出现在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的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荷兰人相继涌入。加拿大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加拿大民族结构与文化组成的巨大改变,因而从客观上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社会背景。近年来,加拿大也在不断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更加突出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性和多民族的特征。因此,多元文化政策的提出标志着加拿大政府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突破,反映了加拿大社会多重群体生活的现实,并正式承认加拿大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合理性和应享有平等与公平的权利。其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教育也包含着国家所希望实现的各种目标:保障基本的人权,增加公民的参与,发展加拿大认同,加强民族团结,鼓励文化差别,消除种族歧视。[1]与此同时,一些反对的声音也回荡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中,其反对的声音存在于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上的矛盾。因此,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使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价值无穷的力量,也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范例。

一、历史:从同化到多元再到同一性的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演进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也不断地受到关注和发展。加拿大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由同化到多元文化再到强调同一性认同的公民教育。

(一)同化阶段的民族教育政策

民族同化政策阶段 (1867年—1939年),所谓民族同化是指 “一个民族或一部分丧失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2]自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后,同化政策成为对待外来移民的一项新方式。“盎格鲁化”是主导同化论的主要思想。[3]这种同化政策就是 “要求移民放弃自己祖国的文化和传统,接受 ‘盎格鲁-撒克逊’集团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4]显然,加拿大文化的主流是英国文化,“盎格鲁-撒克逊”集团反对其他民族认同其自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其同化政策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正是达成同化目标的主要工具。同化形式主要是要求少数民族学习英国主流文化和传统并适应和了解其风俗和日常生活。比如:学习英语、信仰基督教,进而适应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同化政策实行的初衷是解决民族问题,让少数民族更好的适应和接收英国的主流文化。但是这种做法却无形中加剧了民族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在社会层面,由于要求接受 “盎格鲁-撒克逊”集团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放弃少数民族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遭到了长久的破坏性影响。在学校层面,由于使迫使少数民族儿童适应和接收英国的主流文化并融入其生活,造成少数民族儿童的身体和情感等方面在学校内受到虐待和歧视。因此在广大少数民族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下,肆虐70多年的同化政策寿终正寝。这一政策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的同化更值得深刻的反省。

(二)熔炉阶段的民族教育政策

英裔加拿大人推行盎格鲁的同化政策遭到失败,少数民族的力量迅速崛起。英裔主流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使 “企图让加拿大保持英国特色的殖民愿望的英裔人,愈发加强了对盎格鲁-撒克逊血统衰落的担忧”。[5]在此情形下,加拿大联邦政府仿照美国,提出民族熔炉政策 (1940年-1970年)。此项政策以承认国内民族多元化为前提,使各少数民族融合成一个文化同质性的整体。与同化政策相比,熔炉政策联合各民族共同创建加拿大新型文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民族教育政策也随之出现新的气象。在社会层面:要求各个少数民族的价值标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行为相互容纳和相互接受。在学校层面:建立公立学校,准许印第安学生就近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并且由政府提供学费。但是政府坚持的融合政策,注重教育的一体化,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忽略了移民的语言、文化、历史、经历和愿望,引发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引起了大量的学生辍学。熔炉阶段的教育政策致使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途径和空间来展示少数民族的知识、语言和文化,在促进巩固国家的统一,加速民主化进程和促进教育的公平方面急需加拿大政府必须寻找民族政策的新原则和新机制。

(三)多元文化主义阶段的民族教育政策

1971年,为了满足各个民族的权利的要求,解决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加拿大政府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他郑重申明:“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决定,我深信,这也是加拿大人的愿望。加拿大尽管实行两种官方语言制度,但没有一种官方文化,没有任何种族比别的种族更加优秀,也没有任何公民和公民团体比其他的加拿大人更优秀,他们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6]加拿大民族教育是其多元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实施途径。自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以来,相应地一系列教育政策也在教育领域陆续颁布,并将政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设立一位政府部长专门负责多元文化事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落实措施。

1.专款支持与资助民族教育事业。政府拨专款支持多元文化计划,用于设置多元文化奖金,建立多元文化中心,资助文化交流,青年活动和移民训练,资助多元文化研究项目,资助系列加拿大各民族史丛书的出版,资助加拿大民族调查研究,资助寻求高效的官方语言的教学方式,资助非官方语言教科书和视听教育,资助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会议,在大学设立研究民族问题的访问学者计划,设立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吸收不同民族成分的成员参与,尊重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进行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7]

