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群体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医疗救援探讨
2015-03-31车颖华
车颖华,杨 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贸活动、人员流动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加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大增,呈现出“构成复杂、波及广泛、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1]。因此研究如何应对难以预测的、复杂的、高风险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在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应急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救援的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急救中心参与紧急医疗救援的19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探讨提高院前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01至2014-11云南省急救中心成功处置了伤亡3人以上的群体突发事件1189起,救治伤病员4185人次。笔者从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信息数据库及病案管理系统筛选出该时间段在实际生活中发生频率高,总体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社会影响大的19起群体性突发事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事件原因包括交通事故、火灾、暴恐事件、踩踏、煤气爆炸等,共有426例人员伤亡,包括男316例,女110例,年龄1~68岁。事故原因及伤亡人数见表1。
表1 云南省急救中心处置19起突发事件基本情况(n;%)
1.2 应急响应 我中心在历年多次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置中,首先遵循“有求必应,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接到呼救电话后,调度员首先核实现场情况、收集现场信息,并立即向值班领导报告,根据指示启动《云南省急救中心突发事件院前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紧急调派最近值班车辆赶赴现场,投入抢救;若需掌握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需在获取基本信息先行派车后,调度员再跟踪事件进展,作进一步了解,做到“信息准确”和“快速响应”,同时通知医院做好抢救伤员的准备。按照中心主任的指令,分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领导率急救科、突发事件应急科负责人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另一位分管调度的领导与调度科长进行指挥、协调,最先到达现场的急救医师及时把现场情况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并根据现场情况调集备用的第二梯队或第三梯队人员至中心准备急救物资后及时赶赴现场。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指挥组,由首位到达现场的医师为第一任指挥。增援人员到达后,由职称最高的医师接任指挥。领导靠前指挥,中心领导赶至现场后接替现场指挥医师进行现场医疗救援指挥工作。按照此模式运作,在急救中心与公安、交警、消防、医院等多方联动、多方参与下,能够迅速完成接警、调度、核实、报告、监控和数据统计工作。
1.3 医疗救援 现场指挥充分行使职责,组织现场急救人员遵循“先总体,后个人”、“先救命,后治伤”、“边急救,边转送”等原则进行检伤分类并实施救护。即通过一看(行走姿势、表情、面色、受伤部位),二问(询问伤员对答情况),三摸(摸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四测(呼吸频率、血压)进行现场快速检伤分类的方法,提高检伤分类效率及规范性[2]。救治措施以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为主,包括心肺复苏术、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开通静脉等。同时,详细了解事件进展,受伤人员多时,现场医师还与公安、公交等协调,除调集急救中心后续救治力量外,请求公交车、出租车等配合转运伤员,并安排医师或护士跟随救治。最终,根据医院的特点及处置能力,将伤病员合理分流到有能力的各级综合或专科医院进一步救治,及时向调度指挥中心通报现场处置情况。
中心在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均按照“统一指挥、明确职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团结协作”的原则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保证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
1.4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急救中心在19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的实践,从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启动、组织协调、医疗救援、伤病员分流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Excel软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明确统计指标,由专人统计、汇总整理,用SPSS 1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对数据结果做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率表示。
2 结 果
云南省急救中心在19起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共派出监护型救护车69车次,338人次急救人员参与了救援工作。在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发生在昆明市区10起,45车次参与救援,其中30车次到达时间<10 min,15车次在10~20 min到达;发生在城郊5起,13车次参与救援,到达时间12~35 min;发生在高速公路4起,11车次参与救援,到达时间20~60 min。现场处置中,15车次平均处置时间<10 min,32车次平均处置在11~20 min,15车次平均处置在21~30 min,7车次平均处置在31~40 min。
按照就近、就急、就能力的原则,统一转送伤病员至14家医院,未出现因分流不合理造成伤病员二次转院的情况。各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畅通,迅速完成对伤病员的检查评估后,及时进行手术或相应的急救治疗。426例伤病员中,50例于救护车到达前死亡,376例送入医院治疗,包括危重伤员93例(如重度颅脑损伤、全身多处大面积烧伤、左小腿毁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等)。2例死于严重多发伤,1例死于重度颅脑损伤,其余373例均康复出院。
3 讨 论
