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兼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2015-03-31张传燧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荀子研究性研究生

□ 曾 强 张传燧

《荀子·劝学篇》是中国最早专论学习的名篇,提出了“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研究性学习思想。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阶段,研究性学习是研究生学习区别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针对目前研究生学习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等问题,我们应当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策略推进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一、“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学习的思想

《荀子·劝学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这个过程反映了接受外在信息、知识内在加工、形成行为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过程,是符合教育学习规律的。

第一步是“入乎耳”。学习,首先要从感觉经验开始,对外在客观信息,应当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接收。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本恶,但却有可以知善、可以从善的质地和能力,而且都有达到“禹”的可能性①《荀子·性恶》:“涂之人可以为禹。”。至于能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那就要看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教育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不经过教养是不会成为善的。因此,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想在西方也存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外部世界是人们感觉经验的基础,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现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把学习定义为有机体(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推动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驱动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因此,“入乎耳”强调感性经验获得的重要性,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者本身的积极价值。“入乎耳”强调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感知,是一个客观主观化的过程,强调客观世界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强调学习者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个过程类似于皮亚杰的“同化”②“同化”与“顺应”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就是外界因素纳入主体已有认知图式之中,即个体通过已有认知结构获得外界的知识信息的过程。“顺应”是指已有认知结构受到被它所同化的外在知识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适应客观变化的过程。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就是个体认识的适应,也即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入乎耳”,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来说,就是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范围不仅包括专业领域的书籍,而且包括其他领域的书籍,尽量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只有通过广泛地阅读,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才能视野开阔,基础扎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广泛阅读,才能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第二步是“著乎心”。“著乎心”,是学习者将大量阅读获得的各种资料在头脑内部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此阶段强调学习者的感知应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而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个过程类似于皮亚杰的“顺应”。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1]。认知主义尤其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是以网状的结构分布在大脑里,通过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理性建构,最终让自己的知识网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庞大,水平也越来越高。研究生的科研既需要广泛地阅读,大量地占有资料,也需要改变已有观念,突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建构,把外在的客观知识内化为主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提升自身理性认知水平。以上“入乎耳,著乎心”这两个过程,从认识来说就是由外而内的过程,亦即皮亚杰的“同化”“顺应”过程。研究生的研究型学习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来达到自身认识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第三步是“布乎四体”。“布乎四体”,直接的意思是遍布于四肢,隐涵的意思是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学习者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技能。研究生阅读文献时,不仅要准确把握原作者在文献中所直接表达的意思,还要深度把握隐蔽于文献中的作者想表达又未直接表达出来的那些意思,同时还应批判性地看到可以从文献中引申出来的作者未能表达的那些意思,这实际上已属于学习者的创新和建构了。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层面,而应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阅读文献时,首先要对以往的一些思想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应该思考那些书籍的话语是理论吗?正确吗?成熟吗?进而形成知其然的东西。然后应该思考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理论正确吗?如果这个东西不对,那么正确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的?达到知其所以然。总之,凡事皆应该反思:对不对?够不够?好不好[2]?正如当年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就要求学生做到凡事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①《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更进一步说,研究生还应当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这就是荀子所谓“布乎四体”。

第四步是“形乎动静”。总体上说,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前三个阶段的积累,就应该到了将所读、所思、所能付诸实践,见之行动了。具体说来,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进入表达和创作(制作)阶段了。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既要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又要注重提升论文写作技巧,还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在行文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观点提炼,条分缕析,修饰润色,精雕细琢;要对通篇文章有整体的把握,要对使用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是否充分;要对使用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甄别,是否用得恰如其分,是否还有不够妥当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强调,要想拥有某种品格,就必须严格按照品格的标准进行不断地练习,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才能形成某种品格,最终才能将规范变为品质。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在通过写作形成文章或创造发明的过程,也是研究者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熟练自己的能力、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只有到这个阶段,方能达到研究的目的;只有到这个阶段,方能显现出研究的价值。

荀子所说的“君子为学”四个步骤,是一个从感知到理性、再到能力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荀子的学习过程观,对研究生如何做科研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科研写作是一种从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科研是从认识、思维到能力到实践的过程。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主体能动性,大量阅读,深入思考,反复训练,勤于动手。

