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态:大学立德树人的心理前提

2015-03-31余加宝余小波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态大学大学生

□ 余加宝 余小波 肖 玲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心态的关注逐渐增多。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背景相关联的,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于社会各类群体的情感、社会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意向的总和”[1]。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活力,善于接受和体验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发展动向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成长、成才于大学环境中,他们既是社会变化的“旁观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代表着整个社会心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所向。社会心态“属于较感性、表层化的情绪表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内涵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动态的再现”[2],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在大学的折射下,所呈现出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体验与感悟所形成的情绪、认知与价值取向等特征。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继续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主流是健康、阳光、乐观的[3]。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4]。这对正处于人生选择与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信仰模糊、价值观迷茫、消极浮躁的心理状态,干扰着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极为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根本方向的规定,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所在。

一、“象牙塔”内的焦灼疑虑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群体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心理表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一)传统与现代力量的碰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机械追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消弭。人是由文化构成的,是民族文化不断绵延最终凝聚而成的。“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的‘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5]。现代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裹挟下,物质生活大步向前,精神生活却逐渐萎靡,遗失了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虚无的存在感日益蔓延。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同样难以摆脱这股强大的漩涡,产生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曾经,大学是高洁的象牙塔,“绝世”而独立,是探讨高深学问的殿堂。如今的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6],从前的天之骄子也坠落凡尘。大学生们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融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变成如今对物质利益的趋之若鹜。部分大学生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入学时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就读时选修易通过的课程,参加学生工作是为就业准备的又一筹码,甚至撰写毕业论文亦只是为拿到一纸文凭。学习工具化、利益化趋向明显,全然漠视大学是对智性的培养,对灵魂的熏陶。奔波忙碌于各种考证、考试之间匆匆走过大学生活,大学生们在现代社会追逐功利的浪潮中陷入无限迷茫的困境,人生观与价值观日益模糊。

(二)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激荡

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政治格局多样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对我国社会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保守、中庸的东方文化与进取、开放的西方文化产生强烈振荡,各种思想进行正面交锋,从乡土文化繁衍而来的人们开始沸腾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以及多元价值取向等不断蔓延,动摇着人们的理想与信念;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不断稀释着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观念在西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下日益被遮蔽、消解。这些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心态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底色。再加上大学生认知能力的相对缺乏以及涉世未深,无法独立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容易接受、认同新奇的外来思想与文化,势必会产生价值混乱与道德迷茫,诱发不良的社会心态。

(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落差

青少年经过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后,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对未来无限憧憬,可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复杂现实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极大的考验。多数大学生怀着“天道酬勤”的信念,却在生活、学习、就业竞争等社会现实的压力中被不断消磨。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力量的组合结构已经非常稳定,堵塞了众多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渠道[7],社会资源被垄断,社会阶层逐渐出现固化。“拼爹”、“X二代”等热词现象就是大众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心态反映。尤其是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8]。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8%[9],这意味着有近60万大学生处于未就业状态。还有婚恋以及天价房价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更是加剧了大学生们紧张、焦虑,甚至悲观、愤怒的心态,引发他们急功近利等消极行为。这些都极大地干扰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心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前提状态

大学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处于最核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10]。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有“才”。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力等才干,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作为一个人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那么大学生究竟需具备哪些思想道德呢?有学者提出大学“立德树人”,要立大学生的生活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品德[11]。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其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体验、认知、情绪,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因。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在经过不断的累积与沉淀之后,内隐的价值意向、行为意向会渐渐发展成为外显且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构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其思想道德形成的前提状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反之,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一)生活美德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直接体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生活美德作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在生活中无时无刻无不存在。生活美德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宽厚、友善待人,孝敬长辈,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等品质。生活美德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生活美德的形成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持续影响下,不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并与个人对社会现实的体会、感悟直接相关。美好的事物令人赏心悦目,让人产生向往美好的愿望,健康的社会心态蕴育优良的生活美德。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着伦理价值观的嬗变,新的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旧的思想观念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现象考验着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跌倒的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拷问着每个人的内心,生活美德直接体现着大学生的社会心态。

(二)职业道德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关键体现

职业道德是为了培育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勤学努力、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能否将自己的知识、才干有效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处境,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上狂热追逐“成功学”、“拼爹”等浮浅之风让大学生们满怀理想的心陷入矛盾、迷茫之中,产生“如果哪一种教育里没有金钱的价值,他们便不愿去为此下功夫”[12]的现象,在就业、择业当中表现出急功近利、唯利至上的心态。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反映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对工作的态度、对未来的憧憬,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们毕业后均要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进行社会服务,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栋梁,是国家、民族未来的主人,能否形成良好、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决定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所在。

