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小学生课堂行为的微生态系统干预
2015-03-31沈永江
课堂不良行为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课堂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习,也会影响班级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诱发其他心理与行为问题。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家长、教师等微生态系统因素的影响较大,许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形成与微生态系统因素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因此,对课堂不良行为的干预,不仅应着眼于学生,还应该着眼于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系统因素。自Bronfenbrenner提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1]以来,从生态系统角度,尤其是从微生态系统角度开展心理干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2]。所谓微生态系统干预,是指通过会商、讲座等形式干预学生的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家长和教师,改变家长和教师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减少甚至消除由家长和教师等微生态系统因素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更有效的矫正,且效果能够更加持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干预策略。
据文献综述[4,5],本研究把课堂行为界定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包括课堂不良行为和课堂良好行为。具体分为7个观察指标:东张西望的次数、小动作的次数、坐不住的次数、站起来的次数、举手的次数、举手的频率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本研究以一名存在学习困难现象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契约法干预学生本身,同时对教师、家长等微生态系统因素进行干预,以期持久地改善其课堂行为。
一、 案例及分析
小禄(化名),8岁,男生,就读于南通市××小学一年级×班。小禄存在明显的课堂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在课堂听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东张西望、眼神漂离;手中小动作频繁,不时乱翻书;翘腿、晃腿、摇晃椅子,甚至突兀地站起来;不能积极地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使偶尔被老师提问,他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很低。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深入到小禄的课堂中,随堂听课7节,观察并记录其课堂行为表现的七个观测指标。分析数据发现,小禄课堂不良行为表现次数明显较多,而良好的课堂行为表现次数明显较少或频率较低。小禄学习成绩比较落后,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的成绩均不理想,但根据观察,小禄其他表现正常,且比较机敏,智商正常,只是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因此,被老师、家长和研究人员评定为动力型学习困难的学生。
小禄的不良课堂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小禄自身角度分析,小禄无任何器质性障碍和问题,只是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男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上课时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吸引,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当然,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更多地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也需要从家庭教育和教师影响着手进行分析。
从家庭及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小禄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父亲是自由职业者,友善随和,母亲是幼儿园老师,外向、要强,家庭关系基本和谐。从访谈和观察的情况看,父母对小禄过度宠爱,有要求尽量满足,使得小禄从小就自由散漫,规则意识不强,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小禄不良课堂行为与动力型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从学校与教师教育角度分析,小禄的学校是南通市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师资条件一流。根据观察与访谈看,小禄的语文和数学教师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教育理念方面都属于优秀行列,对小禄也比较关注,教育措施也比较积极。但由于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太过出格,甚至经常会带动其他同学也表现出类似行为,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育小禄的时候,有时会通过简单地批评或故意在小禄分心的时候提问他问题来警告他认真听课。但这样做导致小禄更加觉得学习没有意思,产生了更多的不良课堂行为。
二、 微生态系统干预的效果
我们设计了四个阶段来进行干预,分别是准备阶段、首次干预阶段、撤销干预阶段和二次干预阶段。准备阶段有三个主要任务:进入课堂,观察记录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确立了课堂行为各个指标的基线数据;制定了行为契约;与小禄及其父母、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首次干预阶段主要是执行准备阶段设计好的行为契约,父母和研究者每天对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评分,作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并观察与记录其课堂行为表现变化情况,得到首次干预效果的数据;撤销干预阶段撤销了行为契约干预措施,并观察记录课堂行为表现变化,得到新的数据;二次干预阶段恢复了对小禄的行为契约干预措施,三周之后再次撤销;同时,干预小禄的微生态系统因素——教师和父母,最后,观察记录课堂行为表现,得到最终的结果数据。具体的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如下:
1.行为契约干预小禄本人,课堂行为改变立竿见影
首次干预时只采用行为契约法直接干预小禄本人,此时不干预父母和教师,要求他们仍按以往的方式方法教育小禄,只需要配合研究者的工作即可。具体做法是:研究者与小禄、父母和教师共同商量,制定了课堂行为表现契约,根据相关标准对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打分,每星期算一次总得分,并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行为契约法是直接对小禄的干预,以减少他的课堂不良行为,增加课堂良好行为。
首次干预后,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东张西望的次数、小动作的次数、坐不住的次数、站起来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共五个观测指标的数据显著减少,即行为契约法的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2.三方会商干预教师家长,课堂行为改变效果持久
首次干预尽管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第三个阶段撤销对小禄的行为契约干预后,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如研究假设预期的一样,各项观测指标出现反复,东张西望的次数和坐不住的次数这两个观测指标已经接近原先的水平。所以,只采用行为契约法干预短时间内效果立竿见影,但一旦撤销干预,效果难以持久。
第四个阶段,恢复对小禄的行为契约干预措施,三周之后再次撤销;同时,干预小禄的微生态系统因素——教师和父母。即研究者、父母和教师进行三方会商,探讨父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比如,规则教育与民主教育相结合对小禄耐心引导与鼓励,有适当的要求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小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提高教师干预课堂行为的能力;就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变化进行分析,与父母和教师商量在撤消研究者的行为契约干预后如何使小禄保持课堂良好行为。与父母和教师的会商一共进行了三次。
在干预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因素之后,即使撤销了行为契约干预措施,小禄的课堂行为表现仍表现出了积极的、显著的变化。东张西望的次数降到5.3次/节、小动作的次数降到3.8次/节、举手的次数提高到6.6次/节和举手的频率提高到0.229。最近,研究者对小禄的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回访,访谈得知,目前小禄的课堂行为良好,学习兴趣较强,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可见,干预教师和父母等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因素,改变教师和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提高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让教师和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发展规律,以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3.从微生态系统因素入手,心理行为干预必要措施
本研究采用行为契约法对小禄的课堂行为进行训练,并对其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矫正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行为契约法的采用使小禄意识到只有在课堂中表现积极的行为才能获得加分,进而获得其希望的奖励,奖励的获得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其表现出更多的课堂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对小禄父母与教师的干预使父母的教育变得理性而恰当,也提高了教师课堂行为控制技巧和能力,这样的双重干预效果显著。
值得思考的是,本研究一开始的研究对象是另一名学生,但由于其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导致干预措施无法有效持续地开展,无奈才更换为小禄。这启发我们,对年龄较小、受微生态系统因素影响较大的对象施加干预措施,必须要取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并对家长和教师等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使他们的教育方式、教学理念等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这样干预措施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Child Psychology, Damon W, Lerner R M (eds.).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1).
[2] 张拥军,沈永江.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干预个案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
[3] 郎晓叶.高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4] 黄丽娟.“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关于一个“学困生”的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06(6).
【责任编辑:白文军】