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定位、错位与矫治

2015-03-31毕源红刘元芳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育人艺术功能

□ 张 震 毕源红 刘元芳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艺术教育是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或高等教育机构所进行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中学后艺术教育。自“十二五”伊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艺术教育以蓬勃之势向前推进,招生规模持续升高。2011年我国已有1 679所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人数为53万人,约占当年普通高校录取总数的8%[1]。到2012艺考人数超过90万,相当于当年高考人数的1/10,相对于高考人数的减少,艺考生的比例却在呈上升趋势[2]。然而与艺术生源的居高不下相悖离的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创意人才的短缺更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对称提醒我们需要对高等艺术教育育人功能进行反思与审视。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

高等艺术教育的受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非专业学习者和专业学习者,尽管他们在发展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从个体发展需求角度来看,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启发并促进各类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自然就包括人文和科学两种属性。明确了这一点,就能够正确地定位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清楚育人功能的内涵不能缺少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育,离开了这个基础,艺术教育的功能就将被削弱。当然不同的受众,由于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期待也就不同,育人功能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我国非专业性的高等艺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高等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人们开始普遍认同高等艺术教育在完善人的智能,陶冶人的情感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层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也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来说,高等艺术教育通过适当的艺术技巧训练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运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帮助他们体验自然与人类的紧密关系、人生的悲欢离合、现实生活的复杂与丰富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通过对特定社会形态中形成的艺术的审美愉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审美判断能力,满足其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构建社会族群共识的情感价值观;同时它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社会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高等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证明,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对人的个性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和束缚作用,而艺术教育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对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逻辑、非理性的培养,对于人的直觉、灵感、想象,以及价值判断、审美体验的训练都是无可取代的。它帮助学习者感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弥补其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强其对自我类型、自身经验的认识,使人的想象既能超越自身又不脱离社会生活;帮助学习者建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抱有超功利的审美观照,使人的创造性具有更加持久的社会意义。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等艺术教育为创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契机。

在专业教育领域,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文化素养、艺术气质、艺术思想及职业素质等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用。首先,高等艺术教育为专业学习者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的基础,帮助他们融入民族精神文化的血脉,拓宽文化的视野,增进对各个时代、各个族群文化精神及对本时代、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认识,从而加速其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独特的艺术气质是专业学习者建立在深刻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对于其内在审美理想的最具自由意义的表达。高等艺术教育致力培养专业学习者出类拔萃的艺术技能、执着的艺术信念、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挚善良的价值意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客观公正的社会判断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等内在品质,为形成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气质奠定基础。再次,艺术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是艺术家内在精神追求的方向标。高等艺术教育凝聚高深艺术知识及各门类、各流派艺术思想的精华,形成一个多元、开放的艺术文化场域,引导学习者理解浸透在其中的真情实感和思想精髓,加深其对自我认知能力的了解,为形成富有个性特征并能够影响和引领艺术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的艺术思想创造条件。最后,由于艺术的职业化“形成了一个由‘纯艺术’的中心到商业艺术的边沿结构而成的自主性艺术场”[3]。使得艺术职业具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特殊习俗。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专业学习者的艺术职业素质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二、高等艺术教育的偏失与错位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功能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1.“以人为本”育人功能取向的偏离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单一性、强化专业教育的专才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和政府同构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以社会需求及政府需求为出发点,基本偏离了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根本的自由理性和人文理想。在技术工具性和实用功利性占据主导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被遮蔽和弱化了。

一方面,非专业性质的高等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1988年4月,国家教委制定下发《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首次指出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之,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普通高等院校率先开设艺术类课程,开展了非专业性的高等艺术教育。但时隔二十余年,非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并未焕发出应有的价值。在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普及艺术知识、扩宽知识结构等层面上。它折射出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地位弱势的现实窘境,也让我们认识到在贯彻和对待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法规时一些高校在管理上的功利和短视,他们并不愿意把资源投入到艺术教育这样不能够立竿见影的学科领域,导致了非专业高等艺术教育育人功能逐渐被弱化,成为不受重视的边缘学科。