二、研究生学习现状及归因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人才,应该有主动求学的内需,树立起研究性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探索和提升。但是用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为学过程的基本观点来考察,发现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存在诸多不良问题。比如,不少研究生依赖性强,缺乏问题意识,甚至学位论文题目都需要导师给定,缺乏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习惯,主体性发挥不够。诚然,不少人免不了为了某种外在需求而读研,其学习目的强调外在价值的诉求,而忽视自身内在精神价值的凝练。工具理性的僭越使其缺乏向学性内需,具体表现为阅读面过窄,思维层次过低,缺乏写作练习。

(一)阅读面过窄导致研究视角偏颇

研究成果往往是作者厚积薄发的一种文字流露,积淀的基础就是阅读。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知识以网络形式存在于大脑中,某一个方面知识的激活和提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知识也处于激活状态。阅读的广泛度直接制约着网络结构的丰富性,制约着信息提取的速度和广度。阅读面过窄,知识就不会以彼此联系的网络状态而是以一种孤立、零散的形式存在于大脑里,它是静止的、缄默的,导致一种知识被唤醒不能使另一种知识同时被唤醒和激活。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思维的片面性、偏狭性和零散性。反之,当阅读的量和范围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知识就能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一种知识被唤醒,另一种知识随即也跟着唤醒,人的思维就变得异常活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连贯和流畅。现在,有部分研究生是在职攻读的,由于平时要忙于本职工作,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不能完成,这样导致他们基本的学习时间不能得到保障,更谈不上用时间去进行阅读著作和文献。调查发现,17.6%的研究生每周从事兼职的时间在20小时以上,每周兼职时间在10~20小时的占48.5%,这说明近67%的研究生的兼职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迫于就业的压力,有将近80%的学生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公务员考试课程,有将近80%以上的学生课余时间学习计算机课程[3]。这些数据可以充分显示,研究生由于大量的时间用于从事社会活动等非学习类活动,自然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就少了。一篇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哲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等等,才会显得丰满充实、深刻新颖。如果没有大量广泛阅读的积淀,就会显得孤陋寡闻,干瘪乏味,读起来会令人味同嚼蜡。

(二)思维层次过低影响研究深度

创新是现代高水平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当今时代,各国高校都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重点目标之一。创造素质的形成主要依托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科研的必备品质,对从事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即只有通过思维才能体会到自我是一种存在着的生命个体。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要开展广泛阅读夯实知识的基础,更要强调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目前,研究生学习存在着浅尝辄止,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现象。研究表明,研究生中只有15.13%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强,认为科研能力一般的学生43.87%,28.1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科研潜力可以挖掘,有12.81%的学生认为科研能力不足[4]。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思维不灵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缺乏,导致有些研究生进行着没有问题的研究。批判性思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自由、理性和直觉。首先是个体的自由。自由是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前提,它可以让思维更加的活跃。思维的高度自由,身心的全面敞亮,是科研的基础。自由的个体拥有大量的阅读时间,自由的个体拥有大量的思考时间,自由的个体拥有大量的写作时间。自由的个体才能做到学术的独立。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奔波,不需要为了利益而摧眉折腰,不要为了拍马而逢迎。其次是理性。理性即逻辑,逻辑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同样是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逻辑,思维将会变得非常混乱;如果没有逻辑,写出的东西将会漏洞百出;如果没有逻辑,当你去分析评判别人的作品时,就不知道从哪着手,也就不知道它对在那里错在哪里。再次是直觉。直觉即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长期深入的思考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直觉会给研究者带入“豁然开朗”的境地。研究表明,大凡科学创造都依靠直觉。总体上说,科学研究离不开占有丰富翔实、准确真实的数据资料,科学研究更离不开理性和直觉。理性和直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当二者比翼齐飞,并驾齐驱,科学研究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三)缺乏写作训练会导致论文质量偏低