3.1 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启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保障 回顾中心在19起事件中的处理,应急预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制订的《云南省急救中心突发事件院前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明确规定各组、各类人员在应急响应,医疗救治、转送及信息报送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和要求。同时,在应急处置的实践和应急演练中不断修订和完善预案,增强应急决策与处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提高了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医疗行为的规范性[3],对群体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救援物资的常态化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 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医疗设备及药品的故障,必然影响到救护质量,因而需要探索医疗救援物资管理的长效机制[4]。提前做好急救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始终处于良好应急状态;需完善急救药品、器材储备制度,不断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合理确定储备品种、数量,以适应突发事件不确定的特点;制订救援物资储备标准,分专业、分区设立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存放专区,根据救援物资的有效期适时更新,保证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3.3 不断实战演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力保障 院前急救较院内抢救更为紧急,随机性更强,现场急救条件差,缺乏客观资料,要求急救人员不仅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短时间内对伤病员进行病种筛选、诊断和处理,使其得到及时救治[5],中心每年还举行1~2次实战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如调度质量,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间,急救车辆、器材、药品等装备,现场急救措施、质量,信息报送等,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流程,提高调度分级派车、现场指挥协调、报告流程、信息统计和报送的能力,对及时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有序、高效、规范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4 缓解日常急救量激增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保障 针对入冬、春节等突发疾病急剧增多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如急救站增加值班车辆、设备、人员;分级合理调度,对于危重伤病员优先派诊,同时电话指导自救;整合资源,加强急救分站建设,急救站设备、药品、器材、防护用品等均由后勤服务专车及时保障供应。
3.5 医疗救援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3.5.1 现场指挥不统一 通过对19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救援过程中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单一,未能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公安、交通等部门整合成网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单位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统一指挥。目前,云南省卫计委应急办与北京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率先研制开发了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管理软件,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应急管理,达到突发事件应对中“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目标。
3.5.2 应急反应速度有待提高 从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分析,距市区较远及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存在到达速度迟缓的问题,究其原因为交通拥堵,目前的急救站网络布局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院前急救需求,高速公路急救存在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严重影响应急反应速度。因此,需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逐年加大对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等医疗资源的投入,不断完善急救站的设置,另一方面,需有针对性地内挖潜力,提高救护车的使用效率[6]。
针对院前急救量逐年上升而资源相对紧张、地面交通过度拥堵的矛盾,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援,将“立体急救”作为地面医疗救护系统的支持和补充,以达到“最短时间内,及时、有效救治生命,同时将伤员转送到当地最好医院救治”的目标。
3.5.3 院前救治效率有待提高 从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分析,部分急救车组平均处置时间相对较长,暴露出对现场的掌控能力、团队协作及急救人员的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规范性、灵活性操作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应急管理技巧的学习,并以医、护、驾团队合作的方式,从统一的救治原则和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技术操作方面加强培训,确保院前急救的效率、质量得以提高。
3.5.4 公民反应空白 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常出现伤病员无论伤情轻重,急于涌进救护车或向医院转送,现场混乱。使得危重伤病员得不到“白金时间”治疗,这体现了城市应急反应能力的薄弱和公众自救互救意识的淡薄、能力的薄弱,最终增加整体救治的难度,影响救治效率[7]。因此,需采取急救知识和技能进企业、学校、社区等多种培训和宣传形式,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徐菱骏. 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综述[J]. 新闻世界, 2013(7): 248-249.
[2]公保才旦, 吕传柱. 紧急医疗救援报告[M]. 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1:130.
[3]陈怀祥, 周素明, 陈桂兰,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的编制与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1): 128-129.
[4]王金堂. 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4, 8(7): 466-468.
[5]赵明锐. 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1): 2373-2374.
[6]张晓凡, 陈洁莲, 徐黎鹏, 等. 院前救护车归位时间变化规律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2): 221-222.
[7]吴福荣, 陶秀萍. 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期三级救治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8): 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