另一方面,专业性质的高等艺术教育困于重技轻学的怪圈。艺术文化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艺术文化缺失现象[4]。长期以来,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受“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坚持走精英化培养模式。但是过细的专业方向以及特殊的技艺传承方式,使得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形成了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文化素养、重视实践活动而轻视学术研究的怪风气,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启发人的心灵,因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在人的心灵之中被塑造,同时也以特殊的方式启迪和塑造人的心灵的。我们的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只教会学生“何以为艺”,而忽略了教育他们“为何而艺”。结果培养出一批艺术技艺超群,却素质落后、思想贫瘠的“匠人”。这也正是我们常常迷惑于在许多著名歌者的声音中听不到其发自真心的深刻情感;在许多画作中看不到能够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现代精神缩影;在建筑和产品设计中感受不到审美性技术元素的主因。因为缺乏了对人的心灵的培养和塑造,必然造成创造力的萎缩,从而失去了艺术生产的活力和文化引领的作用,这是高等艺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2.“课程体系”与育人功能的错位

人才培养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如果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那么价值取向就是学校课程的关键[5]。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要依循一个明确的价值方向。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本位及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导致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弱势。

在非专业高等艺术教育领域,艺术课程的目的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辅助,发挥特殊的育人功能。如果课程设计方面缺少了从人的发展需求角度的价值牵引,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程式化的摆设,或者偏于浅易,或者偏于娱乐,从而降低了艺术教育本身的价值定位。另一方面,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直接沿袭专业艺术院校艺术课程的做法,也很值得商榷。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计上,哪些专业艺术知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其智能、情感、思维、人格等发展形成最大的助力,是一个需要跨学科思考的难题,简单复制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能力的不足。

在专业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知识本位或经验本位的课程设置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从实际情况看,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多半还是以传授技艺为主,以学习艺术的理论为辅,至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几近于无。这种漠视人文素质的专业艺术教育对于培养艺术精英人才是不利的,这样的课程体系也是极为反常的。此外,专业艺术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殊的规律,因循守旧的课程只能禁锢其潜在的艺术才华,过分的知识本位必然导致开放性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功能运行策略核心目标的缺失

2000年,欧洲创意产业第一的英国对其“创意经济”的发端进行研究,提出了“创意群体”的概念,认为这个群体中包括个人艺术家,以及从事设计、建筑、媒体、出版、摄影、服务于录音室以及展览馆等创意产业工作人员,还包括服饰业者、录音人员、印刷人员以及艺术品店和代理商,还有工作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博物馆、戏院、艺术教师、教堂的风琴手等[6]。这一定位立即凸显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价值,使得英国高等艺术教育走入教育的中心,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意人才、高等教育中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意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大学之所以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因为把文理科截然分开,忽视了艺术教育。目前并非少数的学者认识到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但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关于怎样围绕“创新能力”转变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怎样根据培养“创新能力”这一命题调整艺术学科发展的方向;如何协调跨学科的难度,保证高等艺术教育对非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问题,却始终没有被重视、被研究、被投入。由于缺乏一个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等艺术教育运行的策略和规划,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4.“师资建设”的滞后

排除了体制等外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建设。要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专业和非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目标不同,自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以来,并未有针对性地构建师资队伍,这个领域的艺术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接受过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些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足以应付这样难度的教育目标,其结果自然难以让人满意。

在专业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随着社会上普及性艺术教育市场的发展,具有高超艺术技能的艺术教师越来越受欢迎,为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在专业艺术高校内部师德问题开始显现。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荡然无存,把本职工作当作了“第二职业”;只教书不育人;不钻研业务,思想贫瘠、教法陈旧等等。这些行为严重偏离了师德原则,既损害了艺术教师的整体形象,也影响和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5.社会化媚俗倾向导致育人功能的衰弱

社会化的媚俗倾向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社会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大众化、庸俗化、娱乐化等审美趣味的屈从和迎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以及艺术活动的商业化趋势不可阻挡,艺术的娱乐功能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艺术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迎合大众世俗化审美趣味的行为,以及国家政策对于社会艺术消费市场的放任都给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对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社会艺术消费的无序性及其产生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许多艺术的生产放弃了对于人的审美、认识、教育等社会功能的追问,追求高经济回报率成为社会艺术生产的主题,这对专业高等艺术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艺术考生的络绎不绝以及艺术类升学的潜规则现象都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学生把高等艺术教育视为就业发财的“跳板”,而漠视了它的内在价值,学习态度就会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市场需求的牵动,一味强调社会适应性,就丧失了教育的主动性,使其育人功能在媚俗倾向下退缩和妥协而变得衰弱。

其次,庸俗艺术观泛滥,抵消了育人的功能。社会化媚俗倾向对青少年的侵害尤其严重,而高等艺术教育的受众群体正是青年人,在他们的身上普遍存在的庸俗艺术观已经清晰映射了社会文化环境的恶劣。无论专业或非专业的学习者,艺术审美标准的世俗化、大众化都将限制其精神世界的净化与提升,很容易混淆他们的价值判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难以逾越的阻碍。

