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建议

2015-03-31□文/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储备进口石油

□文/熊 军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物资供应科 湖北·潜江)

一、石油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石油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在20 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引发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正式提出石油安全概念,其核心在于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随着人们对石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石油安全的认识也一直在不断丰富和更新着,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对石油安全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侧重,目前为止,对石油安全的界定,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一般是从石油能否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定义石油安全,认为石油安全是指一国能持续、稳定、并以合理价格获取所需石油资源的状态。这一状态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需求,即便在遭遇国际石油危机,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该国也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国内的相关应急体系(如石油战略储备、替代能源等)应对危机。石油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价格安全和质量安全三个方面。数量安全是就油气供应的稳定性而言,能够获得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的数量保障;价格安全是就获取石油的经济性而言,是指获取石油的价格合理,其价格波动在进口国或消费者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质量安全说的是石油的使用安全,是指在石油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做到高效、清洁、环保,不应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不危害生态环境。

二、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国内供需矛盾突出,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制造业,我国的产值已经超过美国的两倍,位居世界第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迅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6.66%,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自1993年我国国内石油需求首次超过国内石油供给,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年上升,2002年首次超过30%,2004年起则超过40%,200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49.4%,已接近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一些重要的油田(如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已进入后开发期,产量难有大的提高。而且就是按目前这个开采速度算,我国将在不到20年后就面临石油枯竭的局面。国内油气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石油进口来源市场单一,运输渠道缺乏安全保障。由于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与生产之间存在的缺口越来越大,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进口来源市场单一,一是进口运输渠道单一。从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看,当前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从国家角度看,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沙特、伊朗、阿曼、苏丹和安哥拉等五个国家。比如,2003年我国从这五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60%。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目前中东、非洲地区社会动荡,武装冲突和恐怖事件频频发生,欧美强国为了加强对这些石油产出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不惜动用武力,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混乱情况。而我国在这些地区的石油权益缺乏军事存在保障,很容易受到他国的威胁与破坏。从进口运输渠道看,除了少量的陆路运输外,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通过海上运输渠道,马六甲海峡更是咽喉要道,中国从非洲、中东进口的石油,以及亚太地区进口的部分石油都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可是过度依赖马六甲通道,会对中国石油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一旦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美国很可能通过封锁马六甲海峡来切断我国石油进口的运输线路。

(三)石油储备制度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许多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国际石油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以保障供应和平抑油价。由于我国的石油能源曾经能够实现充分自给,过去一度还是石油净输出国,所以石油安全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形成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直到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才开始重视对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工作。我国目前石油战略储备量严重不足,而且储备形式单一,石油储备技术落后。我国现已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等地建成4 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但总的石油战略储备还远远达不到国际能源署(IEA)要求的110 天的储备标准。再者,目前我国建成的和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一般都是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备原油,石油储备的安全性较低。相比发达国家的地下岩洞油库、海底洞穴储油等多样化的储备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目前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上还没有完备的立法保障,建设资金也严重不足。

(四)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被排斥在西方大国控制的石油核心资源之外。在世界石油格局中,全球60%以上的石油资源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掌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战中,我国尚未触及海外采油的核心项目。从我国投资的石油开采项目看,大多是一些老油田,开采收益不高,且多数处于政治风险大的敏感地区。而投资那些风险相对较小,利润相对丰厚的项目,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种种压制。比如,与中国地理位置邻近、交通运输便利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但美国凭借其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插手中土和中哈的油气投资及合作项目,试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中俄能源合作及中俄输油管道项目也由于美、日、韩的多方阻挠,而难以顺利施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大国,我国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基本上是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走,这种被动接受外来价格机制的情况,使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三、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对策建议

(一)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新型可替代能源。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大力勘探和开发国内油气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供需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减少因外部石油供应短缺带来的损失。总体而言,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处于勘探中期阶段,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油气资源的开采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我国应该增加投入,鼓励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大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开发力度。本着“稳定老油区,开发新油区”的思路,力争国内原油产量的平稳增长。要将勘探开发的重点放到西部和海洋,力争取得重大发现,增加新的储量和生产能力,对于已开发的老油田及周边地区,重点搞好综合整治,同时加强滚动勘探与开发,努力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要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新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热、氢能等多种形式,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传统的化石能源要小得多,发展潜力很大,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发达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还可以通过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就替代能源而言,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都超过了3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能源外交,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随着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解决石油安全问题必须开展能源外交,加强国际合作。我国要重新审视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在继续稳定中东国家的石油进口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合作,重视非洲与南美石油产区等新兴石油供应国和地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投资和购买海外资源的力度,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进口体系。我国的石油运输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海上运输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因此我们要想办法降低运输渠道单一的风险。我国应该在传统的海运能力外,积极开拓新的运输方式,比如通过陆路运输从接壤的一些产油国家,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获得石油;开发管线运输技术与能力等都是增强运力、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对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实现石油贸易方式的多元化,长期采用现货购买的方式很难保证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我国要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通过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来影响和调整石油价格,改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被动局面,还应通过共同合作开发、以货易货、海外投资、与供应方长期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石油贸易,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对于稳定供求关系和应对突发事件有重要的意义,当出现石油供应中断或其他意外事故时,可以紧急动用战略储备,降低因石油供应中断导致经济混乱的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为了完善石油储备体制,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的石油储备法规,对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储备主体及其储备义务、储备模式、储备规模与品种、储备基地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规定,使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与运营有法可依。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应坚持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在石油储备建设中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包括民营企业的多元主体参与到石油储备中,并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最终形成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方式并存,中央石油储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的储备格局。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提升了储备资金的规模,增强石油储备的灵活性,降低石油风险,而且为市场创造了新的赢利渠道,各方实现多赢格局。

(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石油利用率。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每创造1 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瑞士的14.4 倍,是日本的11.3 倍,是意大利的10.6 倍。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国能源利用率之低,也显示出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及能源消费观念上的差距。我国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一是要继续推行集约型经济模式,全方位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把节约用油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争取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 油耗降低50%;二是要完善节能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消费观念,政府应结合经济、行政手段如价格、税收、法律等,鼓励节油,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三是改善产业结构,建立低碳节能的经济体系,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增长。

总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仍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外交事务。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从整体能源战略上统筹规划,积极应对,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手段,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1]胡国松,王淳.中东与中国石油安全新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4.6.

[2]田泽.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6.5.

[3]王南林.中国石油安全脆弱性问题分析[J].当代亚太,2007.10.

猜你喜欢

储备进口石油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石油石化展会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奇妙的石油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