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价值、态势与路径*

2015-03-31李录琴常宝宁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分流职业

●李录琴 常宝宁

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价值、态势与路径*

●李录琴 常宝宁

综合高中是一种改机构分流为课程分流、校际分流为校内分流的学校类型,它的发展对于减少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阻止复读现象频发、促进普职融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张、教育的普及、普职界限的淡化都为综合高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综合高中的发展,要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体系建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为突破口。

综合高中;必要性;可行性;路径

综合高中是一种改机构分流为课程分流、校际分流为校内分流,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开设升学导向课程和就业导向课程的高级中等学校,通过统整、试探、分化等历程,帮助学生选择适性课程,建立个别化的课程计划,进而发挥教育效果,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以达到延缓分化、适性发展的目的。它克服了“双轨制”体制下普通教育过于注重升学取向,职业教育过于注重专业训练的“两极化”弊端,有效弥合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真空地带”,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1999年,教育部曾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综合高中的发展却出现了滞后现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那么,如何看待发展综合高中的意义?综合高中发展的态势如何?其实现路径又是什么呢?

一、现阶段发展综合高中的价值分析

(一)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

多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且向义务教育阶段蔓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根源于高中阶段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综合高中通过延缓学生的分流时间,采用适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因学校不同而造成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普职分离的“双轨制”必然导致普通高中主要为学生的升学作准备,职业高中主要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事实上,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除一部分可以升学外,仍有大部分中途辍学或者成为高考的“牺牲品”,这些人往往因升学无望、就业无术、致富无能而沦为社会的“边缘人”,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忽视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狭隘的专业训练只能适应静态的社会,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流动的需求。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既是现代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高中的使命所在。综合高中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机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产物。

(三)阻止复读现象频发,减少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使更多的人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必须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而复读现象的蔓延,一方面因应届考生与往届考生同场竞试而加剧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高中教育资源的重复使用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复读现象的日益严峻,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高中功能单一、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盲目追求“以时间换分数”、“进名校”等因素有关。综合高中通过加强学生的辅导教育,既引导学生合理分流,适性发展,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能有效阻止复读现象的频发,减缓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协调普通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分离的窘境

普职分离的“双轨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的意愿和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程的意愿,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非全人格的发展。综合高中通过转变校际分流为校内分流,机构分流为课程分流,有效缓解了普职分离带来的种种弊端,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普通文化课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性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课程结构;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迎合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五)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由于学校在学籍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差距较大,为进入不同发展轨迹的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而且这种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综合高中强调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性向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特点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这种分类分层的课程设置既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满足了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愿望,迎合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创造了条件。

(六)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有学者认为,“实施民主教育最有效的时期是在中等教育阶段”。[2]但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以分数为唯一依据的分流方式公平但不公正,往往使更多的中下阶层子弟在分流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阶层分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有化,阻碍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综合高中的发展有效克服了以升学考试为唯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过早分流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减缓了家庭背景等变量对学生发展的主导性影响,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态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综合高中的发展

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综合高中的战略构想。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宁夏、南京等不同程度地试办过综合高中,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综合高中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此后,综合高中的发展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黑龙江在2010年将综合高中作为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湖南省2010年提将普通高中的类型分成精英高中(暂定名)、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来发展;北京市在2011年确定了2所“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校;广西在2011年按照每市一所的原则,开展了综合高中申报与试点改革;南京市2011年在43所实验学校中确定5所学校开展普职融通实验;重庆市2012年首批确立了22所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深圳市也在2014年逐步开展了综合高中改革试验”。[3]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综合高中的发展又呈现出较好的势头与活力。

(二)综合高中的发展呈现多种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虽然没有制定有关综合高中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也缺乏对综合高中发展的科学引领与规范指导,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诸如分段分离模式(主要包括黑龙江的“高二分流”模式、重庆市的“2+1”模式、北京实美职业技术学校的“1+2”模式等)、融合模式(如北京165中学实施的三年一贯,逐步渗透),以及银川市实施的“双证书”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从不同的层面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为我们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但是对综合高中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还不够,导致综合高中的隶属关系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整合,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管理制度的限制,人们往往不是把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看作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而是将普通教育凌驾于职业教育之上,导致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学分互认、相互流动过程中都存在较大障碍,从而使得中等教育结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影响甚至限制了综合高中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路径探析

综合高中的发展是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既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要立足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教育体系。综合高中的发展既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然而,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还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制约着综合高中的发展。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综合高中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完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中等教育的结构比重

普职融合教育不仅是中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奠基性工程,是发挥高中教育“立交桥”作用的主渠道,而综合高中是实现普职融合的最主要形式。然而,人们对综合高中的发展还重视不够,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刻意追求“普职比大体相当”,综合高中往往成为“打压”的对象。应该说,普职比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过分地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随着综合高中的兴起,很难直接用“非普即职”的单一指标来衡量和指导高中教育的发展,并将某一类学生的发展固定在特定的类型上。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当前要在借鉴发达国家中等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确立分析框架,科学预测、合理规划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的结构比重,引导各类学校健康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重组综合高中管理体制