写作是将在阅读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用书面文字系统全面表达出来的过程。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读要思更要写,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理论成果化。但目前,研究生的文字写作表达能力不容乐观。研究表明,达72.52%的硕士在学校内没有申报过一项课题,50%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发表论文,不到50%的硕士发表过1篇论文,发表过2篇及其以上论文的只占硕士研究生比例的20%[5]。从所读所思到所作是一个思维转变提升的过程,是对研究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挑战。写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中脱离不了思维能力,脱离不了实践能力,脱离不了逻辑分析能力,更脱离不了写作能力。缺乏写作能力的严格系统长期训炼,研究者就不会形成娴熟的写作能力。研究生在写作的初期,总会面对一些困惑:为什么我写的文章总是那么干瘪,总是空洞无物,总是没有深度,总是简短几句话,甚至总是杂乱无章,等等。特别是在讲求论文数量、追求高产出的时代,各种级别刊物发表海量的文章,但原创性的、深刻性的、可读性的文章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不少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任务,不仅不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反而投机取巧走捷径,通过复制与粘贴,东拼西凑,抄袭剽窃,没有逻辑,没有新意,出现各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做法,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呢?

三、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推进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荀子·劝学篇》提出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学习思想正确地揭示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在与外在、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接受与发现(探究)的过程,揭示了学习的客观规律。针对目前学习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应当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策略推进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一)拓宽阅读面以开阔研究视野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周密,(读)科学使人深刻,(读)伦理学使人庄重,(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研究生的阅读即“入乎耳”,需要做到广泛博洽。拿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首先需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书籍,接着需要阅读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书籍,进一步需要阅读美学、文学、艺术学、科学学等方面的书籍,再就是需要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书籍,同时还必须阅读一些名人的著作。如果说阅读书籍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阅读论文就是深入了解某一主题研究的关键。通过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同时通过二次检索和三次检索可以深入某一个问题的源头和本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个观点的不同方面的见解。因此,可以这样比喻,阅读书籍是科研的骨架,阅读研究文献是科研的血肉。只有当骨架和血肉都有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体、生动和丰满。

(二)缜密思考以提升研究深度

教育家们十分重视思考、质疑在学生学习和研究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需要积极主动地怀疑、思考。孔子主张“九思”①《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孟子主张“得于心”②《孟子·公孙丑上》:“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郭象提倡“自生”“独化”③郭象《庄子·齐物论注》:“(万物)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庄子·知北游注》:“夫死者独化而死耳,生者独化而生耳。独化而是,死与生各自成体。”,荀子强调“著乎心”,朱熹强调“质疑”④《朱子语类》卷1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8:“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他们认为,通过耳目手足等外在认知器官获得(即荀子所谓“入乎耳”)的东西都必须经过思维的内在加工才能真正变为个体自己的东西,否则就不会实现预期的学习认识目的。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外在诱导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但教师“诱”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任何时代的教学,学生发展的任何外在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自生独化”的内在自主活动才能起作用。但研究生也必须而且应当在教师的外在诱导下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领悟。其中,“悟”即思、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广泛地阅读是拓展学习的广度的话,那么严谨深入缜密地思考就是提升学习的深度。这个过程就是“得之于心”(即荀子所谓“著乎心”)的过程。学习不应是对教师的盲从,而最终要靠个体的自求自得,“自悟自化”。“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最终才能学到真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教师无法替代和包办的。

(三)勤于写作以形成表达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练习而形成的。研究生在研究成果的表达即写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资料,缜密的思维,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法。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必须弄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需要演绎推理能力,需要归纳概括能力,有时还需要直觉等等。通过严格、大量的写作训练,可以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

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做的事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荀子所说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入乎耳”的阅读过程中,尽量做到广泛,即博览群书,摄取大量信息;在“著乎心”即思考过程中,尽量做到深入,缜密严谨,将外在信息与内在原有知识相整合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布乎四体”即将内在知识结构外化为行为和能力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训练各种能力如论文写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在“形乎动静”阶段,即应把业已形成的行为和能力应用到实在、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产生教育学习的良好实际效果。

[1]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1):70-78.

[2] 张楚廷.“学问”三部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6):1.

[3] 燕艳,李志广,张祥沛.就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影响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科学,2013(3):55-58.

[4] 马强,蔡茂华,刘运春.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广东省13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2013(2):95-98.

[5] 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37.

猜你喜欢

荀子研究性研究生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和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