(三)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集中体现

社会公德是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和职责所在。社会公德关系到优良社会环境的保持、社会秩序的维持,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体现,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社会公德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诚信待人等。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场所,大学生作为高素质公民的代表,有责任在践行社会公德中起引领作用。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大学生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社会风气变化的晴雨表,也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大学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进行调适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成为有修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四)政治品德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方向体现

政治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德,要促进大学生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大学生的政治品德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网络时代信息高速传播,西方多元价值观不断涌入以及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代价、问题等,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产生冲击,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可以为社会的合理建构奠定思想基础,还可为一个民族的团结一心提供凝聚力。”[13]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其形成正确的政治品德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对国家与民族的团结具有促进作用,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准备状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展,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关系到大学立德树人的实效。

(一)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对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是大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认识各色社会现象与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大学生社会心态产生以及变化的根据。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与变化均起源于对社会的认知。一方面,大学生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善于追求、模仿社会上新潮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阅历浅,不成熟,易产生一定的认识失误与偏差。大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现实产生较大偏差就会诱发各种负面情绪、情感以及消极的行为意向。大学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环境,因而需要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予以合理、正面的引导。大学要创设畅通的渠道鼓励大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了解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基本情况。要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事物开展活动,采取诸如主题班会、讲座、辩论赛等形式辅助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在不断地重新认识社会事物之后,相信大学生会逐渐学会独立、全面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理解社会的发展,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意向,逐步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疏导大学生的消极情绪

情感、情绪作为社会心态最感性的部分,也是大学生个体难以处理而较易失控的方面。大学生充满热情与活力,但缺乏生活阅历,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难免遇到困难与挫折,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复杂的文化背景与深刻的时代因素使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与个性化发展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心理,一旦大学生个体对社会的期望无法实现或自己主观的感受与社会现实有巨大反差就会滋生焦虑、浮躁、抑郁等消沉情绪。部分大学生个体不良心理状态在慢慢发酵的同时,会辐射扩散至周边人群,对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态在群体环境中有被‘膨胀’的可能,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心态方式在群体环境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下,能够快速发展和上升[14]。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所关注的,关心学生所思虑的,解决学生所期望的,对学生的负面情绪心态进行有效的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疏通与引导,能够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社会心态克服困难与挫折,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乐观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净化大学网络环境

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性,又由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而不断复杂化[15],尤其是信息时代使社会舆情借助媒介以高速且碎片化的形式传播,海量的舆论参差不齐,当中不乏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大学生群体成长于网络时代,截止至2013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达2.56亿,普及率为71.8%,而全国平均水平才45.8%,青少年网民中又以19~24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45.5%[16]。大学生的生活被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网络自媒体包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持久且具有渗透性的。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各种“围观”、“吐槽”、恶搞甚至暴力现象此起彼伏,极易滋生社会戾气,而且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大学要重视网络阵地的坚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建设以及推广一些传播主流价值的优质网站供大学生学习、娱乐。大学可以举办优秀网站的巡礼活动,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建立自己的微信、微博服务平台等,引导大学生绿色上网、健康上网。

(四)重塑大学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社会持续不断发展,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等也在持续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正视的是,企图营造一个没有消极思想、负面文化的环境是不可能的。但大学人文精神对大学生个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学人文精神能于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的意义在于对一个人的素质、思想、气质的改变,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灵魂的人[17]。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教育也出现了技术化、实用化、功利化等倾向。“大学教育在很多方面满足了大学生个体世俗性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人格危机的出现”[18]。归根到底,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消解与没落,加剧了大学生肤浅、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继而产生消极的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缺乏大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学生的内心信念与行为准则少了一份精神的坚守,易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而彷徨失措[19]。因此,大学需要重塑人文精神,以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人格的成长,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与素质、树立高远的理想并孜孜以求。这也是大学生个体提升自我境界的过程。在自我提升中,大学生将逐渐产生较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1]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71.

[2] 沈杰.现代化起飞阶段的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6.

[3] 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

[4] 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48.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19.

[6]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39.

[7] [美]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默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

[8]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N].光明日报,2014-01-28(13).

[9] 晋浩天.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4-06-10(06).

[10] 裴世鑫,崔芬萍,詹煜,张成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 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3):45.

[11] 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53-54.

[12] [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5):220.

[13] 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修订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4):207.

[14] 邱吉,孙树平,周怀红.当前社会心态的考察分析与实践引导[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76.

[15] 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

[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P020140611557842544454.pdf:9.

[17] 瞿振元.立德树人:大学理性的回归[N].光明日报,2014-08-19(13).

[18]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115.

[19] 郭法奇.人的发展与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17-21.

猜你喜欢

心态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还是“看掐架”心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