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5-03-31赵壮道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赵壮道(1965-),男,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原则研究”(2014BKS015) ;河南省教育厅马克思主义专项项目“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2014-MGH-034)。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07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当然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过去的文化、静态的文化,文化传统则是现实中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化传统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我意识、精神遗产、文化基因和民族血脉,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李宗桂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1]39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 [2]18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传承到当代并能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而价值观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而且表现为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与社会共同体价值观两种形态。

核心价值观一般不是指个体的价值观,而是指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共同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个共同体长期普遍遵循的根本价值准则。当这个共同体表现为一个特定社会时,核心价值观就表现为特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用来凝聚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成员并为他们提供信念和理想,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和谐与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一)中华文化的三种社会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文化有三种社会价值观:一是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的主要内涵是“周礼”,主要内容是周朝的统治者周公总结制定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二是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总结提炼出来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三个倡导”。

从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周礼”“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树高千仗有其根,水流万里有其源。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和“源”,当代价值观是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和“流”。正如刘云山所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3]22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源泉,包括:价值载体、价值理念和价值内涵等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载体就是文化轴心时期的“六经”,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六经”就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中国古代经典。《诗》就是《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书》就是《书经》,也称《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礼》就是《仪礼》,也包括周礼,是中国古代记载的礼仪规范的典籍;《易》就是《易经》,是中国最早的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哲学经典;《春秋》是鲁国编年史书,是儒家一部重要经典;《乐》就是《乐经》,是记载乐官、音典、乐理及用乐制度的典籍。六经是夏商周三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周代的官方教育就是以“六经”为中心。《周礼·大司乐》指出,有德者要以乐教育国人。乐教中的六种品德包括:忠诚、和谐、适中、恭敬、恒常、孝悌,就是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之,“六经”是道、儒、墨、法诸子百家的精神源泉。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仁爱”。这个核心价值理念又可以分解为:仁、诚、忠、恕、孝、悌、礼、义、廉、耻等具体价值理念。如:仁,就是爱人、友善;诚,就是诚实守信;忠,就是忠君爱国,恕,就是宽恕、谅解,相当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主要是孝敬父母;悌是指兄弟友爱;礼,就是懂得礼仪规矩;义就是做事要适宜,引申为道义、正义;廉,就是廉洁、公私分明;耻,就是有羞耻之心。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不仅是儒家,其他诸子百家的价值观念也多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是围绕“仁爱”组织的。如春秋时期的“四维”,西汉时期的“五常”,宋朝时期的“八德”。“四维”就是“礼、义、廉、耻”,是春秋时管仲提出来的,他在《管子》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人的五种基本“常行之德”,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正式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华民族最普遍的道德规范。“八德”就是“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的结合,“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其特点是以孝为先,这种道德组合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到了清末,孙中山、蔡元培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除此之外,还有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理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吸收和转化,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今价值观的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小农经济有落后性、私有性和人身依附的缺陷。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表现在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社会分配不均,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农民私有观念强,自给自足阻碍了社会交流。土地私有造成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使人缺乏自由意识。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上,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为先导的现代化大生产创造了充足的社会财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社会成员作为公民或市场经济主体都是平等而自由的。总之,社会经济的发达、制度的先进,为人们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觉悟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古今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而宗法制度具有血缘伦理色彩、等级制度、分封制度、世袭制度等缺陷。宗法制度的任人唯亲、社会等级分明、权利世袭等严重抑制了社会活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限制了社会成员个人才能的自由发挥和发展,如文化权利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广大农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科学的民主的,选举制度是规范的严谨的,任人唯贤的社会选拔机制保障了社会人才的正常交互流动,公平的社会分配和保障制度维护了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和文化权益。

3.古今价值观的政治基础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君主专制为基础,而君主专制先天带有神权、君权、父权、独裁的缺陷。神权是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基础,合法性就是君权神授,君权借助神权君临天下,发挥独一无二、不受监督的权威,容易出现天然的独裁。父权是君权的社会基础,是缩小了的家庭君权,这样政治权利就不需要民意的支撑,更没有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生态。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崇尚的是协商民主与人民主权,推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宪法这个根本母法与各个领域的具体子法广泛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政治权利,形成了民主协商、文明法治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

三、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正如《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简单地说,“创新”就是“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赋予传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的属性,二是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时代特征。

(一)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属性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当代的优秀代表,因而它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要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去激活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也是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再生和创新。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中国传统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群体本位等民族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当然,创新中国传统价值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古代的“爱国主义”与“忠君思想”连在一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盛中国。正是赋予传统价值文化以社会主义属性的这种创造性转化,才使中国传统价值观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做到了古为今用。

(二)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还包括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时代特征。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里,就有“推陈出新”的内涵,例如把“仁”转化成“友善”,把“义”转化成“公(平)正(义)”,把“礼”转化成“法治”,把“信”转化为“诚信”,把“民本”转化为“民主”等等。这些转化看似字面含义的扩展或婉转释义,实则包含有深刻的本质变化,如把“仁”转化为“友善”似乎还属于提高个人修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但背后蕴含着一种从孔孟“性善论”向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本质论的转变;把“义”转化成“公(平)正(义)”,也蕴含着从古代“正义观”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转变;把“礼”转化成“法治”,意味着从古代“等级制度”向当代“法治社会”的转变;把“信”转化为“诚信”,预示着古代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简单的道德主体之间的“守信用”已经扩展为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市场主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法律范畴下的信用关系;把“民本”转化为“民主”,意味着社会政治制度从古代“君主思想”向当代“民主思想”的转变等等,这些转化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层关系:创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四、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成果。

(一)当代价值观吸纳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丰富的价值资源,但许多资源不具有现代性,要做到古为今用,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工具来对其进行理论改造和发展。从价值理论方面看,中国传统价值观只有吸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理论,才能融入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论就是以人为价值尺度来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的人本价值理论以人为尺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二是物的依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理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借用马克思的人本价值理论工具,拓展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丰富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并从理论本质上改造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资源不断丰富,如列宁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斯大林的人民富裕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人民主体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利益观,“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观,“中国梦”的人民幸福观等价值理论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并为中国传统价值资源深深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二)核心价值观借鉴了西方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加以吸收与借鉴,其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内容从字面上都有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痕迹。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这些时代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缺失的,借鉴这些价值理念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当然,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看,这种借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必然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不例外,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必然要借鉴其先进的价值理念。但是,借鉴不是“西化”,借鉴完全是为了发展。如:把“民主”发展为“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也发展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古今,横贯东西,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言时说:“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5],足以说明中华文明借鉴西方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层关系:发展,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