综合高中作为一种以普职融通代替普职分离、以选课代替分科的高中类型,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发展严重滞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综合高中的认识还不到位、定位还不准确。尤其是我国的中等教育采用“非普即职”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闲置与短缺现象并存,也使得综合高中由于自身属性不明确、界限不清晰而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因此,如何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真正统筹在同一学校内,避免在资源利用上各自为政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效益,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尤其是要厘清综合高中的管理体制。本研究建议,综合高中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可以选择以下模式。模式一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综合高中的归类,将综合高中作为普通高中的一种,隶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管理;模式二是将综合高中作为一种独立的高中型态,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相对应,但隶属于职成司(台湾地区采用此种模式);模式三是遵循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依然将综合高中作为一种独立的高中型态,重新组建新的高中教育管理机构,将所有高中业务归口管理,并适当提升中等教育的管理权限,确立“以市(地)为主,以省统筹”的管理体制,[4]以便更好地促进中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制度建设,为学生的相互流动与出路选择消除制度障碍

目前,虽然黑龙江、南京、石家庄、重庆等地都开展了综合高中的相关试验,但是都还缺乏与综合高中发展相配套的学籍互通、学分互认制度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相互流动与出路选择。鉴于此,本研究建议,为实现学籍互通、学分互认,目前可考虑对综合高中统整与试探阶段的学生统一注册普通高中学生学籍,待分化阶段完成后,对自愿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注册中等职业教育学籍。学生通过选修职业类课程,可以参加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并获得技能证书。对于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的学生,应完全享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种优惠政策。亦即,国家和地方政府既应对学生前两年的学费和助学金等给予补偿,并从第三年起免收学费,学生也具备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的资格,以便更好地为综合高中学生规划升学与就业的出路。

(四)突破普职壁垒,构建重基础、多元化、选择性的高中课程新体系

课程结构既是体现综合高中办学理念,凸显综合高中办学特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综合高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基本采取分段分流模式,即前段时间完全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所有学生提供普通文化教育,后一段时间为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然而,由于进入综合高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执行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往往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致使教学结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科目,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列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些职业学科中往往会用到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点在普通高中低年级往往涉及不到,或者即使涉及了,涉及的深度也不够,给职业科的教学带来很大不便。显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专属的教材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综合高中的发展。参照世界各国中等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考虑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衔接,我们建议,“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甚至整个高中教育的发展,都要着眼于构建普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即通过整合普职融合的课程作为各类高中的共同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基础,引导学生合理分流;通过提供分类分层、模块化的课程和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既满足部分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的需求,也满足部分学生学习职业类课程的需求。因此,构建重基础、多元化、选择性的高中课程新体系既是实现普职融通,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综合高中未来发展的内在体现”。[5]

(五)加大政策支持,制定“综合高中发展实施细则”

当下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大多还没有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功能转变来实现,缺乏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理论研究,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综合高中发展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综合高中发展实施细则”,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育经费、招生方式、教师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经费方面除经常性拨款外,还可根据综合高中职业科目的开设情况给予专门补助,并根据综合高中的办理情况给予奖励性补助,在教师编制和师资培训方面适当向综合高中倾斜,在招生方式上允许综合高中在全市(地)范围内招生等,使综合高中具有更多地吸引力,从而使更多学校自觉地参与到综合高中的行列。还要通过加强评估指导,分析试办成效,逐步使综合高中的发展制度化、法制化。

(六)通过逐步转型,合理规划综合高中的发展

基于对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学龄人口数、学校规模等因素的考察分析,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应主要通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转型来实现。但是,由于受设备、场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的转型相对较为容易。对于转型而来的综合高中,要科学合理规划其自身发展和职业课程的开设,一般来说,对于由中等职业学校转型而来的综合高中,职业课程的开设需以既有的科目为基础,而对于由普通高中转型而来的综合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开设不仅要考虑教学设施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更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此外,职业课程的开设,应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能的培养,以学科群设计为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对该类课程的学习,具备在该领域就业或继续升学的基本能力。就转型手段而言,“在办理之初,先从少数班逐步调整,到较多班数或全面办理的模式,显然更易成功,因为这样,学校内部观念的调整,行政的配套措施,都较易达到,并可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冲击。”[6]

(七)合理规划学校本位课程,建立学生选课辅导机制

如果说多元弹性的课程是综合高中的主体架构,那么选课辅导机制则是串联这个架构的基本因素。赋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课程选择权不仅是综合高中的本质要求,也是引导学生合理分流、构建个性化课程计划的基本前提。然而,长期以来,在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对学生分流的前提下,在以必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也缺乏课程的选择权,不会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综合高中的发展就是要打破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形式化现象,真正赋予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为此,在综合高中,一是要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依据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师资和设备以及地域资源合理规划学校本位的课程,其中学术科以升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学校课程规划以《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试行)》为主;职业科以升入职业院校和就业为主,文化基础课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的基础上,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试行)》来设计,专业技术课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为主,参照各专业实习要求来设计。二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选课辅导机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选课辅导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和综合高中的生涯辅导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教育;另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实际指导。

[1]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5-11(6).

[2]李然尧.美英综合中学之研究及其对我国实施综合高中之启示[M].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1998:350.347.

[3][4]常宝宁.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69-74.

[5]常宝宁,袁桂林.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3(4):7-11.

[6]杨思伟.综合高中理想办学模式之研究[C].台湾:台湾师范大学,2000:196.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研究”(13XJC880001)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获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研究(2013YBMK149)”资助。

李录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

常宝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分流职业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NSA架构分流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写作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我爱的职业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