2.编写多元文化人文社科教科书。主张要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民族经验能够理解主要概念;要包括民族混合的材料;要研究多元文化的社会问题;要能够让学生看到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似性;要把各民族描写成加拿大社会一体化中的一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历史、现实和理想,使读者认识到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理想已经开始实行。[8]

3.学校里的民族教育更具系统性和集中性。在课程设置上,设置多种民族语言培训班,建立多元文化音乐舞蹈课程,进行多元文化的文学研究和教育,并且制定土著民族儿童课程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适应和接收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还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包容意识,教会学生以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分析事件和形势,养成尊重、欣赏多文化的习惯。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以其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态度影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也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体而言是一种长期的 “濡化”过程。在吸取历史上推行的同化政策和熔炉政策失败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加拿大政府结合本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实际情况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是最明智的抉择,进而使民族教育真正意义上争得了平等。

二、挑战:理论批判与实践困惑中的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

(一)理论上的批判

在多元文化政策出台以后,部分批评或怀疑的声音也不断出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政治认同的批判声。认为多元文化政策更多强调差异性和民族认同,而忽视了同一性和国家认同。这容易使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自身社会、经济流动,只鼓励差别政治,却忽视了共同的信念,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或种族隔离。(2)部分土著民族的批判声。土著民族认为自己的本民族才是加拿大社会的创始民族,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没有完全照顾到土著民族的权利,损害了他们的独立地位和利益,没有给予土著民族充分的认可。(3)部分少数民族的批判声。认为加拿大将英语、法语作为官方语言,表面上允许少数民族在汇入主流文化的同化阶段保留自己的部分文化,而最终讲两种官方语言之一,而少数民族的语言并不被官方承认。甚至更有激进的批判和怀疑声,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不过是维护盎格鲁--撒克逊统治的手段,它引导少数民族群体只注重文化现象而不注重政治、经济权利,削弱他们的政治权力及影响。

(二)实践上的矛盾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除了一些学者和部分少数民族理论上的批判外,另一方面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实践上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例如,西蒙弗莱瑟大学的彼得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尖锐的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联邦政府对魁北克独立运动的妥协举措,同时也以双语政策遏制魁北克对政治权利的诉求。在魁北克独立运动日益威胁到英裔人的统治地位,及在其他少数民族不断扩展之时,双语和多元文化政策实际上是在强化英裔人统治阶级的地位,因为一场权利之争被引入语言与文化之争的方向。多元文化主义神话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思想上,而非加拿大社会的现实基础上。[9]加拿大土著民族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有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保护而有显著地改善,他们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依旧处于加拿大社会的最底层。非白人族裔,尤其是黑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仍受到明显歧视。根据一项调查,在回答 “你是否感到自己所在社会的种族和文化群体受到歧视?”这一问题时,约有50%的人感到受到有些群体的歧视。联邦政府为促进族裔文化和教育所投入的经费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的障碍,不可能解决族裔关系中的一切现实矛盾和问题。[1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在实践上的矛盾性表现在当国家经济平稳发展时,各少数民族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共处,但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失业率上涨、那么各个民族和种族间的矛盾和不公平问题就会凸显为明显的社会问题,因此,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在所设计的蓝图和加拿大社会制度所能提供的现实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客观地评价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理解,宏观方面,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因为强化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性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西方移民型多民族国家各国均开始了强调同一性教育的国家公民教育计划,即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微观上主要是加拿大国家战略正在发生着变化,即由过去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多民族国家正在向一个一体性认同为主的国家转型,这就需要认识加拿大的整体社会条件,区分一种政策主张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的联系或矛盾。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公共政策一样,多元文化主义既反映了加拿大人共同的价值准则和原则,同时它也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体现其合理性并产生作用的。所以,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如同整个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一样,正在经历着一个明显的历史转型,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向国家公民教育政策转型,这种转型也是由强调差异性的民族教育政策向强调同一性的民族教育政策转型。

三、趋势: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与自由社会平等对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的影响