三、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矫治与复位

对高等艺术教育功能问题的矫治与复位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撑,又要加强微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更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强化以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育人功能

教育理念上的定性与秉承应该是实现高等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重中之重。应该明确“以人为本”的高等艺术教育观,强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功能取向的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满足社会和经济对艺术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艺术教育非常迫切的任务,社会需求主导了艺术教育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但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冲突,只是要弄清楚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应当看到,人是实现教育质量的主体,而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背离了人的发展规律,或忽略了那些并不直接转化为实际效益却能够影响人的持续发展的隐性教育,再好的方法、再多的资源、再明确的目的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规律早就表明,对于一个人,高尚的境界和博大情怀的养成,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是最根本的。技巧、技能的训练一定要放在境界和情怀养成之下、之中[7]。创新人才或高层次的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把人的发展需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保证人才发展的方向,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2.准确定位各类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种类型的高等艺术教育都要明确其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发展高度。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短视。因为培养目标的确立正是教育资源投入的导向,而在许多领域里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并不能体现为直接的效益或成就。如非专业性的高等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其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个体未来创造过程的某个细节或关键点上,具体对其创造性成果发挥了多少作用不可能被量化。不能因为这样就降低了育人的标准,从而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投入。

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艺术人才,高等艺术教育既要能培养具有国际号召力的艺术家,也要培养惠及民众、扎根底层的文化传播者,还要兼顾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各类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师资资源、文化环境、经费条件等不同,对人才发展方向的选择以及人才培养的路径也就存在差异。合理运用自身的有利资源,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资源投入等一系列的后续教育活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改变千校一面的根本途径。

最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立人”。“文以载道,厚德载物”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3.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创新能力是极具开放性和弹性的概念,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都无法断言开设哪些课程就能够培养出人的创新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有自由、独立的批判精神,用新的表现形式表达人在现代社会各种冲击下的新观念、新思想[8]。必须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高等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推动艺术课程的改革。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构建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出对人的发展的广泛影响。课程必然具有工具性和内在性双重价值标准,它既要传授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也要发掘它对于人的持续发展的内在影响。对此,监督和评价课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具性的课程价值比较容易定性和考核,而其内在性价值的评估及其与工具性课程价值关系的衡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建立和不断完善课程监督及评价制度才能保证高等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把艺术文化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应把艺术教育和德育充分结合,以协同的方式发挥出“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9]。

4.加强各类高等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

各种类型的高等艺术教育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多么高深的技能,而是灌输一种科学的艺术思维方法,培育人的真挚情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更偏向于艺术理论基础扎实、艺术史论知识广博以及文化底蕴丰厚等方面。这类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强、跨学科学习能力突出的特点。而专业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我们更需要的师资是具有艺术家风范的人格魅力,借用我国二胡艺术大师蒋风之先生的话:“要做艺术家就不要想发财,要想发财就别做艺术家。”这样的人生哲学、这样治学品格才是我国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希望。

5.改善外部环境,协调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信息时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巨大的,资讯、知识流通的便利同时也削弱了高等艺术教育的权威话语权。社会艺术文化传播的功利性元素对人思想的侵蚀已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巨大阻碍,单纯从教育系统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常常使人力不从心。

应该说,单纯市场导向的艺术文化传播必然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其原动力,也必然会以损害其社会效益为代价。艺术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广泛传播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也是推动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要保护艺术文化的社会效益不被经济效益淡化,需要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价值引导。因此规范以广播、影视、报纸和印刷品等现代媒介的艺术文化传播,加强商业广告、表演、流行艺术、电视、娱乐休闲、报刊杂志等传播内容的监督和指导都将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优化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高等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运行,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环境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1] 吕巍.高等艺术教育如何避免“大跃进”[N].中国文化报,2013-05-14(11).

[2] 郑艺.从柳暗花明到负重致远[J].艺术教育,2013(2):7-11.

[3] 冯黎明.艺术自律:审美现代性的思想资源[J].江汉论坛,2014(1):107-113.

[4] 张萌.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培育与彰显[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8-112

[5]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6.

[6] 张小敏.“学习社会”和“创意经济”中的英国高等艺术教育[J].美术研究,2009(1):104-106.

[7] 曾庆瑞.我看高等艺术教育的弊端[N].中国文化报,2009-4-21(07).

[8] 胡前滨.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当下性”价值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2(2):24-25.

[9] 孙伟,冯磊.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27-31.

猜你喜欢

育人艺术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纸的艺术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