目前,关于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研究,多是对其前期显性内容的描述,对新近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究竟有何影响则关注不多,尤其是未深入分析当前兴起的隐性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自由社会平等话语)对现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11]三者彼此关联,彼此互动,正对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与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整个加拿大流行,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强调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12]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市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像市场那样自由运作。[13]新自由主义在教育领域中最明显的一个主张就是强调将教育和就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为宣传新自由主义,加拿大各省区教育部长组成了联席会 (the Coune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for Canada,简称CMEC)。主要负责各种教育宣言、制定教育发展目标以及撰写各种教育报告,并且撰写的教育报告明显带有新自由主义的味道。1993年,CMEC在其宣言中提出 “我们都非常清楚当前这种处于飞速变化中的世界对于教育所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迫切需要以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进步。这些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型、流动性以及义务性。”[14]

(二)新保守主义与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

从思想根源上讲,新保守主义是在对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国内的自由主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与自由主义一样,新保守主义将“民主”和 “秩序”奉为现代民主社会的最高价值。但是,新保守主义不满足于用国际援助、道义宣讲等和缓的方式在国际上推行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而是选择了更为激进的、以武力强行推动、甚至不惜走单边主义路线、单独行事的强硬手段。这是新保守主义与传统的现实的保守主义相联系的地方。新保守主义是一种更理性的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结合体,并且强调对社会主流群体的历史及其传统价值观的理解。[15]新保守主义在加拿大已有很长的历史,对教育领域也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反对种族主义,倡导就业平等,支持文化多样性,使少数民族教育在自由市场的庇护下享受自由发展的权利。

(三)社会公平话语与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

自由社会公平话语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与平等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加拿大教育政策中对语言多样性和教育平等的倡导有所回归,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内的很多加拿大社会政策也都强调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这种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 “提高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以及创造平等的机会”等方面的关注。[16]社会公平的话语在民族教育政策中,倡导 “认同”、 “理解”以及 “权利”等。认同的声音包含了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发展特殊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群体文化的认同;理解表明了对社会全体成员能尊重他人,在公共社会中接纳那些属于不同群体的成员;权利表达和人权概念的紧密相连,是把文化以及经济公平而不是经济利益看成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7]此外,关于社会公平的提倡,加拿大无论是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有学区层面都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例如,在学区层面,多伦多学区委员会实施的城市中心学校示范项目,进一步说明当前加拿大学区教育政策中促进社会公平与文化多样性工作的复杂性。[18]

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自由社会公平话语在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中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形成意识共同体,不但对加拿大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而且导致了多元文化内容的重新定位,即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培养国家认同意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通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培养国家认同意识,关注社会凝聚力和注重公平,不仅能超越分歧,也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保障学生能在这个安全的环境内健康成长与发展。总之,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自由社会公平话语在国家、省级和地方层面上作为隐形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政策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民族教育政策活动模式,对现行的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1] 高鉴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评析 [J].世界民族,1999,(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32.

[3] Eli Mandel,David Taras.A Passion for Identity[M].Methuen Co.Ltd,1987,(212).

[4] Eli Mandel,David Taras.A Passion for Identity[M].Methuen Co.Ltd,1987,(209).

[5] Eli Mandel,David Taras.A Passion for Identity[M].Methuen Co.Ltd,1987,(215).

[6] 宋家珩.枫叶国度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299.

[7] 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13-214.

[8] 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14.

[9] J.达利和T.费尔南多.加拿大民族权利和政治[M].多伦多梅森出版公司,1981.

[10] 王丽芝.神话与现实——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在思考 [J].世界民族,1995,(1).

[11] 李勇,陈丽莉.文化多样性与公平取向教育之力的复杂性 [J].世界教育信息,2012,(07).

[12] 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3] Hyslop-Margison, E., &Sears, A. Neoliberalism,Globalization and Human Capital Learning:Reclaiming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Dordrecht:Spring,2006.

[14] Coune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for Canada(CMEC).(2001).Learning Content and Strategies for Living together in the 21st century(Report of Canada).2005-03-20.

[15] 曹春燕.浅析新保守主义 [J].文艺界,2010,(270).

[16] Sears,R.V.The Left:From Hope to Sneers in only 25years.Policy Options,19-26.

[17] 李勇,陈丽莉.文化多样性与公平取向教育之力的复杂性 [J].世界教育信息,2012,(07).

[18]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Antiracism and Ethnocultural Equity in School Boards:Guideline for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Toronto,ON:Author,1993.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加拿大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反对自由主义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加拿大看病记
《打情骂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